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糖,家乡的味道(配乐朗诵散文)
作者: 方向明 诵读: 吴 疆
年关已近。北方寒风呼啸,气温降到了接近零下四十度。家乡义乌的亲人寄来了一件快递。打开一看,哇!是一整箱各种口味的麻糖。
我赶紧剪开密封的塑料袋,一股甜香扑鼻而来。顿时,这来自老家义乌的味道,如同热血暖流,涌入了我的周身。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四十八年前,第一次在家乡义乌农村切麻糖过年的情景之中。
记得那年我十一岁,上小学四年级。外公和外婆上了年纪,需要有人陪伴。在黑龙江工作的父母亲,决定让我回老家义乌上学,也好与外公外婆相互有个照应。
这年,刚刚进入腊月,天气已转寒冷。但义乌农村过年的氛围却一天天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爆大米花,洗晒芝麻、花生仁,买红糖等食材,热热闹闹准备切麻糖,忙过年了。
那天是腊月初八。外公和外婆起了个大早,准备好柴火,以及爆好的米花和花生、芝麻等食材。等来了早些天约好的切麻糖的老师傅。麻糖师傅将家里几个人作了分工,外公外婆给他当下手,我负责添柴烧锅。师傅将一小盆的红糖倒进了锅里,用宽大的锅铲不停扰动,熬制着糖稀。一会功夫,锅里就飘出来糖的甜香。当糖稀变成酱红色时,师傅将爆好的米花、芝麻倒入糖锅里,并用力快速翻拌,尽量让每粒米花和芝麻都粘匀糖稀。

锅灶旁边,两条四脚长板凳,架起一块案板,上面早已放好一寸多厚,一米见方的木制方框。师傅将拌均匀的米花芝麻快速铲入方框内,并先将方框四只角填满,然后将米花摊平,手握木滚用力压实压平。用直刃长刀,依尺板切成长条,然后再切成薄片。不到十分钟,一槽麻糖就制作完成了。
我看着师傅麻利的动作,闻着麻糖甜香,不知不觉中嘴角早已流下了口水。外婆从师傅刀旁,拿来一块刚切好的芝麻糖递给我说,"趁热吃,特别香。" 我掰下一片放入口中,果然又甜又香,又柔软又酥松。这也是我第一次吃自家做的麻糖,也是储存在我记忆之中家乡麻糖的味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东北生活这些年,每逄过年,家乡的亲人们都要寄麻糖给我,作为过年思亲的礼物。麻糖作为家乡传统手工产品,也是过去百年和现在义乌人过春节时,每家必备的自制茶点食品。

在我的记忆中,切麻糖就像过年的一种仪式。家家户户在年前都要操办。其实,这种仪式感,是在过去上百年的生活积淀中,约定而俗成的。带有明显的地域风情和乡土文化特色。这是我在上大学之后,查阅了许多资料之后形成的认知。
义乌地处亚热带,属于季风多雨气候。也是处于我国最高纬度种植糖蔗的地区。从历史上看,义乌三件宝中,就有红糖、蜜枣二种与种糖蔗有关。糖蔗是义乌传统农业中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作物。红糖也成为了当地最富有文化内函的商品,它凝聚了义乌先民的智慧。

红糖加工技术,是义乌较早申请保护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蜜枣、麻糖、生姜糖等均采用红糖为主要原材料,加上传统手工技艺加工而成的。
在特殊的历史阶段,红糖还承担起了特殊的历史使命。义乌人经商的历史,最初形成于清代末期。为了生计,人多地少的义乌农民,从事起"鸡毛换糖"的营生。也是因为有糖为基础,用糖作为以物换物的标的物。可以豪不夸张地说,没有红糖传统文化,就没有鸡毛换糖的经商方式,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小商品市场,更不会有义乌今日之辉煌。

如今,麻糖作为蕴含着义乌传统文化商品,正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扬光大,走向了产业化。其品种也有几十种之多。有糯米糖、玉米糖、小米糖、芝麻糖、花生、核桃糖,还有加入葡萄干、地瓜干、红绿干果丝,生姜汁等几十种口味。每次有亲朋好友从义乌来东北,麻糖也是必带的"回头货"(礼物)。作为家乡的特产,馈赠给东北的单位同事、邻居和亲朋好友,不仅轻便好携带,而且又好吃,又有意义。

品味着义乌麻糖的甜香,沉浸在舌尖上家乡的味道之中。伴随着儿时的记忆,我也迎来了人生的花甲之年。
切麻糖,就像把义乌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甜蜜生活巧妙粘合在一起。
吃麻糖,会让你品味出岁月人生和游子思乡之情的多种味道。
我爱麻糖,家乡义乌的味道!

作者简介:方向明,笔名:方言(岩)
浙江省义乌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员,义乌市作家协会会员,义乌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历任教师、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曾获年度“中国新闻奖”,浙江省年度好新闻一等奖。近年有些散文、诗歌、小说等纯文学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并有多篇在全国、省、市的散文、现代诗歌比赛中获奖。其中《拜梅为师》被收录中国古典文献封面在线阅读。现为笔墨天方诗社社长兼平台总编辑。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朗诵者简介:
吴疆, 网名舒怀,资深媒体播音主持。市朗诵协会副会长。在省市播音及朗诵比赛中,多次获奖。人生格言:生活不只是眼前之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