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桥头堡
——深圳编年诗之1995
陈昌华
1995的深圳,确实
有些奇妙,一群
风马牛不相及的人
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
辛勤耕耘,打造了
一座座传奇的桥头堡
第一个天才少女叫孙彩云
从深圳开始撑杆起跳
一连五次,打破世界
女子撑杆跳高的纪录
当之无愧,成为了深圳体育
冲向世界的第一个桥头堡
第二个中年男人叫徐刚
可别把他和重名的作家混淆
(从古至今,舞文弄墨的
文人浩如烟海
向来都是,商海弄潮的
商人凤毛麟角)
自打接过万佳的帅印
便吹响了华强北商圈
嘹亮的集结号
一块无人问津的处女地
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风水宝地
一片闲置空旷的旧厂房
建起了寸土寸金的商业王朝
生意兴隆通四海,华强北
跻身了南京路王府井的行列
财源滾滾达三江,华强北
成为了深圳商业传奇的骄傲
来也万佳,一个王朝
在此平地建立
去也万佳,一个背影
留下永远的符号
第三个老船长叫王殿甫
把险些抛锚的赛格
重新拖回了正确的航道
尽管买船出海的
一亿美元打了水漂
但留得青山在的赛格电子
把楼在华强北建得最高
第四个男人叫王传福
怀揣梦想,种下了
比亚迪这棵幼苗
恐怕连他都出乎意料
十年树木,竟成长为
中国电动汽车的桥头堡
接下来是一批男女老总
要实现13家企业
超百亿的目标,岂料
天有不测风云
幸运者走上了阳光道
倒霉蛋掉下了独木桥
多年后才明白一个道理
只有市场才是唯一的正道
68层的地王大厦封顶
324.95米成为亚洲最高
当年世界的第四高度
中国名符其实的桥头堡
深足在绿荫场摸爬滚打
冲进了全国甲A的
第一排战壕
小伙子们跟着孙彩云的脚步
引领着深圳体育的风骚
名声最响的是余秋雨
从文化苦旅跋涉而来
进入了深圳特区的前哨
这位文化使者大声疾呼
深圳能不能成为
中国文化的桥头堡
振聋发聩,一石激起千层浪
石破天惊,掀起了所谓
文化沙漠的大风暴
敢为天下先的希冀
群起而攻之的围剿
这个曾经沧海的智者
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让深圳陷入了文化煎熬
最后压轴的是江泽民
年末视察,鼓励
深圳继续领跑
增创新优势,要把
窗口开得更大
更上一层楼,要把
试验田种得更好
一批又一批创业者
一座又一座桥头堡
一个又一个新传奇
一只又一只,风向标
继续引领着改革潮流
继续描绘着风景独好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主编诗集《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