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的《电影三字经》不仅仅是电影人的操作守则了,其中的智慧,在旷古清悠的诗境、意绪、语言中,燿燿闪烁着焰古腾今的光芒,益令海内外诗人为之着迷。
二十四
1、前言
我们曾用21期的巨量篇幅发表了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和日、韩、俄、法、新西兰、印度以及美国好莱坞最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作家、诗人以及如李政道先生等科学巨擘对柳城先生《电影三字经》近百篇评论,历时21天密集刊发,令读者百读不厌,阅读点击量、留言、点赞,居高不下。
然而,《电影三字经》文字内容,在第22期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读者惊讶地发现,被世界文化精英高度赞扬的这本"经"只有九百字,却释放了“核当量"的巨能。第23期海内外诗人“电影梦"同题诗的互动参与,恰恰反映了读者的心声,关于对电影的、对艺术的、对社会的、对人生的、对哲学的积极思考由此展开。
那么,今天我们就翻开《电影三字经》的首页,由作者柳城进行诗经般的风雅颂赋比兴的解读,期待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思考和问题逐一反馈出来,作者将与您进行探讨与交流。
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已对柳城《电影三字经》入驻美影艺学院及其世界影响进行了即时采访及全方位的跟踪报道。
2、诗以致用
诗以致用
柳城
吾素喜诗,尤喜其致用之道。多年前欲以此破解电影百里方圆之奥旨,并选简洁之三字经起势,然执毫而气竭,大难于蜀道,文终未成。窃察先人已锁此文体之门,令后人建构无章,下笔无从。或文或白,语调不协;或艰或易,词句难恰。风雅颂无措,赋比兴难容。后又觉先人已设数机阱,一旦滑落,诗文即为快板,索然寡味。此前后颠簸五年,朝思至暮,无寐待明,终未得一字,唯白发丛生。直至十七年前,某风雨日,厅堂熙熙攘攘,众口激辩某名士起落之无常,喧声连连,此起彼伏。而吾猝然双耳失聪,时天地寂然,眼前渐显“曰电影 问其名 凡大名 皆不名”十二字,即“名”之大小常变,显隐无序,终应以“不名”为归。犹如一道电闪,后颈酥麻,思界顿开,真乃“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即对先人遥拜,千谢冥冥中予吾作此经诗之密钥,曰:欲遁我形,先入吾道,且远且近,道即在心。尔后,即以此为导,尊“诗以致用”,遂成全篇,共九百字。
“诗以致用”,实为诗旨之要,为中外历代诗者所重,追溯西土,仅以莎士比亚计已四百余年,如从我《诗经》算起,已三千多年。吾今倡之,界面虽窄,只电影一隅,但确道即在心,有感而发之。
吾一生于电影纠缠,浪荡天南地北,山高水深,路途曲折,操七行八作,文武不昭,终了了一世。唯经得多,受得多,听得多,看得多,享过本不该享之荣,亦受过本不该受之辱,以诗记之,惟表“电影即人”与“电影如诗”前后八字之顿悟,前言电影之心,后论电影之身;前寻电影之神,后描电影之形。一言蔽之,无此八字,电影并无。
年来,常觉九百字虽已尽意,尚未尽情,后又或诗或文,共赋七十有六,短则四句,多则百十,借以再解主文,以诗达意,并期“诗以致用”。今观俊采星驰,明贤云聚,忆起十七年前风雨日之“曰电影 问其名 凡大名 皆不名”十二字,又诗曰:
呱呱坠地已有名,此名随你走一生。
犹如汪洋一粒粟,无怨无悔任飘零。
一朝小名成大名,翔云驾雾似龙腾。
莫忘老家门前树,风中雨中泥土中。
丁酉桂月
3、
思想 艺术 智慧 诗境 意绪 语言
熠熠闪光的《电影三字经》 原文
电影三字经
作者:柳城
一
曰电影 问其名 凡大名 皆不名
曰电影 观其形 丝万缕 贵于青
作电影 有何悟 亦有路 亦无路
