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公和他的儿女们
————冬至节祭祖文
作者:李自立
几年前,写过一篇《外婆的苦难历程》,那篇文字围绕外婆,讲了外婆和她的儿女们的人生经历,写了外婆一辈子的人生心酸和不易。
可是那个作品里,有好多历史的东西,当时心态是欲言又止,因为好多父辈的资料,仅凭自己记忆里,外婆和自己聊天的印象,或者说存贮于大脑深层的印象。所以当时的文字虽然众人喜欢,可自己却一直很不满意。
为了让相依为命的外婆,陪伴我的灵魂和人生旅途,走得再远一点,时间更长一点,所以这次大胆地尝试着,向二姨娘和小舅舅询问经过,自己及时地记录整理手稿,终于整理有了《外公和他的儿女们》的初稿。
外婆外公、舅舅姨娘们的悲伤家史,其中上次行文过程中所提到的,有很多错误之处,也随着叙述纠正以此文为准。
外公的舅舅家,是彬州西原车家庄乡油坊李姓,换句话说,外公的母亲娘家是车家庄辛庄村李家。还可以说外公是车家庄乡辛庄村的外甥。
外公的父亲王府君(讳待考)22岁就英年早世。外公的爷爷名讳王富生,外公的父亲名讳王百禄,二爷名讳王百灵,三爷名讳王百川,四爷名讳王百寿。外公的母亲李氏(讳绒绒),十九岁开始守寡。年轻十九岁的母亲,带着两个儿子相依为命,外公少年丧父,人生三不幸,外公第一不幸已经波及。
不难想象那个时代,单亲家庭困苦的环境中,外公的成长,应该吃尽了苦头,受尽了人间冷暖,阅尽了世间的眉高眼低。
从此叙述,大家已经了解,外公是位农民儿子,外公和我命运相似,是我和外公都是单亲家庭,成长经历,有很多心酸悲伤,有非常坎坷曲折的足迹。

外公兄弟二人,由他十九岁的母亲白绒,一手抚养成人。外公的哥哥,也就是我的大外公(名讳王巨娃)在尘世上估计最多没活过三十岁,他就扔下妻儿去了。大外公去世时留下一个儿子。这个孩子不到五岁,他是我的二舅(名讳王兴兴)。
外公哥哥去世,外公的嫂子改嫁。外公嫂子娘家是邠州水口镇菜园村人。大外公去世后,大外婆改嫁到彬州南河村(皇涧河附近)(上次说改嫁车家庄是错误的,此处纠正。),当时大外婆走时,也带着她的儿子,也就是我的二舅,去了彬州南河村。
时隔不到八个月,外公的嫂子,也就是二舅舅的母亲也相继去世。父母亲相继去世后的二舅,当时成了寄寓他家的王家孤儿。
此时的外公,侄儿成了孤儿,还寄人篱下,外公顾不得考虑许多,外公不敢考虑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打击,他没有悲伤的机会,于是外公没有丝毫的犹豫,他来回往返五十多公里,把我的二舅舅接回了小车庄合硷村。从此二舅和我外婆外公,也就是他的叔父婶子相依为命。
虽然,外公和二舅是叔父侄子关系,然而他们父子,比亲父子还亲。不是亲生胜似亲生,耄耋之年的二姨娘说,在她的记忆印象中,要不是她长大懂事,要不是外婆对她的讲述,连她自己,竟然也不知她的二哥,实际是她的堂哥。哥。
此段文字可见,外公和他的哥哥幼年丧父,外公青年时代,又遭遇不幸丧兄。外公的侄儿,也就是我的二舅,同样遭遇了孤儿幼年丧父之痛。
外公外婆的人生,老天爷容不得他们选择,他们唯有一条路途,布满荆棘丛生里,坎坷曲折的羊肠小道上,逆风行船当中苦苦求生。大风大浪中,外婆和外公,仍然要照样逆风行船,勇搏击流,这样的人生太不易了。
以前我的叙述,通常说外公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天,在这里要纠正一个错误,外公确实是农民,这个身份一点不假,但是外公这位农民,在他身上,有着一条坚强柔韧性最强的脊梁骨。
这条脊梁骨,他不仅仅体现的是一位彬州男人精神,也不仅仅体现的是一位彬州父亲精神,更不仅仅体现一位兄长精神,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外公不但是农民,其实准确地说,外公最早是一位真正的小学老师。
外公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由于家庭人口多负担重,外公辞职了人民教师,回家务农。
当时外公家是大家族,大舅已经在读书,二舅父母亲相继去世,外公又把我二舅接回家里抚养,当时的二舅仅仅四五岁大小。
因此,家里当时劳动力短缺,不堪重负的外公,只好辞去了自己心爱的人民教师的工作,回家种地务农,他唯有努力劳动,换取更多粮食,才会不导致自己儿女过苦日子,不导致一家人饿肚子。
外公,学名(名讳王学雅),外公的小名(名讳王牢娃)寿终七十五岁。

