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刘松林散文集】《行走在人生边缘》连载三十四〈我们就叫它兰香草吧〉/ 刘松林(陕西)

我们就叫它兰香草吧
●刘松林
这几天中秋节,一直跟家人在一起,没有跟CX出来。今天一见面,他就说星期天下午实在没事,就约了个美女,去了一趟杨家山。这季节,山上的野花还是很灿烂。有一种花,看着样子倒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名字却很有诗意,叫兰香草。还有一种花,叫风毛菊。还有败酱草,名字虽然不好听,但是花却开得鲜艳,金黄金黄的。没想到秦岭的秋天也是百花争艳,生机盎然,完全没有萧瑟凄零的感觉!我就说大自然真是奇妙,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的景致,只不过人们只注意到春天的鲜花盛开,而忽视了秋天的繁花似锦了!不过看花是一回事,跟谁看却是另外一回事。这些花满到处都有,我们也经常见,怎么就入不了你的法眼?CX一脸坦荡,很率真地说,是的是的,相同的风景,跟不同的人去看,确实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们现在正行走在从葛河村到杨家坡的路上。路两边长满了杂草野花,稀稀拉拉的还长着些槐树、柿子树。槐树的叶子已经开始凋零,柿子树的叶子还很茂密,已经发红的柿子挂满枝头。这已经成了这一带乡村的一大景观了。关中西部农村讲究栽柿子树,农民的房前屋后,村道两旁,都是柿子树,寓意红红火火。当然在过去物资匮乏时代,柿子也是很好的水果,硬的用温水暖了吃,香脆爽口;软的剥了皮,用牙咬开一个小口,吸进嘴里,沁凉可口;还可以用开水烫了泡馍吃,香甜糯软,能做婴儿的代乳食品。还可以做成柿饼、柿皮,当干粮或者休闲食品。我小时候母亲奶水不足,父亲就去离家三四十里的河南(渭河以南)拉柿子,那里都是荒滩山地,不适合种粮食,柿子却长得很好,又大又甜。每年冬天,父亲都要去,拉一架子车,放在阁楼上,等柿子变软后,用开水烫了剥掉皮,泡上馍,给我当营养早餐。每天早上,父亲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了梯子,到阁楼上去取柿子;我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等着父亲从阁楼上下来,给我暖柿子。现在条件好了,有了苹果、桔子等各种时令水果,柿子太甜,据说空腹吃了会得胃结石,所以就没人吃了。到了秋冬季节,十里八乡的柿子红了,就一直挂在树上,好看确实好看,就是没有人摘。眼看着柿子由绿变红,由硬变软,除了少数被鸟啄食外,大部分都掉落在地上,稀稀软软的一摊,既污染环境,又污了人眼。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由他自生自灭了。岳父老家院子里有一颗柿子树,每年都丰收。待到霜降以后,他就会把柿子卸下来,装成箱,给我们送来。我血糖高,不能吃,孩子嫌柿子口感不好,也不吃。妻一个人吃不了,就冻在冰箱里。时间长了,又黑又皱,只能扔掉。岳父不知道,还以为我们喜欢吃,每年都会给我们送。现在一到柿子成熟季节,我们最怕的就是岳父送柿子。

CX看见路边有一簇盛开的野花,就过去捧在手里,仔细端详。我知道他还沉浸在跟美女赏花的兴奋中,平常我们出来,他很少关注这些花花草草,我和迷雾在谈论这些时,他总是躲在一边,若有所思,或者是远远的走开,左顾右盼,从不参与。今天就像是变了个人,也关心起这些花花草草了。看来人的潜质都是多方位的,关键是看能不能激活。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有时候也许是某一个人的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无心之举,就会产生化学反应,甚至核子裂变,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和动力。比如牛顿看见掉落的苹果,卓文君看见司马相如。

这个花倒是有点像兰香草,可是叶子有点小。CX用手拨弄着毛绒绒的花瓣,自言自语地说。我走过去看了看,用花伴侣一查,显示是风毛菊。他似乎是想起了什么,突然提高了声音,说,就说看着面熟呢,我们那天见过的!我就说,我知道我知道,你刚才说了嘛!仔细看这花,细细高挑的枝干,艾蒿一样的叶子,从枝干上伸出去,又向两边不太对称的分出几个支棱,好像是谁用剪刀剪出来的一样,像是一对对张开的翅膀。在枝干的顶端分蘖出几个枝杈,枝杈的顶端开着一团团、一簇簇紫色的花,花瓣呈锯齿状,挤成一疙瘩,就像是被风吹乱了一样,显得有点凌乱。