论电影 赴九重 惟艺术 如生命
二
曰电影 梦非梦 凡做艺 真至诚
舞之起 由情动 跃成仞 飞成虹
音之起 由心生 兴则歌 愤则鸣
三
曰剧作 戏之本 良与莠 定乾坤
遂创作 靠生活 愈之好 要技巧
讲故事 要单纯 牵得广 涉得深
写人物 一棵树 枝叶繁 根须固
设情节 一条河 九曲翻 十八湾
立结构 如安家 园中水 庭前花
写命运 一盘棋 走河东 看河西
塑性格 莫凝止 此一时 彼一时
找题材 寻红豆 最先解 相思扣
去陈言 莫授受 文载道 要渗透
凡交待 皆婉转 张家长 李家短
要破题 好画面 北天雪 南天雁
事忌繁 场忌散 抱戏核 沥戏胆
人忌杂 话忌多 弄粉墨 看动作
好细节 一瞬间 一流传 一百年
要独创 博众长 出经典 靠勤勉
先画熟 后写生 少可偏 老自中
着此文 非彼文 时三分 叩人心
时六分 起波澜 凡九分 出看点
曰编辑 吾之友 投木李 报琼玖
曰编辑 吾之师 识罗敷 辨东施
曰编辑 最当敬 食之黍 付之乳
四
文未竣 即投拍 断其脉 呈病态
户枢蠹 天难助 败俱损 痛自饮
文若定 去东篱 炭煮茗 议军机
黄金屋 建几许 颜如玉 谁家女
何以愁 何以欢 几时晴 几时雨
筹秣薪 莫忘针 三军齐 弃滥竽
戏入心 情才真 食无味 夜难寐
五
曰拍戏 琢美玉 攀荆山 求和璧
烧三日 望幽谷 雕若拙 归于朴
悲一时 歌一曲 悯一生 一出戏
喜亦是 忧亦是 清亦是 浊亦是
场场戏 皆全局 个个人 皆相系
丝丝扣 情之带 千千结 欲之债
编导剪 分三度 摄录美 为一体
声光色 应有情 动静间 当着意
苦思时 夜秉烛 勤耕时 中天日
十分力 一成戏 九分力 前功弃
劳其身 乃匠人 报先知 方为诗
一求实 二求真 三求美 四求新
最难求 寓之乐 深之浅 厚之薄
或叙事 或言情 或呐喊 或鼓动
或现代 或传统 或大众 或小众
黄金律 不可变 拍佳片 要好看
讲风格 求一统 思无邪 始至终
讲风格 尽异同 池水清 出芙蓉
曰音律 似戏魂 鱼止游 听瑟琴
吟九皋 咏吾人 诉七罪 叹我心
来无影 去无痕 逢圆月 闻余音
曰技术 靠贤能 不惜力 务求精
技与艺 同根生 技不达 艺凋零
六
抢进度 如削履 压周期 必伤体
人赶戏 才思闭 戏催人 出戏魂
七
曰表演 装得像 演得好 不重样
演戏者 非演戏 戏有他 他有你
两个人 一块泥 你捏他 他捏你
捏出骨 揉出筋 苍穹下 又一人
好演员 当天才 始于怀 成于台
怀才者 自不名 临台者 自无形
生活厚 技巧精 修养够 为大成
八
文之道 人之道 艺之道 神之道
文之法 天之法 艺之法 无定法
九
人一世 事若成 须淡利 须忘名
唯赤爱 唯忠诚 靠投入 靠激情
轻宠辱 耐枯荣 漫漫路 踽踽行
薪不尽 火不止 为者成 行者至
凡妙文 本天成 凡妙手 十年功
柳城先生的《电影三字经》已被授予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广电总局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他早在1987年全国电影创作会议上提出的:”电影创作应该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三性统一论”先在全国电影会议上被列为中国电影创作指导思想,而后第九和第十次全国文代会成为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文艺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三性统一的方针,引导文艺创作走进新时代。
上图欧阳忠石题字,下图苏士澍录入经文
下图:苏士澍录入电影三字经(局部)
4、
柳城自解电影三字经
电影三字经1至3自然段文字内容
一
曰电影 问其名 凡大名 皆不名
曰电影 观其形 丝万缕 贵于青
作电影 有何悟 亦有路 亦无路
论电影 赴九重 惟艺术 如生命
二
曰电影 梦非梦 凡做艺 真至诚
舞之起 由情动 跃成仞 飞成虹
