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母亲·饺子
李自立
《纥那曲·冬至忆母》故道说冬霖,游人感夜深。轮回更序尽,难舍母恩临。明天冬至,忆往事又想起许多的人和事,往事都是围绕六个字:“冬至、母亲、饺子”而言。
在中国、在陕西.、在老家彬州,提起时令冬至节,人们脑子闪现的第一件事就是吃饺子。然而彬州的冬至,多少和全国各地有点区别。彬州冬至是纪念亡故亲人的节日。

至于吃饺子,当然彬州冬至也吃饺子,饺子在彬州有至少三个名字,扁食、煮角(彬人发音jue)和饺子。饺子中华民族传统食物,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
饺皮馅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分为什锦馅、普通馅。饺子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内涵。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洛阳地区有民间传说,说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发明了饺子。

文献记载冬至、春节吃饺子习俗在明代出现。据《酌中志》载。《酌中志》是部可信著作。记述了明万历朝至崇祯初年的宫廷事迹。吃饺子是对先人的一种敬仰,饺子饱含文化,包容精神。北方吃饺子、吃馄饨,南方医院吃冬至米团的习惯。我国各地区冬至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我国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相传张任长沙太守,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张仲景舍药

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另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冬至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习俗,是因纪念故人,彬州冬至纪念是亡故亲人。

母亲在世煮饺子的机会很少,即使煮饺子,一般情况都是给病了的人,或者有客人来,母亲无论做啥饭,吃饭规矩不能乱,第一碗饭爷爷奶奶不在世了,当然首先是父亲的,母亲眼里的家,规矩是必须有的。

记忆中我感觉我母亲很爱我的父亲,因为我每次给父亲端饭送到手里回到厨房,我记得母亲会问我:“你爸没说好吃不?盐咸淡如何?”我端饭给父亲时,父亲老是问我:“你妈给你和她留饭没有,你吃来没有?”记忆中父亲一辈人,男人吃饭都是在桌子或者炕上盘子跟前吃饭,而女人两口关系再好只能在伙房吃饭,但是,彼此心中的那份爱,却通过饭食、衣服、儿女的传递,却在栩栩如生地传递着人间温情。

母亲在世也包饺子,饺子馅提前一天制作好的,如今年轻人用大肚子擀面杖擀饺子皮,逐个饺子皮独立擀成。我的母亲做饺子不太一样,饺子皮加工和擀面条几乎一样,一米三长的杜梨木案板上,擀面擀薄后,母亲找来喝酒盅子,直径大约七厘米大,用酒盅子压制饺子皮。用擀面杖在大案板上擀出来的饺子皮,用酒盅压制的饺子皮,薄后相当,直径大小统一有范,包出来的饺子大小一致,如此饺子,无论水煮还是油炸,或者笼蒸,煮熟成度一致,饺子皮越薄,越好熟透,看着诱人,吃着馨香。

那时候,家里很穷,母亲的饺子馅大常是红白萝卜,白菜豆腐之类,在我记忆里,母亲的饺子馅永远没有肉沫。即使有肉馅想法,我觉得那都是为难母亲,那是种奢侈和罪过的思想。母亲低着头站在案头包饺子擀饺子皮的身影至今始终记忆犹新,今生难忘。母亲78年去世至今四十个年头了,记得母亲去世后,我们家差不多十多年。根本想不起来饺子是个什么东东,母亲去世后的家,从此家里,再也没有了那一碗母亲饺子的冬日温暖,再也没有了嘘寒问暖的那一个心上的人。

记忆中吃饺子,是1991年冬至,我已经在西安当装卸工,冬至节的晚上,张程哥和嫂子邀请我去他们家吃饺子,单位领导能邀请自己去他家里吃饺子,这是我人生的荣耀,张程哥我曾经在《黎明的灯火》中介绍过他和嫂子。那晚上去玉祥门哥哥家里吃了两大盘饺子,临走嫂子又给我送一件黄大衣,当时的那个感动,至今记忆尤新。

结婚后吃饺子,都是老婆煮饺子,老婆做饺子吃,记忆中好像都是我从远路回家,或者过年,或者我提出来想吃饺子的时候,不过那份馨香却依然存在。不过和母亲的那个饺子味道。传递的确实是不一样的爱,不一样的温情。

到了高原十几年,那次放假回西宁,我的第一顿饭都是在舅舅家吃,舅妈肯定吃饺子,舅妈每次我回家,都吃饺子,不是羊肉馅,就是各种新鲜蔬菜线,舅舅包,舅妈擀饺子皮,然而我的感觉又是一份不一样的温情和爱的传递,虽然我五十二岁生日了,在舅妈和舅舅眼里,我永远还是那个没有长大,没有娘的孩子,每次回家给我做好吃的,那是必须得事情,此爱自古不言中,父母情深安此生……

冬至节到了,这十几年冬至节基本在单位过。今年饺子能否吃上,就看此命洪福有无,冬至节上坟,还得电话叮嘱媳妇代劳,我又欠了一份冬至节,给常眠地下母子的温暖和思念……

冬夜漫漫夜月禅,依稀梦断顾难全。寒梅披素含愁意,惆怅平生夜露肩。

2019年12月22日哈密工地

作者简介:
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文昌侍郎,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彬县中学,中交一公局六公司试验检测员。
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
作品刊发纸媒和各种载体。
格言:自立,自信,自強,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