他似乎是心有不甘,就四下里张望,终于在草丛中又发现了一棵开着紫红色花朵的野花。这棵野花将近有一人高,叶子跟风毛菊有点像,但是却大了一圈,花纹也少了点,颜色也鲜艳一点。关键是花是一朵一朵单独开放,有点像飞廉。从花伴侣上得知这是麻花头。于是他又在周围寻找,终于在一棵树下又发现了一种野花,高挑舒朗的枝干,椭圆带齿边的叶子,上面布满了筋脉,把叶片抽的有点皱巴,就像是小孩子胖乎乎的手掌,枝干上部的叶子根部发出一团团的细枝,细枝上面挤挤挨挨的开满了紫色的小花。这个有点像兰香草!他有点欣喜。我就在花伴侣上查,显示是莸草,再一查,又显示是兰香草,反正看起来都差不多,他就说这就是兰香草,多好的名字,多有诗意,莸草是个什么名字!我就说好好好,我们就叫它兰香草!他听我这么说,就挺直了身子,长出了一口气,那神态,有一种实现夙愿的满足和自豪。

于是我们继续往上走。道路在山塬间盘旋上升,越往上,路边的花草就越稀疏。经过一片槐树林,树叶已经开始掉落,留在枝头的也已变得干枯,散发出苍老、衰败的气息,在这阴沉、灰暗的天际下,呈现出一片秋天的萧瑟,完全没有了生机。我们六月份曾经路过这里,那时候正是初夏,嫩绿色的叶子密密麻麻,遮蔽了这一片天地。阳光透过树叶,竟也变成了绿色,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略带苦涩的香甜,放眼看去,就像是进入了童话世界。迷雾就要下车,CX说留点念想吧,以后有机会了再来看。转眼几个月过去了,这期间我们去过好多地方,却没有来这里。今天再来,已是落叶满地,秋气飒然,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和意境了。人生往往就是这样,邂逅之间,总会留下美好的记忆;刻意为之,却总是难寻当初的感觉。所以,遇见了,一定要珍惜,不要等到时过境迁,空留遗憾。

从这里往下看,金陵河就像是一条闪亮的带子,沿着蟠龙塬和陵塬之间的谷地,自北向南,蜿蜒迤逦。沿河两岸,是星罗棋布的村庄和栉比鳞次的梯田。城市就在南边几公里外金陵河与渭河的交汇地带。因为是阴天,这东西两塬和河谷地带就都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CX就说这金陵河两边虽然离这么近,风俗却大不相同。河东边蟠龙塬一带的村庄,名字里都带个“坡”字,杨家坡、翟家坡、谭家坡,仝家坡,等等;而河西边陵原那边,却都带个“沟”字,牛家沟、白家沟、齐家沟、葫芦沟,等等,你说奇怪不奇怪?想一想,还真是这样。

不远处的移民搬迁点金河尚居就像是海市蜃楼一样,漂浮在乳白色的烟雾里,给人一种如入仙境的错觉。中秋期间,这里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城的幼儿失踪事件,大半个城的朋友圈都在转发。说是9月21日晚上7点左右,四岁男孩辰辰在小区内广场上玩耍时失踪,他的家人呼吁大家帮助寻找。根据后来警方通报的情况看,当时有个商家在小区内广场上举办微信扫码赠礼品活动,辰辰的妈妈就带着辰辰去参加活动。由于人比较多,她就放开辰辰,自己挤了进去。等她扫码结束回过头时,辰辰就如同人间蒸发,消失的无影无踪。22日下午14时,警方在小区一幢楼的地下室蓄水池内发现了辰辰的尸体,这里距离辰辰走失的广场还不到50米。网络舆情从一开始的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担忧指责,一下子转变为对辰辰妈妈贪图小利的批评吐槽,进而引发到沉溺手机带来的危害。去年咸阳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一名年轻的妈妈带着四岁的孩子去游泳,把孩子放到水中后,妈妈转身就玩手机。不料孩子一下子滑进了深水区。从现场录制的视频上可以看到,孩子就在妈妈身后两三米的地方。当孩子生命垂危时,他的妈妈正背对着他,专心致志的玩着手机。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手机,毕竟它只是个通讯、上网的工具,最主要的还是用手机的人的自控能力。这些年轻的妈妈,不仅缺失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更重要的是缺失了对孩子的责任心。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通病。我们在指责她们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我们自己?