音之起 由心生 兴则歌 愤则鸣
三
曰剧作 戏之本 良与莠 定乾坤
遂创作 靠生活 愈之好 要技巧
讲故事 要单纯 牵得广 涉得深
写人物 一棵树 枝叶繁 根须固
设情节 一条河 九曲翻 十八湾
立结构 如安家 园中水 庭前花
写命运 一盘棋 走河东 看河西
塑性格 莫凝止 此一时 彼一时
找题材 寻红豆 最先解 相思扣
去陈言 莫授受 文载道 要渗透
凡交待 皆婉转 张家长 李家短
要破题 好画面 北天雪 南天雁
事忌繁 场忌散 抱戏核 沥戏胆
人忌杂 话忌多 弄粉墨 看动作
好细节 一瞬间 一流传 一百年
要独创 博众长 出经典 靠勤勉
先画熟 后写生 少可偏 老自中
着此文 非彼文 时三分 叩人心
时六分 起波澜 凡九分 出看点
曰编辑 吾之友 投木李 报琼玖
曰编辑 吾之师 识罗敷 辨东施
曰编辑 最当敬 食之黍 付之乳
一
【经文】曰电影 问其名 凡大名 皆不名
【柳城题诗】说大名
呱呱坠地即有名,此名伴你走一生。
犹如汪洋一粒黍,无怨无悔任飘零。
一朝小名成大名,翔云驾雾似龙腾。
莫忘老家门前树,风中雨中泥土中。
【柳城解析】电影,一百多年来,她所有的经典作品,无一不是从万万千千的影片创造中吸足了养分而涌现出来的,这种养分既包括它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它们失败的教训。
所以,它们的“名”,来自“不名”。
同样,那些优秀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在成名之前,往往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从艺劳作者;成名之后,往往大红大紫,飞黄腾达,但他们只有淡泊名利,继续辛勤耕耘,才可能创造出更大的辉煌,才能够将自己造就成为让人们景仰的真正的艺术家, 做到名不虚传,清人在《广陵杂记》中曰“景德镇所烧窑器,瑰玮可观,可谓名下无虚”。正如诗中所告:“莫忘老家门前树,风中雨中泥土中。”
以上十二字还告诉我们,最优秀的作品和它们的创作者,皆来于“不名”,而真正的艺术家,更需归于“不名”。《颜氏家训》曰:“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尹玉峰点评】“凡大名 则不名”。直捣电影人的心智——电影是一种追求,而不是一种求名的手段。认认真真拍电影,功名利禄都放下,让心儿绽放一朵美丽的花。
【经文】识电影 观其形 丝万缕 贵于青
【柳城题诗】歌绣娘
我把电影比绣娘,玉指纤纤织锦裳。
世间美丝千样色,独爱青黛出东墙。
我把电影比萧郎,勃发英姿神飞扬。
夏时汗凝冬日雪,只为真美入画堂。
【柳城解析】若说起全世界电影的数量、品类、风格和样式,犹如女子的发丝一般的多。就如我们总是倾心于东方美女的青丝墨发一样,我们的电影,也应该充盈东方的神韵,演绎东方的情调,热衷东方的气质,沿袭东方的讲述。正如《歌绣娘》所云:“世间美丝千样色,独爱青黛出东墙。”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绝断与它们民族根脉的联系。千百年经受那里的风雨,必然带着那个民族的气息,这是恒久不变的规律。文中之“青”字以指中华,古人认“青”为东方之色,故“青”泛指东方。《周礼》曰:“东方谓之青。”
【尹玉峰点评】电影中的民族记忆,爱恨情仇,铁血交织,生动演绎后,惊天动地。
【经文】拍电影 有何悟 亦有路 亦无路
【柳城题诗】一线天
走过松花夕阳边。
一路无言,
你我此别难。
再待冰消雪化时,
本在缘中却无缘。
自古有道行路难。
夏暑冬寒,
更夜长人单。
为觅独我一线天,
转瞬之间已忘年。
【柳城解析】若问拍电影的人们多年来有何感悟,我要说,前辈电影艺术家给我们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大路,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足以让我们享用终生。但对于创作而言,还要靠我们在广阔的天空中让艺术自由翱翔,继续去探索、创造和发现,创作出更能表现时代本质、人们喜闻乐见的影片。真正的艺术家既要师承前辈,又要大胆迈出自己的新路。直至“为觅独我一线天,转瞬之间已忘年”。