关于外公小名,二姨娘曾经讲过一段有趣的童年故事。
在彬州老家当地农村,幼小的印象中,我记得过去两小孩子吵架,会互相喊叫对方长辈的名讳,用这种犯上的辱骂方式叫骂对方,这已经是逆天。
我只知道,童年的时候,我们因为幼稚年轻,会经常干这些见不得人的无知傻事。到如今我才知道,其实长辈们的童年,也有此类类似的幼稚举止。
当时我的三舅(名讳忠亮)和同族伯叔二舅的儿子,也就是我的一位表哥,名字叫社社,他们俩吵架,表哥社社叫骂我三舅,于是就叫我外公的大名。不偏不倚,表哥的这些叫骂长辈的举止,却偏偏让我的外公碰见,谁料想,外公不但没有责备自家同堂孙子,而且他竟然还笑着亲口告诉我的表哥社社:“社社娃乖很,我娃会叫他爷爷名字了。你知道三爷这个名字,三爷爷今天再告诉你,爷爷的另一个名字,爷爷的小名叫(讳牢娃)。”
以上两段生活小故事,还有外公的言谈举止,不难看出外公的修养。外公是一位有涵养、有胸怀、宽宏大量、有包容心、心存善念、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是一个优秀的北方男人,是一位好父亲,更是一位好爷爷。
姨母告诉我,外公最初毕业于邠州师范简师(邠师小学部),后来又毕业于邠州师范。根据《彬县志》得知,邠州师范成立于1937年,姨母生于1936年,也就是说,邠州师范成立时,外公已经是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因此,外公上学年龄,绝对不是邠州师范简师和邠州师范。
外公上学,应该是先上的邠州中学堂,后来上的是邠县高等学堂。外公毕业后,在底店完全小学当教师,后来为了家庭劳动方便,外公又调回小车完全小学教书。
外婆(名讳崔菊仙),终年高寿八十三岁。乾县临平镇周城乡人。因为乾县闹饥荒,外婆逃荒路上,由媒妁之言介绍,外婆认识了在小车完全小学任教的外公。
姨娘这段叙述,又说明外公在小车村完全小学教书以前,大姨娘二姨娘还没有出生。所以小车教书在早,大致教书时间在1930以前。
外公认识外婆之前,外公已经娶妻三房,第三房老婆娘家是太裕乡北庄村,也就是说,我大舅(讳王毅,又名讳王秉申)的舅舅家,应该是太裕乡北庄村。
外公幼年丧父,青年丧兄嫂,接着又婚姻不幸,人生真可谓,道路铺满了荆棘丛生,真的做人太不容易,老家俗话说“人皮最难披”还好,幸好有外婆,幸运外公又一次续玄。
外婆外公成家后,外婆先生了大姨娘二姨娘,家里当时有我的大舅(名讳王毅)又接回了二舅(名讳兴兴),此时的家已经是六口之家,外公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为了吃饭,为了儿女,为了自己的担当,他当时不得不放弃了他心爱的教育工作,于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这样回家耕地种田去了。后来外公和外婆又接着又生了三舅、四舅、母亲、还有小姨。此时的外公外婆,已经是儿孙满堂,孙辈绕膝。
这就是我的外公,外公外婆,是人间最伟大的父母,外公是真正的男人,更是一位伟大的好父亲,为了家庭妻子和儿女,有担当的他宁肯牺牲自己,点亮儿女人生旅途的心灯。