前面是个岔路口。CX说那边有个庙,我们去看看。于是我们就向右,进入一条窄路。这里相对平缓一些,路两边是一块一块的田地,都没有耕种,长满了杂草。一群羊在草间树丛里穿进穿出,啃食着草干树叶。三个农民摸样的人站在路边,看着羊吃草。CX就问前面的庙叫什么名字?一个浑身沾满土屑、须发花白的老人说,叫太阳寺。CX就问这山叫什么名字?老人旁边一个穿着男式衣服的女人说,这是花果山。我不禁在心里想,好大气的名字!
我们继续向前,不到50米光景,道路右边就显出了一个台阶,上面有一幢房子,土木结构,略显破败。我们拾级而上,从这幢房子的左侧进入到一个场院。左边是一幢纵向的房屋,泥墙灰瓦,木板门窗,应该是住庙人的生活用房。再往里又是一幢房子,红砖铁门,较之前的两幢房子都要高大、雄伟,这应该是这里的核心建筑。所有的房子都是门窗紧锁,场院里长满了杂草,显得有点荒凉破败。显然是长时间没有人来过了。正屋大门两侧的红柱上,贴着一幅掉了底色的对联:赤面表心满腔存汉鼎,青灯观史着眼在春秋。一看就知道供奉的是关羽。门前偏右,立着一通石碑。据碑文记载,这里原名金莲寺,始建于隋代,因满山黄土灿然如金,旁边山洞中水流急湍,激起浪花,状如朵朵莲花,山映水色、水润山形而得名,是儒释道三教的共同活动场所。又由于这里满山偏野长满了山桃树,春天花开遍地,夏天红桃满枝,加之水从山上倾泻而下,在山洞前面形成水帘,后来人们附会《西游记》,就将这里命名为花果山。这只能是当地人的一点美好的愿望了,这山这水,还有这庙,如何配得上花果山、太阳寺这样的名字呢!

我们本来是要在这里休息的,看着铺满灰尘柴草的屋檐,简直没法下脚,只好作罢。CX就说这庙还得有人照看,不然就破落了!于是就说起黄梅山、万寿山,那么偏远的地方,因为有人住,就很干净,香火也就能延续下来。这里虽然离市区很近,交通也方便,但是没人照看,也就只能这样,任其自生自灭了。

从庙里出来,那几个放羊的人还在,CX就问那个老者,这是你养的羊吗?老者说哪里啊,是我们几家的,合在一起放,互相也是个伴。CX就说这样也好,羊有了伴,人也有了伴,大家互相在一起放羊,也不寂寞。老者就说是的是的。眼睛就向女人那边瞟。女人就捡起一块土疙瘩,扔向一只在塄坎上转悠的羊,说,好好吃你的草,转啥呢转!CX就说你可以再多养一些啊,放一个也是放,放一群还是放,费的功夫是一样的。老者就叹了口气,说,就这都不让养了,说是影响环境呢。这时女人也过来了,说现在连村上的磨坊都关了,我们磨个面,都要去城里的大面粉厂,都是整农民呢!我就想起来我们来的时候,CX去加油,一连去了几个加油站,都贴了封条,说是维护设备,现在想起来原来是因为环保啊!最近环保查的紧,许多小厂子环保不达标,都被关了,光宝鸡高新区,就关了720多家企业。我家楼下的小餐饮也都关了,又是想偷个懒买一碗饭吃都没地方了。有一次我听院子里的人说,现在开饭馆,必须用天然气,一户材料费是一万元,灶具也要到指定的地方去买,比别的地方贵一倍的价钱呢。不装就不让开,很多人觉得划不来,就不干了。CX就问他们你们村上通天然气了没有?炕都封了吧?老者一张嘴,还没有发出声音,见女人想说话,就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用眼睛示意女人说。炕去年就封了,让用电,费钱的厉害,还没有火炕暖和。气也通了,都是要花钱呢!我们农民人老几辈子都这样过,也没见污染个啥,现在却不行了。放着满地的柴火不让烧,可(却)叫我们花钱用电、用气,这钱都从哪里来嘛!女人越说声音越高,话虽然不好听,却也反映出了强力推行环保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当然,网上还有比这更难听的呢,比如“生活环境变好了,生活质量变差了,每天呼吸纯净的空气,走干净的道路,可为了没法赚钱愁白了头!”又比如“我们终于喝到了赶紧的西北风了!”其实实事求是地说,去年封炕以后,雾霾确实比以前少多了。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在抓环保的同时,也要想办法解决因为环保而造成的生活成本增加、就业压力加大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的国情,啥事情都靠搞运动推进,总是在走极端,顾一头,没有个长远机制。最近中央发文鼓励消费,同时又搞1.35万亿项目,降低存款准备金。说白了,就是一方面加大货币供应量,一方面促使群众花钱。看来中央为了掏空老百姓的钱袋子也是操碎了心,可是手里的钱该怎么花,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老百姓。谁有钱不知道花啊?就没有人深入研究怎样才能使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毫无顾忌的消费?那么多的钱都投放到铁路、公路等垄断行业,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稀释了货币的价值,使老百姓手中的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给各级官员的政绩上增添几个亮点而已。

