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的实质
既然要“以孝治天下”,哪么,“孝”的实质又是什么?“无违于礼”就是真孝吗?不是的,这仅是孝的体现,不是孝的实质。孝的实质是“爱”和“敬”。《论语》紧接着就记载了孔子关于孝的实质的三段论述:
【原文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世家公子。当他来向孔子讨教什么是孝时,孔子对他的回答与对他父亲的回答是完全两样的,因为他当时尚属人子,因此,孔子就从孝心的培养上回答他,告诉他孝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你去体会一下做父母的人在孩子生病时那种焦虑、担忧的心情就知道什么是爱了!象父母爱自己一样去爱父母,这便是孝。
孝的第二个实质是“敬”——由对父母的爱而在言语、行动上自然产生的对父母的尊敬。
【原文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晚年的学生,比孔子少45岁。这一段翻译过来就是: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的人说起孝就认为只要能赡养父母就行了,那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就是说,孝,是要有爱心的,内心没有对父母的爱,只有“养”的形式,没有对父母由衷的尊敬,不是真孝。讲到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在外工作的老干部退休回家后,老伴也去世了,就与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起初,老人身体尚好,生活能够自理,饮食起居不用儿子儿媳照顾,每月几千元的退休金交由儿子掌管,一家人倒也和睦。可时间久了,老人身体渐渐一日不如一日,饮食起居不能自理需要儿子儿媳照顾,儿子儿媳就厌烦起来,觉得老人很讨厌,是累赘,不好好伺奉了,开始冷嘲热讽、恶言恶语的虐待起老人了。饭菜不能按时拱给,有病不给请医生,恨不得老人立刻死去。这一切都被邻居看在眼里。一天,邻居就来对儿子儿媳说,你们家里养了一个“摇钱树”,你们怎么不珍惜好好饲养啊?要是这个“摇钱树”忽然倒了(死了),你们每月凭空从哪里去净赚这几千元啊?这可是比养一头奶牛效益还要大得多的买卖啊,又省事又不担风险,你们不要,送给我好了!儿子儿媳一听,恍然大悟,马上给老父请来医生,又将老父的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以后是茶饭按时拱给,头疼脑热及时请医,街坊都说这儿子儿媳孝顺,唯有邻居笑而不语——因为只有他知道这儿子儿媳是将老父当奶牛养赚取收益的,不是真孝!
所以,孝,包含了亲情之爱,天伦之乐,无爱就产生不了敬,无敬,孝就无从谈起,这就是“孝敬”两字连用成一个词的缘由。

接下来的一段话是对孝的进一步论述:
【原文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就是脸色,意即态度;先生,在这里指家庭中年长的人,即父兄,弟子就指年幼者。这段话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难的是对父母尊长能经常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仅仅做到有要做的事情子自己(弟子)去做,有酒饭先送给父母兄长食用,就能叫做孝吗?”
与前一段回答子游的话一样是强调一个“敬”字。
但是,“敬”也不等于绝对的顺从、服从,更不是盲目接受,只是不能伤害父母尊长的情感和尊严。所以,接下来孔子就以颜回为例来进一步阐释“敬”的含义:
【原文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即颜回,字,渊,孔子早期学生。孔子对其评价很高。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我与颜回谈话,有时谈了一整天他都没有提出反对我的意见,看起来很愚笨。但当他离开我而单独处事时,我发现他做人做事总是善于检讨反省自己,不担能完全理解我的意思,还能进一步有所发挥,颜回其实并不愚笨啊!”
可见,孔子并不满意那些绝对接受、服从,生搬硬套教条的人,而是欣赏能灵活运用教导,在实际中“足以发”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才是人才。
《论语》将孔子论孝的这四章内容放在《为政篇》中,旨在说明三个问题,一个是实现“为政以德”就必须实行以孝治天下的政治路线;二是通过论述孝的实质来对为政者自身的道德提出了要求,要以孝子之心待天下人,敬天下人,真爱百姓,三是凡事都不能机械教条,要依据实际灵活运用原则才能做好事情。对于从政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善于理解百姓,了解百姓的真实意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干部才算是从政的人才!

作者自述:史永峰,笔名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通联 微信:syf3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