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小莲,女,陕西丹凤竹林关人,70后,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网络写手,作品请在头条百度上搜索,多次获奖。商南县金丝峡管委会职工。

《英雄的父亲》中篇
作者|张小莲(陕西)
朗诵|安湛华(天津)
八十年代初期,土地承包到户了,父亲识时务地退了下来。改革开放后,父亲和他的一帮朋友走南闯北,倒腾木材,去河南批发小商品,衣服等回家乡销售,成为改革开放后家乡的第一批商人。
眼看着儿女们都长大了,参军的参军,参加工作的参加工作,上学的上学,他年龄也大了,便听从大哥的规劝不再闯荡,在家里经营自己的庄园。

政策好了,孩子们大了,参加了工作,父母心情别提多好了,没日没夜地经营他的几亩肥田。
说是肥田,是因为勤劳的他给土地施的农家肥多,因为他还有几个儿女没有交代过手,大的工作,小的上学,家里只有他一个好劳力,这下可苦了父亲,三夏抢收的季节,再毒的太阳他都没有午休过,我和小哥放学放忙假帮忙收割,同龄人都是背三个麦子,父亲只让我俩背二个,总是说小孩子正长身体压成驼背了怎么办?我们老少慢悠悠地抢收着。
年年都是在紧要关头,在乡镇工作的二哥二嫂回家帮忙,和父亲一样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的二哥发动亲朋好友,龙卷风一样收获了大丰收!
感谢亲爱的父亲不但给了我们兄妹生命,还给了我们一副好身材。
夏收过后,父亲除了经管地里庄稼以外,割草,割葛条蔓垫圈,打糠,喂家里的三头猪。每天天麻麻亮时就起床上坡干活,里里外外一把手。我的妈妈,我前边介绍过了是大家闺秀,干粗活不得力,大多数时候只要父亲在家都是他喂猪。
秋天到了,家里挖得红薯堆得小山一样,可欢食了家里的三头猪,父亲三天煮一锅红薯养得猪们欢快地肥着。
冬天来了,父亲便天天上山去割柴,那时候贫穷落后,燃料都是柴禾,柴便非常难割,父亲都是去五六里远的坡上割柴。我和小哥早上放学后背着背笼去接他,每每接到坡底,他把山一样高的柴给我俩一人分一捆,父子三人相跟着脚步轻快地回家了。
吃过中午饭,因心疼妈妈动冷水。他又开始洗红薯,掏菜,忙个不停点。
晚饭过后,他开始泡脚,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哟,他的两个脚后跟全部是炸得红磁磁的咧子,那个年代没有创可贴,一点点胶布他总是舍不得用,常常泡一会儿用剪刀刮掉咧子上的硬皮,第二天天麻麻亮又踩着他的咧子脚,背着他男子汉大丈夫的责任踏上了生活征途。
转眼到了年关,三头肥猪都大了,父亲卖掉二头猪用作家用,剩下的一头猪,总是在年关杀它个三百来斤的厚膘让我们过个肥年。

我的父亲还是一位美食家,年年把猪杂碎洗得净净的,卤得香喷喷,肥肉烧得红艳艳,瘦肉剁得碎碎的放点盐装在猪膀胱里,然后和我的妈妈做大大一个豆腐,炸好红薯丸子,油馍,油条,蒸百十双馍等着他在外工作的孩子们回家过年!
那是我青少年时期最最美好的时光!
在那个苦焦的年代,他和妈妈蒸过年馍总是要蒸些包谷面馍和黑面馍,这二样馍百分之九十让他一人吃了。
我小时候不懂事,父亲每次吃黑馍时,我也要吃,他总是哄我说:小孩子又不用出力,吃白的,我干活要出力,吃黑馍长劲呢。乖乖女的我,人又出奇地笨,信以为真,听他的话专拣白馍吃。
如今每年年关蒸馍,望着单位发的优质面粉蒸出来的又白又大的蒸馍,想起父亲,想起他当年的话,心中无比忧伤惆怅,泪水总是夺眶而出。终究,我的父亲没有吃过他疼爱的幺女亲手蒸的一个蒸馍。
我们娣妹五个出嫁,谁的彩礼钱他都没有要,那时候国家还非常贫穷,很多人靠女儿的彩礼钱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我的几个姐夫哥和我爱人都是穷人家里出来的凤凰男,家里也非常贫穷,父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从没有嫌弃过他们家穷,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他们。
我的母亲更不用说,集漂亮聪明贤惠于一身的大家闺秀,特别会处事儿,他们俩赢得了他们女婿们的一致爱戴。
姐姐们后来发展好了,孝敬父母姐夫们从无怨言。
八十年代中后期,硬汉子,名震竹川的父亲,低调地用他的勤劳智慧,默默地养育他的儿女,尽职尽责地扮演着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角色!
我常常想,如果我的父亲当初有文化参加了工作,以他的能力当公务员说不定能干到州官,要是现在的社会经商一定能干到上市公司的老总,可惜他生不逢时啊!


特邀金牌主播简介:
安湛华,天津滨海新区,原从事政法工作,公务员退休。喜欢用声音传递优美的文字,曾在2018年滨海新区环渤海杯朗读大赛中获得组合类一等奖。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