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出生在濉溪县铁佛镇油榨村杨营孜一个普通农家,从一个农村毛头小子到一名优秀士兵,从一名退役军人到创业青年,再到商圈小有成就,一路走来,杨峰就是凭着一股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军人气质,在北京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1990年3月,18岁的杨峰从乡村学校走进梦寐已久的军营,成为北京卫戍区一名武警战士。他凭借着勤奋、踏实、精细的性格在军营里勤学苦练,很快在军事素质方面脱颖而出,两年后光荣地加入党组织,当班长、带新兵、外出执勤保障基地训练,在各项考核指标中成绩突出,两次荣立三等功。
1994年底,杨峰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心仪的军营。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5年军旅生涯炼就敢打敢拼、不屈不挠的优良作风,使他不甘平庸,经多方考察、深思熟虑后,他矢志要留在北京,毅然决然地奋斗在自主创业的路上。
“人生总在前行,那些所有你以为过不去的坎,最后都留在最后。”那段时间,杨峰总是这样警醒自己。刚退伍时他的口袋里没有什么积蓄,但他深信自己身上藏着一笔巨大的财富——军营中历经五年的磨炼和成长。靠着这个底气,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环境,他打零工、摆地摊、贩服装、卖饰品、开两元店。找货源、进商品、租仓储、寻摊位、卖货物。在多年的商海闯荡中,他受过骗,睡过地板,露宿过街头。
父母看到孩子疲惫而渐渐消瘦的面孔,心疼地说:“不行咱就别干了,家里还有几亩地,咱们回家种地吧!”凭借着坚韧不饶的精神,他对父母亲说:“我还很年轻,失败并不可怕,我不能被失败压垮,我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相信我会获得最后的成功。”

他没有垮,他仍是一名“战士”。一次次的磨砺,一次次的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以惊人的毅力,在寒来暑往中打拼,在风雨彩虹中前行,硬是熬过了创业之初那段最为艰难的日子,慢慢积累了一定物质财富,也收获了几多经历、经营经验。“部队是个大熔炉,能炼就人,可依我看,只要做事细心踏实,愿意去体会和感悟,不怕吃苦、不怕挫折,什么环境都是在磨心磨志磨自己,只有这样,人才能经得起风、挡得住雨。”这句话常挂在杨峰嘴边。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耳濡目染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让他萌生了改变家乡父老乡亲贫穷现状、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他用做小生意聚起的积累,在北京某商业区域承揽了一家小商品城。“我是一个有情怀、有血性、有抱负、愿干事的人。现在小商品城已具有一定规模,让乡亲们的钱袋鼓起来,这是我的初衷。”他不忘农家初心,恪守军人本色,动员家乡会管理、善经营的战友、乡亲或分租或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增收,争做家乡人的一只“领头雁”,引领发展的“排头兵”。先后有30多位乡亲追随着他在北京创业、打拼。就这样,在复杂的商海战场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他管理、经营的小商品城风声水起,曾多次被北京市西城区评为“个体纳税大户”“文明商户”。他本人及他的亲朋,也都在北京安了家。

“作为一个退役军人,在党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是我应该做的。”2003年的一天,一帮人在商城附近寻衅滋事,并对路人实施抢劫。这时路过的杨峰从人群中挺身而出,与歹徒展开搏斗,在热心市民的协助下,将一群歹徒制服。他这种无所畏惧、勇斗歹徒的精神,被评为北京市见义勇为“十佳青年”。在后来的表彰会议上,受到了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接见。他的先进事迹当时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及多家报纸作专题报道。

北京是淮北务工、经商、创业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这些人中,“口袋党员”“隐性党员”不在少数。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就业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流动党员党建工作却存在“真空地带”。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效管理在京流动党员,2005年以来,中共濉溪县委、淮北市委组织部门先后指派他组建在京务工党员“流动党组织”,并提名他担任党总支部书记。在京务工的党员们深有感触,“以前,总觉得自己就是个‘北漂’,没有依靠。现在,北京这边建起了党支部,有了自己的家!”流动党支部让从家乡来京务工的党员们找到了坚实的依靠。

“这世界我们可能不是最有钱的人,但这世界我们应该做个最有爱心的人。心里装着善良,装着宽容,装着真诚,装着感恩,我们的生命就充满阳光。”这是杨峰的人生座右铭,也在时刻践行着。多年来,他心系家乡、社会,带着深情、带着关爱、带着希望,为贫困家庭送温暖,为家乡修路献爱心,为弘扬宗亲文化事业作奉献。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牵绊着他的心,除在北京捐款捐物外,还在为家乡贡献着自己一份力量,因此,他被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杨家将工委、杨姓文化研究(淮北)基地授予抗击新冠疫情“十佳最美杨家人”荣誉证牌。
种种经历,在如歌的岁月里,构成了他精彩人生的篇章。“我虽然退役了,但军人的基本素质、基本特征一直伴随在我的生命里,身心处处也总会透着军人的特质。”他为他是一名曾经的军人而自豪、骄傲。
(杨氏宗亲秘书长:杨杰供稿)
责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