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弓江燕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韩洪乡定湖村;笔名:红颜独憔悴。作家文苑报社记者、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签约作家。热爱生活,喜欢阅读与创作。作品发表于搜狐新闻,天天快报 凤凰新闻,都市头条等主流发稿平台,曾有作品获奖,刊登杂志,报刊,获中国散文网站优秀作者。在参加今年的疫情文学大赛中 《您是这个春节最美的风景》获得优秀奖,并领取荣誉证书。三月份参加华夏诗词歌赋名人名品星光榜再次获得荣誉证书。往后余生希望插上文字的翅膀自由飞翔!
◎《家乡的味儿》(原创)
◆弓江燕(山西)
家乡,我频频回眸,在记忆里走动。那一缕炊烟,沁着暖,烟火的日子在禅意里拂去尘埃,让淡泊带走纷扰。家乡山川锦绣,安静着风景里的雅致,在落日余晖里清晰着沧桑。一笛清远,溪水潺潺,触心上惆怅。家乡,记录着我所有儿时记忆的地方,漂泊半生,家的温暖依然存在,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寻家的路。田野泥土、农家院落、村头的大河,一景一物总会让我深情地忆起,还有那舌尖上的味道,那是爱的味道,家的味道,更是一种幸福的乡愁味。
日子平静无澜,清闲时与美食相约,亲手制作一顿美味大餐,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身心的陶醉。一直喜欢这句谚语:“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天”,不单指生存上有保障,在精神上更要有人格、尊严、信念。我出生在山西一个偏远山区——沁源县定湖村。家中有六口人,父亲身体状况特别差,家庭的所有重担都压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为了供我们上学,母亲省吃俭用,用心经营着家,迎着寒风,筑起坚强的堡垒。鸡蛋炒粉皮,是我童年最美的味儿,母亲每年都要喂二十多只母鸡,卖鸡蛋换来零钱维系着我们的学习用品,有时候也用鸡蛋换取白面,大米。只有逢年过节时母亲才给我们吃鸡蛋,粉皮是靠母亲悉心种植土地,收获一季的硕果换来的。在最苦涩的岁月里,那原汁原味的美食、那种对美食的追求、那种映在眸子里的欢喜,是母亲对生活原味的探寻。

村东有一座粉坊,每到土豆成熟的季节,当地村民都把光滑的土豆拉到作坊换取粉皮粉条,我母亲也不例外。于是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粉皮粉条的美食。今年已七十多岁的吴新亮,就是定湖村精心酿造,精纯加工粉皮粉条的老手艺人。
粉皮粉条晶莹剔透,做工繁杂。水和土豆淀粉按照祖传比例充分搅拌,搅拌是为了让它们有筋道、韧性好、有粘合度。然后和粉反复揣揉,漏丝成形。最后冷却捞粉,晾晒。经过配、和、搅、揉等十二道工序。他把一日,一月,一年从日出忙碌到日落,从繁华到落幕,当笑容凝成霜,那一张张,一堆堆的韧而耐嚼,口味纯正的粉皮粉条,是这对老夫妻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粉皮粉条,均匀光泽。吴新亮老师傅精选优质土豆,经过淘、洗、晒,使土豆变得纯净光亮,他才加工。用心制作是一种修心,以优质的原料赢得十里八村百姓的信任,多年里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在定湖村,粉皮粉条是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它寄托着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粉皮粉条,薄如蝉翼,文化厚重。史书记载,最早生产在东汉时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花木兰正是粉皮始祖。粉皮粉条是沁源县的特产,吴新亮从青年就开始虚心向父亲学习制作手艺,传承了家父的衣钵。从曾祖父,祖父到他父亲,然后再到自己这一辈,追溯到一百多年辉煌的记忆传承。
据回忆,一九四三年,著名抗日烈士吴清华在定湖村宣传成立合作社,他家的粉坊也自愿入股,办好合作商业。可见他父辈也是思想先进分子,参加村里的集体合作社,在当时来说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吴清华是定湖村合作社创始人之一,她为了革命根据地的合作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一九四四年元旦,为了缅怀英烈的英雄事迹,太岳区沁源围困战指挥部将这一合作社命名为清华合作社。村里这座粉坊承载了一段红色记忆,有力地支持了太岳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同时也承载了他少时回忆和家族几代人的点滴生活,将之更好的把精湛手艺传承下来。
村里的粉坊,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粉皮粉条透明筋道,口味纯正,有什么诀窍吗?来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定湖村是一个四面环山,三面有水,北高南低的小村庄。东西两边的山不算很高,从上到下形成“一”字,东西两边各有一条河,供村里人吃水。村民们吃的是山上泉眼渗出来的水,也就是山泉水。山泉水直接从山顶上留下来,是没有任何污染物。人体喝了这水,不仅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而且不会给代谢造成负担。水源中总有机碳,总磷含量小于1mg/L,天然低氚水,富含天然微量元素,用山泉水泡茶,做食物,味道香甜可口,促进肠道蠕动都有很好的效果。

定湖村北靠凤凰山,凤的右翅下面有一座寺院——天峰寺。山顶上的寺院巍峨雄伟,富丽堂皇。正殿是要攀登十几个台阶才可以进入。山门前有两棵高大挺拔的榆树,周围用砖花栏墙围着,五颜六色的花草铺满了路面,寺院里的钟声悠长,空灵,山岚风呼呼作响,鸟儿婉转清唱,将人心的污垢涤荡。正殿是三间窑洞,殿内住着德诚,心善两个和尚。他们热情好客,经常下山给人看病,针灸,乡亲们也送给他们瓜果蔬菜。有一天德诚打听到灵空山圣寿寺居住着一个和尚,此人正是唐王唐懿宗的四子李侃,他为了躲避战争,剃度出家,一路北逃最终来到了沁源县灵空山,李侃在这座寺庙里粗茶淡饭,采药打坐,医病救人。他们在天峰寺相聚,和善专门下山到村里的粉坊做了一盘纯正可口的粉皮,热情款待李侃,李侃看到晶莹透亮的粉皮,闻着香喷喷的美味,迫不接待的吃起来,不知不觉就把一盘粉皮吃光了,这盘粉皮也是他出家后最美的大餐。从那以后,他家的粉皮粉条声誉更大了。
家乡的美味与记忆有关,每回忆一程,我不止一次的询问自己,在那个贫困年代的美味与现在的美味相比,粉皮粉条也是一种美食吗?但那时候的我们却吃的津津有味,且十分满足。我想,美味的基础应该是感情,乡情和亲情的结合吧!
家乡,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乡音、亲情、故土、老家餐,流淌着梦里水乡特有的韵律。那份真挚热忱的深厚情感,任思绪缠绵在清逸的日子里,深深思念。让身影游走在光阴里,飘逸萦绕。似一阵柔风,吹暖心灵,传统而不失新意的粉皮粉条,挡不住的唇齿留香,乡愁,一草一木让我更加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