
作者简介:
刘西英:男,山东省昌乐县人,现居延安,曾任延安日报副刊部主任。“新韵诗”的倡导者。作品散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等。曾获《诗选刊》年度优秀诗人奖,《延河》最受读者欢迎奖诗歌类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十佳当代潜力诗人”奖。著有诗集《爱的馈赠》《无名花草》《无爱的诗歌》。编有中英文版的《中国百位诗人写延安》

在没有草的季节看草原(外四首)
作者|刘西英(山东)
我不知道
北方的夏天发育的迟
它的美
整整比南方迟了一季
所以,五月时节
在康巴诺尔看草原时
我没有看到绿绿的草
只看到了与草原有关的
一些想象
一望无际的草原
这时还是一望无际的荒凉
纵使策马扬鞭
也只能放牧自己的思想
但是
在没有草的季节看草原
我从一群羊的眼里
看到了牧羊人的忧伤
于是巴不得将自己对草原的
所有向往
都顷刻变成一地草场
让所有的牛羊把我吃光
然后变得膘肥体壮

2.对草原的另一种解读
什么都长的地方,一定长草
什么都不长的地方,可能长草
长草的地方
小了叫荒地,大了叫草原
荒地遭人嫌弃
草原被人赞美
它给人的启示是
地,要么不荒,要么大荒
小荒是小风景
大荒是大气象
就像人
小坏可能是流氓
大坏可能成帝王
看草原
不是看草,而是看气象
就像读历史
不是读篇章,而是看兴亡
没有平坦,不显突兀
没有狡黠,不显坦荡
一望无际不是无边
而是你看得还不够远
3.远去的村庄
坍塌的土窑
曾是祖辈耕耘的天堂
山高皇帝远的年代
任凭外界怎样兵荒马乱
他在这里守着老婆与热炕
完成了一生平安的梦想
荒凉的石窑
曾是父辈创业的地方
他凿山为石,垒石为洞
用一生的苦力
延续祖辈一生的希望
为子女留下了富足的梦想
可是,在窑洞里长大的孩子
却离开了他们的村庄
父辈为他们创下的家业
被毫不可惜地遗弃在远方
至于在外边活得好或不好都没有关系
仿佛活在城市就是他们最大的荣光
他们不知道城市的荒凉
不知道在城市播下的种子
未必能像庄稼一样生长
他们也不知道村庄的忧伤
不知道村庄给他们留下的印记
会像标签一样永完贴在他们身上
4.家乡的山桃花
那一大片一大片盛开的山桃花
曾是母亲最关注的
别看她不识字,每年春天
她却能凭着自己的感觉
在一方纸上
准确地标出它们的位置
这是母亲独创的地图
也是夏天采摘时
我们参照的图纸
母亲不知道什么是导航
但靠它引路,我们从未闪失
那是一些困难的日子
家里一年的零用
差不多全靠大山的恩赐
体弱的母亲因为上不了山
所以总是显得特别着急
一年一度烂漫的山桃花
曾带给我们无限的欢喜
母亲通过山桃花预知年景
在年复一年的期盼中
用指头掰完了所有清贫的日子
母亲去世后
我们把她埋在了山下
希望她仍能看到年年的花事
但是因为没有了母亲的指引
我们却再也找不到丰收的位置

5.榆树母亲
有人说
陕北旮旮旯旯里
那些开着朴实花朵的
洋槐树
就是陕北的女人
可我觉得
我的母亲并不比
槐花美丽
倒是小时候
母亲在榆树上采榆钱
给我们吃的情景
常常让我觉得
她更像一棵榆树
不仅给子女奉献了所有的
榆钱
最困难的时候
她甚至扳倒自己
剥下树皮让我们充饥
就如同最寒冷的日子
她在我们身上
披上她的棉衣
温暖了我们
却冻坏了自

本期荐稿:雪野(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