文行至此,也终于知道,父母亲为什么能走到一起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我爷爷、老爷(父亲的爷爷)都是读书人,是水口原当时的秀才,祖上又是西留村城门李氏。
而母亲家,王姓是小车庄合硷村王姓大户。外公虽然少年丧父、青年丧兄。但是,外公在经历了人间最大不幸苦难之后,他一边经历一边在不断成长。努力拼搏后,让外公终于成长为当时的教书育人的优秀园丁,更成为一位渭北高原上,一位合格的父亲。
按当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意识,外公是先生,先生也是师,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在当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下,父亲母亲的家庭,应该算是知识型家庭,而且婚姻是真正的门当户对。更可以说是一段美满的姻缘。
通过对外公身份的考证,终于明白,为什么外公的家庭,在不断经历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洗礼的情况下,老一辈深受民国时期军阀战争的百般蹂躏,忍受压迫阶级的压迫政策的压迫,外公生活经济状况那么贫困拮据,然而我的外公,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于儿女的教育,原来外公虽然是一位农民,但是同时,外公又是小车庄合硷村的一位教师,他是一位有眼光,知识渊博的时代人才。
外公做到了:再穷不能穷孩子,他早在百年前,就做到了家庭教育培养人才要高于一切。他已经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一条真理。
这我也就明白了,怪不得外公戏曲、脸谱、竹马、社火、看病、木工、书法、讲学、种地、修窑洞等无所不能,确实是小车村解放前,一位当时难得的全活型的人才。
外公外婆八位儿女,在南原小车村也算家大业大。经过外公和外婆的努力打拼,儿女们总算抚养教育成人。
然而动荡的时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代,人生的路,最关键的一步迈出,选择又是多么地艰难,一步也许就成功了,一荣俱荣;一步也许就大错特错了,一败俱败。因此,舅舅、舅妈、姨娘、姨夫、父亲母亲他们,饱受战争和时代洗礼,他们都经历了苍桑岁月,他们都为那个时代做出了应有的牺牲,他们为那个时代受尽了艰难困苦。他们,更是那个时代的被摧残者和受压迫者。
真可谓一言难尽,因此,后面谈到大舅舅的人生曲折,我倒觉得一点也不奇怪……
此时的我,思绪万千,悲情郁闷,我不由得自己,我就想找一个空旷的世界,我想在无人的野外,使劲的吼一嗓子我们陕西的大秦腔。吼出我心中的郁闷。吼出我灵魂的发泄……
《赵氏孤儿·挂画》我觉得最合适。这个剧本这样唱道:“忠义人,一个个,画成模样,一笔画,一滴泪,好不心伤,幸喜得,今夜晚风清月朗,可怜把忠烈士,一命皆亡……”