【尹玉峰点评】长路,你把绵长的心事托付给电影人,期望他做一个真正的行走人物。从起点走到终点,一个浑圆的大圈,退着走,离终点最近,也见有人陶醉,也见有人欢呼;于是有人原地踏步,都觉得辛苦。可是真正电影人的心事,总让柳城念起上下求索的雅士盘桓遍布荆楚,他一路阡陌,心中长满了兰蕙,洒下坠露的花香,香魂淡雅、亲切,美好而略带悲伤。
【经文】论电影 赴九重 惟艺术 如生命
【柳城题诗】寤寐求之
身若下艺海,必先入深流。
每遇冰刺骨,才得寤寐求。
心若上九重,务须乘清风。
乍见天宫阙,方知墨未浓。
【柳城解析】你说,秋来了,天凉了。我便加了一件毛衫。明年秋天你又会这么说,我也还会这样做。但,仅此而已。可从两千多年前穿越而来的一句“一叶知秋”,让所有天下人包括我总是为秋之到来感慨万千,它没告诉我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却让我仿佛看到满山红叶在夕阳里飘落的美丽图画,或是西风中一匹瘦马踽踽独行的凄凉景象,我甚至能感觉到夕阳投给我的最后的温暖,能听到山路边传来那孤寂中的马蹄声声。你告诉我秋来了,我穿上毛衫便忘了。“一叶知秋”给我的是几十种想象和启示,唤起我深埋的记忆,是一种痛和伤,一种冷和暖,是人生的一种甜或苦的味道,是对生命的一种渴望,留恋和惜别,等等,它融化着我的心,洗染着我的灵魂。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是一句艺术的表达。我们的电影要的正是这个。尤其是在它思想浅浮苍白,艺术荒芜和娱乐至上的时日。
艺术何来,它要何为,它将何归,它又是如何把自己给了电影,又希冀电影散发它的深情和美丽,这是我900字诗文探索无尽的哲学。
【尹玉峰点评】朝日晓妆,问莽莽苍苍,谁主春天?地北天南从艺者,文化煮洒岁月留香;回望梦里电影,藏珠蕴玉,飞霞水云间;君子相约在春天——京桃燕柳凝烟,似水柔意,慈善如火,精耕细作,天下应知焉。
二
【经文】曰电影 梦非梦 凡做艺 真至诚
【柳城题诗】下西凉
当年千里下西凉,关山重重沙风狂。
昨晚伊人又入梦,醒时怨夜不久长。
慈母远逝路茫茫,衣衾犹在丝线黄。
游子抚衣心自辨,真字绣在诚字旁。
【柳城解析】电影啊!有时就似一个梦境,那是它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概括和映照,对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升华。对于艺术家来说,拍出他心中的电影也永远是他的一个梦。他们知道,只有把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它所深藏的含义充分地表现在作品之中,这个梦才能带给人们无尽的快感、震动和思考,才能体现艺术的至高境界。不同的艺术家对历史和现实永远会有不同的艺术感知和各自独特的表达角度与方式,这自然是艺术繁荣之一径,但对生活之“真”,对艺术之“诚”永远要放在他们的心中,正如诗中所云:“真字绣在诚字旁。”那时,你的电影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尹玉峰点评】醉了脸霞红印枕,玉容堪比镜花真。水中月影悄然醒,深问情,萦绕电影人。春梦伴天明。
【经文】舞之起 由情动 跃成仞 飞成虹
【柳城题诗】南城女
谁家有女住南城,
十里寥廓,
飘起一道虹。
无猜湘女又起舞,
不在云中在雾中。
待到天边出暗色,
那一道虹,
早归隐天河。
蓦回首感叹太多,
半城灯火半城歌。