这时有一只母羊跑了过来,老者就抱住母羊,给它把肚子下面拴的一只布袋往紧里绑。CX就问他绑这个布袋是做什么呢?老者就说这是保护羊奶呢。羊在地里跑,奶头吊在下面,容易被枣刺划破,就会发炎,这样保护起来,就不会划破了。另外还能保证羊奶头不会沾上不干净的东西,也卫生得多。CX就有点感慨,说这个办法倒是很好。然后就问马上到冬天了,羊都吃什么啊?女人就说,吃干草呀。到冬天了,草都干了,树叶都落了,羊就吃这些。下雪不能出来了,就喂麦草、番麦(玉米)杆杆,再搭些饲料。羊嘴杂,啥都吃,好养着呢!说话间,一只羊就立了起来,攀在一棵树上,啃吃上面的叶子。女人就挥舞着手里的树枝,不让羊往上攀。CX就问这一只母羊一天能捋几斤奶?女人就说这季节一天就捋一斤奶,旺季时一天能捋三四斤奶。村上有人买了,就卖出去;没人买了,就自己喝。喝不了了,就喂了羊。我就说千阳有个莎能羊繁育基地,那里的羊一天能产十几斤二十斤奶,简直跟牛一样。你们怎么不养?老人就说那是个啥羊啊?怎么没听过?

CX就说起小时候他家里也养羊,捋的奶都让他父亲卖了钱了,从来舍不得给他们喝。偶尔喝一次,就放点盐和辣子,遮膻味。那时候就想如果能放点糖,那该多好!他最爱吃羊奶上面凝的奶皮,嚼起来满嘴香,至今想起来都流口水!我也有这样的记忆,只是没有放过调料。
告别老人和他的羊群,我们返回到刚才的岔路口,继续往上走。大约不到二十分钟,就上到塬顶,进入一个村庄。CX说,这是杨家坡,这条路往北是仝家坡,往南是段家坡。我们在路边小卖部门前的凳子上坐下来,对面是村委会,诺大的广场,有篮球架,还有各种健身活动器材。往右,是村小学,一色的砖混结构建筑,七八成新,却没有一个孩子。CX说学校已经撤了,孩子们都到别的地方去上学了。于是就感叹现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这么好,可就是没有人。年轻人都走了,只剩下老人还在留守。没有了年轻人的地方还有将来吗?

小卖部的柜台侧面摆了两张麻将桌,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玩的正酣。周围站了一圈人,吵吵嚷嚷的,气氛很热烈。CX就说他上次来认识一个人,早年出了车祸,落下残疾,一天没事干,就在这里玩牌消磨时间。说着就走进去想看看那个人在不。里面的人看见我俩进去,“哄”的一下全散了,只留下一地的烟头和满屋子的烟雾,店主一个人站在柜台里面,直勾勾地盯着我俩,目光中流露出惊疑。我知道他们误会了,以为我俩是来抓赌的。这就是农村的现状,政府花大价钱建的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没有人去,棋牌室、寺庙却是人满为患。“男人打牌、女人念经”,应经成了农村生活的常态。是群众自身的问题呢,还是现在的农村工作思路出了问题?这是个大课题,已经不是我等吃瓜群众能够想明白的了。

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只好离开,免得生出不必要的麻烦。往南走几十不到一百米,就出了村子。道路两边都是平整的土地,新种的麦子已经发芽,远远看去,一层淡淡的浅绿,若有若无,像是土地呼出的一层水气。近看,却是稀稀拉拉的,只有细细的叶尖露出地面。土地中间,散乱的分布着些坟堆,上面都生长着柏树,长满了杂草,在深秋阴冷的天光下,显得静穆而安谧。这就与旁边的村庄形成了一个整体,浑然天成,竟没有一丝的隔阂和突兀。生与死、阴与阳两个世界在这里和谐相处。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生于自然,归于自然,这就是全部的人生。

我们从段家坡向下,过了金陵河,来到停车的葛河村。夜幕已经拉开,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不太真切。据说这个村子的先祖葛荣是明成祖时期的一个将军,曾经参加“靖难之役”,立下不朽功勋,官拜武略将军、龙虎卫右所,世袭副千户。我曾经在各种典籍及地方志书中查询,都没有记载。除了当地村民的一些传说外,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的史迹已无可考。他真的存在过吗?这一切谁能说得清楚!人生人生,就是过好活着的每一天。至于身后之事,就如这山间的岚烟,随风飘荡,无可无不可了。
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有人正在支撑幕布,一问,是要放电影,《红海行动》,一部打了鸡血的神剧。坐在车上,我又想起了CX说的兰香草,到底是莸草还是兰香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迹。
就叫兰香草吧,毕竟伴随着它的,还有一段美好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