经过仔细考证大舅(讳秉申,学名王毅、二舅讳兴兴,三舅讳中亮,四舅讳高高,学名俊琦。母亲姊妹四人,大姨名讳王映兰,二姨名讳王慧兰,母亲名讳王晓兰,小姨名讳芙蓉。)如今除过四舅夫妇,二姨二舅妈父亲和四姨父,其余的舅舅母亲姨娘们他们都去了,去了那个没有痛苦,没有欲望,没有挣扎和竞争的地方,安息吧,安息吧,曾经受苦受难的你们,安息是一种解脱,安息也是一种潇洒自如。
虽然父辈们,如今大部分已经不在人世,可是你们都继承了外公的一身才艺和文化技能。虽然我没有这福气陪伴你们,陪伴你们的时光很短,但是我已经了解并深知,你们都很优秀,你们和我的外公外婆,在南原王姓家族中,为人忠厚善良,心存大爱仁善,你们努力学习做人终生,你们是王姓的光荣,你们是南原人的光荣。
我想,后辈们将会足踏厚土,不遗余力,一步一个脚窝,我们将会不遗余力地继承先祖遗训,竭尽全力执好手中之笔,拿好手中谋生之工具,奋斗余生,认真记录下人世间的人物悲悯情怀。会努力地体会人世的悲喜哀乐与大爱,做个不负天地、不负先祖众望、有胸怀的性情中人。
父辈婚姻,大致知道些许。大舅舅王毅娶妻两房,第一房是媒妁之言,第二房属于自由恋爱。头房是当地水口镇小王村人,离婚后舅父在外创业。
大舅的二房妻子在《外婆的苦难历程》一文叙述有误,张学良二房太太赵一荻的表妹,实际经过大姨娘证实,是赵一荻侄女(名讳赵素石),关于大舅舅,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迷,所以后文将详细叙述。
二舅结婚,当时家庭十分困难,外公为解决二舅婚姻。所以大姨娘王映兰先出嫁,大姨娘嫁大车庄合村黄姓婚姻并不美满,所以后来离婚改嫁大姨夫鞠观鉴。鞠观鉴是天津人,姨父文革前属彬县共青团书记,平反复职后在咸阳卷烟厂工作,后调县工会工作至退休。表兄鞠一林系彬州中学教师,现退休居住西安。他家祖上系东北军人出身。
大姨娘出嫁后,二舅舅娶妻。二舅妈娘家是车家庄李姓。
二姨娘出嫁,姨父是水口镇大王村介俊彦。姨父介俊彦属于新中国早期高材生。工作在文革前是西工大教师。二姨父十年浩劫期间受到冲击伤害较大,79年后平反恢复名誉,二姨父孙子我的外甥介义坤回忆他爷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孑以厚德载物,之坤!念及吾名之释意,不由缅怀先祖父大人,他老人家一生命运多舛,历经出生于民国中期一小农地主之家,幼时家境富足,逐随年龄长之读书求学,学成归来工作于西北大学成为一教师,时功成名就,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然,随着国内政治格局之变化及后来的反右反修,文革磨难,祖父经历了生死离别,天崩地裂之重生。”
二姨娘和二姨父有三儿三女,姨父文革平反后,就职彬县文教局,后调彬县水口镇中学读书管理员,姨父在世,我上学期间,曾有段时间,我的阅读时间来在水口中学读书馆借书。
走过了,领悟过,踏过的千山万水,自认为都是风景。父亲母亲爱情故事写过很多,记录比较全面,在此不再凄哀细说。
小姨出嫁脑海记忆清楚,小姨出嫁我在送姨娘出嫁之列。四姨父和父亲都是普通农民,小姨夫是水口镇奓红村张姓,和张佩儒家是同族。三舅务农种庄稼一生,三舅妈是大车老堡子黄姓。四舅就是小舅,舅妈是永平镇程家人。《我和我舅舅》有详细无需再叙。外公外婆和母亲兄妹八人婚姻基本清楚,心里已经有数。
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姨父姨母们,可歌可泣,值得可敬可仰。先祖遗风,万代宏扬,或许有人会说,言过其实。我不管别人眼里怎么看,至少在我眼里就是如此,因为他们都是我血肉相连,血浓于水的亲人……

下面,就跟大家揭开我大舅的人生神秘故事。
大舅是外公和他的第三房妻子生子。“大舅名叫名叫王毅,小名王秉申,乳名申申,舅舅和外公身材很像,遗憾我没见过。
他的故事,富裕传奇色彩。听小舅说大舅拉的一手好板胡,书法和文采。听叔伯的三外公(三外公是一名教师)说:“那才叫书法,彬县南北二原,你打听去。一表人才,要才有才,要人有人啊。”这是《外婆的苦难历程》里边的一段叙述。
《外婆的苦难历程》叙述大舅的人生有好多传奇故事,但是当时因为没有和二姨娘见面,四舅一人叙述,总觉得头绪不够清晰明了,所以立言唯恐有乱。毕竟人生足迹,镶嵌于历史时代背景墙之上,个人左右不了别人的嘴,所以谨小慎微理当应该。
大舅娶妻赵素石,素石舅妈是赵一狄侄女。大舅有两儿子,大儿子小名小毛,学名王运华,二儿子小名兔娃,学名王运平(胃癌已经过世)。1951年后,生活在东北黑龙江佳木斯市,至今东北王姓彬州人游子未归。
大舅小时靠念私塾和村学,成就自己学业,品学兼优,才艺齐全,大舅才艺和四舅才艺相当,有过之而无不及。大舅和四舅书法、板胡演奏、秦腔,文章言辞,几乎继承了外公所有基因。
大舅读书细节《外婆的苦难历程》已经细述。所以不再重复。
大舅念完书,踏着外公足迹教书,小车村教书,然后在水口镇九田村秦苻坚墓旁的静光寺任校长,后进彬城,被选政府参议会秘书,任职介以如(又名介帮彦,旧省立一中毕业,国民党邠县、长武县党部书记长。)秘书。