【柳城解析】一个舞者,只有在充盈着激情之时,腾跃起来才仿佛如峻山那样高,飞翔起来才好像彩虹那般美丽动人。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只有把自己的真实的情感全部投入到艺术之中,才能表达出真善美的情怀,这是所有的创作者必须具有的一种境界。在生活中亦应如此,真诚永远应该是人与人连接的纽带。但笔者在诗中对现实也表达出某种隐隐的忧怨:“蓦回首感叹太多,半城灯火半城歌”,这难道就是我们唯一所要讴歌的生活吗?
【尹玉峰点评】纤纤美体展腰肢,美艳美如诗。春来姹紫,蜃楼海市,仙子惹人痴。绵绵心事舞者语,温婉吐芳丝。定定天涯,藉心故梦,楚楚又依稀。
【经文】音之起 由心生 兴则歌 愤则鸣
【柳城题诗】神曲
梦中有歌天上来,
睡时开怀,
醒时更开怀。
心听神曲望窗外,
梨花零落雪样白。
我有心曲梦中来,
唱也不该,
不唱也不该。
两只黄雀落窗台,
似等我心花顿开。
【柳城解析】一个歌者,只有在渴望表达自己心声的时候,才能以最美妙的声音和准确而微妙的处理,去歌颂美好,以最饱满的激情去挞伐邪恶。一个创作者,只有发自内心地自由表达,才可能真正地打动人之心灵并引起共鸣。《礼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为达到以上的创作状态,无疑需要一种广阔的天宇和新鲜的空气,让创作者对生活进行自己的和独特的选择,真诚的表达,让社会充满理解与包容。
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将永远是艺术家探索的主题和实践的过程。就电影来说,资本的自由和娱乐的自由并不能标志出它的繁荣,它必须与创作的自由相拥,才能真正出现更多的优秀作品,出现真正的艺术昌盛。不要如《神曲》中那种犹豫和彷徨,“我有心曲梦中来,唱也不该,不唱也不该”;而要达到诗中所期望的“心听神曲望窗外,梨花零落雪样白”那美妙情境。
以上三十六字构成本书重要之一章。此乃是创作一切优秀作品之前提,艺术家在创作前和创作中随时可以以此检验自己。感情真挚、激情饱满、灵感充盈是最好的创作状态,一切佳作皆出于此。
【尹玉峰点评】“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说出来。“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创作者应该着笔为思,提简丝流,墨意入境,心叠诗痕,眉尖缱绻,情动于心。
三
【经文】曰剧作 戏之本 良与莠 定乾坤
【柳城题诗】一字歌
短歌一谱,长诗一卷。
一谱一卷,天地一片。
喜亦一时,悲亦一现。
一时一现,人生一段。
【柳城解析】本章开始讨论电影的剧本创作问题。剧本是拍摄电影的根本,剧本的质量决定着未来电影的成败与高下,没有独特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动人的细节,没有深刻的思想表达,任何天才的导演和演员,都将束手无策,他们的才智更不可能得以发挥。以上的情况人人皆知,但这类剧本在电影拍摄场中却比比皆是。当我们认真观察中国电影的时候,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部电影成也在剧作,败也在剧作。剧作是深刻影响中国电影发展的首要问题,就今天的电影发展来说,好剧本甚至能够拍摄的剧本的供应量远远不足,够格的电影剧作家寥寥无几。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危机。
电影剧本的创作是诸多叙事体裁中最难驾驭的品类之一,因为它的构成极为复杂。一部中长篇小说的内容要在电影中只用不到一百分钟讲完,而且要在观众“一过性”的观赏中看得明明白白并沉浸其中,这要求剧作家不仅要对生活有深刻的发现,而且又要有熟练的技巧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太奇”是独特的电影表达的语格,在电影剧本创作中,“蒙太奇”的叙述和结构应该是电影剧作家的思维方式和独特技巧,正是它,使电影文学剧本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我们再次强调:剧本剧本,吾戏之本。
【尹玉峰点评】银幕上涓涓流淌出的艺术,讲述着中华民族不朽的历史文化,讲述着我们民族的信仰,智慧,审美观和习惯;一剧之本的起承转合、取自天地色彩,徐徐展开矛盾冲突,高潮喜悦,把观众带入当下抑或遥远的世界。
【经文】遂创作 要生活 愈之好 靠技巧
【柳城题诗】寻丹霞
我走百里寻丹霞,只望拾得一粒沙。
我去十村访百户,只因笔下有一家。
我去千里看佳人,只为取她一分神。
有我满园千香侧,笔下方现石榴裙。
【柳城解析】要写好一部电影剧本,作者必须有非常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对于他所写的题材、所讲述的人和事,要非常熟悉并有真情实感和涌现不尽的想象。正如诗中所说:“有我满园千香侧,笔下方现石榴裙。”
要写出好的作品,作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表现能力,特别是要熟悉和掌握电影剧本创作的方法和各种表现技巧。电影是综和性的艺术,作家还要具备很好的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修养,蒙太奇语言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构造方法。
生活和技巧不仅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最终将决定着作品的高下和成败。
【尹玉峰点评】故事里的欲望、高潮、失落、惆怅… 都在电影里放歌。剧本从来就是把米酿成酒,而不是把米煮成饭便招摇;生活和技巧如酒,弥漫电影森林,一枚心事,蓦然随风翩舞在银幕的天空。
【经文】讲故事 要单纯 牵得广 涉得深
【柳城题诗】说书人
最敬扬州说书人,一篇评话讲十旬。
一段小姑绣花裙,每说一晚绣一针。
电影故事讲单纯,好似夜空数星辰。
若把星辰比作人,世间百味入我心。
【柳城解析】电影的故事一定要单纯,即只讲一个或几个相互交织的生动事件,这不仅是因为受到电影长度的限制,更是由它一次性观赏特点决定的。
但是,单纯不是简单,故事所牵出的社会生活面越广阔越好,性格差异激起的矛盾越尖锐越好,戏剧冲突隐射出的问题越深刻越好,这会使你塑造的人物愈加鲜明生动。
某些经典影片看起来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它的主线往往极其单纯。从本质上说,电影是一种对人、对事、对思想、对生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延伸的艺术。是一种时时为观赏者留有无形但巨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的艺术,是一种在有限的时段里揭示无限的时空的艺术。这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电影的伟大正在于此。
相对于电视剧来说,电视剧是“话”,电影是“诗”。
相对于诗来说,电影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或史诗。
这是指两者之性质。不分高下。
【尹玉峰点评】艺术从来都是做减法,凝炼地表达天地物我关系,如诗如画——仰望黄昏落日圆,乱云突兀掠当前。晚妆无奈风欺虐,朝色有心听雨眠。林暗山阴托长梦,月明星灿衬心田。
【经文】写人物 一棵树 枝叶繁 根须固
【柳城题诗】一棵树
写人当比树,画树当比人。
比比皆是时,两者皆为神。
树系千条根,人常万绪纷。
树有春秋色,人有岁寒心。