随后离开邠县到延安市黄龙县,任黄龙县书记长刘善述秘书。((1945)10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派刘善述任黄龙县书记长,警备司令张坤生之婿)。后任黄陵县书记长,最黄龙县县长,1947年黄龙县解放,1948年因为宜瓦之役,舅父回西安,经刘善述丈人张坤生介绍,到任华阴县税务局工作,后又奔走大荔县税务局任职。
1949年春天,全陕西解放,舅舅到四川成都,同彬县籍乡党李鸿超(男1918年生人,青少年时代西安上学,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陕西省立师范学校副教授1949年去台湾)一起工作。以上姨娘的回忆,经考证和《彬县志》时间基本相吻合。1949年李鸿超在川外登飞机去台湾,舅舅因为人口多负担重回陕。1950年舅舅回乾县临平周城乡,他的舅舅家中,舅母曾劝舅父和去东北工作未果。外公得消息亲往乾县接二孙子及全家人回回彬。1951年全面肃清工作展开,1951年农历二月初一,舅父开始接受党的旧人员审查改造。
随后,舅母赵素石带二表哥回黑龙江佳木斯生活。
舅父在西安期间居住彬州会馆,在彬州会馆认识了上大学的杨文祥先生,舅父曾经资助彬州才子杨文祥先生上学。后杨文祥先生离开西安去陕北延安根据地工作,解放后杨文祥任职彬县法院审判员。
舅舅案立案后,正好杨文祥先生审判,1951年舅父旧人员改造案判刑15年,初押解至凤翔监狱劳改一月,然后舅父被送押新疆石河子监狱改造。
监狱改造期间,舅父因表现积极减刑三年。在改造劳动过程,舅父带领劳改人员劳动,开山炸石放炮时,导火索已经燃起,舅父发现有犯人未离开施工现场,舅父当时立即舍身救人,救人过程突然未有安全防范,因炸药炸飞一小石子横空飞来,打入舅舅太阳穴,从此舅舅命殒他乡。

舅母带表哥去了东北娘家,舅父为他人舍己救命,孤魂幽灵游离塞外,人生大起大落,过眼烟云,不过如此。舅舅自己身为囚犯,却始终未忘为别人生命着想,也算为义而死全终。
悲哉不悲也,虽然舅舅是国民党,但是,我为舅舅感到骄傲。我为我有这样的舅舅,感到光荣自豪。
外公外婆一生坎坷曲折,虽然儿女子孙满堂,但是他们走的很不甘心。谁又知道?自古常言说“一条儿女一条心”。外公外婆平生最牵挂别人,确实是我的父辈们,但是,舅父他们各个英才,无愧于宗。
大舅和四舅两家,各自东北西北,任其花开花落,潮涨潮落。故乡故园,何不哀哀相望,我想是因为悲伤吧!然而,所有父辈们走的,事实让人今生遗憾,他们受尽人间坎坷,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今天的美好,更不能展望明天的未来。
谨以此文,献给外公、外婆,我的舅父、舅母,姨父、姨娘,还有我思念的母亲。
安息吧!冬至节,仅以此文绱飨!
人生自古都归死,世态从来尽厚坤。宗祖仁贤修大道,庙堂日月舞青幡。

2020年12月20日冬至节前文昌阁

作者简介:
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文昌侍郎,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彬县中学,中交一公局六公司试验检测员。
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
作品刊发纸媒和各种载体。
格言:自立,自信,自強,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