【柳城解析】电影虽涉及众多艺术和技术门类,涉及思想、方法、技巧等多个方面,但它的核心是塑造有血有肉、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你写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棵参天大树那样,既要有繁茂的枝叶张扬,还要有深广的根须盘固,世间没有同样的大树,且每棵大树在不同的时候又都有不同的姿态。理想的艺术形象应该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又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思想特征。把人物和树相比拟,还有更深的一种含义,即是强调作品中的形象要像大树植根于广袤的土地那样散发着生活的真气以达至美的境界。
【尹玉峰点评】“写人当比树",根须里,翻泥吸水盘连。这棵树、根扎大地,只待参天。引凤归巢期许,相安暖、蝶舞翩跹。那时日,天下仰止峰山。
【经文】设情节 一条河 九曲翻 十八湾
【柳城题诗】春秋笔
画里大道不可直,文中江河不能息。
笔下性格莫停滞,台上命运必崎岖。
莫道作文太无情,古今皆此乃人生。
我愿你有春秋笔,阴霾深里画彩虹。
【柳城解析】电影的观赏特征决定了它的情节应该像河流一样,源远流长,宏伟奔放,而且时急时缓,曲折多变。为什么?只因“古今皆此乃人生”也。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形态呢?单靠生硬的编造无济于事。环境造就人物,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只有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性格冲突,开掘出人性的发展和变化,才可能形成动人的情节。
【尹玉峰点评】以情节为载体来表达电影人的思想,其主题就会显得深刻但不说教;深刻的主题最终使电影上升了高度。如果能够让观众迷失在电影人亲手编织的情节迷宫里、欲罢不能。就应该着力表现命运的冲突,人性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甚至升华到文明的冲突,才会给观众以沉重感和震撼力。
【经文】立结构 如安家 园中水 庭前花
【柳城题诗】造花楼
好戏如是造花楼,四梁八柱巧运筹。
门开东隅为迎暖,窗开南北望归舟。
春时佳人入绣房,久望临河两鸳鸯。
冬来霜夜月如钩,小姐已嫁楼外楼。
【柳城解析】确定剧本的结构,好比建造和装修一个新家一样,须精心规划铺排。各个部分既要互相关联,又要疏密有致;既要相互映衬,又要各得其所;既要处处顺通题旨,又要场场顺理成章,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根本上说,剧作结构是由剧本内容、形式和风格决定的,一定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一定有最适合表现它的结构方式,要想找到它,有时靠经验,有时靠灵感。一旦找到好的结构,剧作便有了家。在《造花楼》一诗中,虽然讲的是花楼的建造结构和过程,但写的却是花楼的小姐盼郎、迎郎和嫁郎的情境。
【尹玉峰点评】在钢筋丛、水泥桩密不透风森林里地球喝不到水、长不出禾苗。需此消彼长、互相替代,对结构空间展开争夺,对结构“权力”重新分配。让电影结构在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中找到默契与平衡,使其艺术生命获得重生。
【经文】写命运 一盘棋 走河东 看河西
【柳城题诗】相思会
已是相遇十年前,半杯清酒并无言。
两小京州偶相见,十载相思一樽还。
当年酒肆改新匾,老友交杯已换盏。
只愿永心记此缘,再别亦难见亦难。
【柳城解析】电影创作的中心就是写人,写人物的命运,写人物的性格。要在起伏跌宕的矛盾变化中写人,在行为动作中,特别是在行为动作的变化中,塑造人物形象。因此,作者要纵观全局,写今天看过去,写这里关照那里,准确地把握人物命运在不同时空中的发展线索。只有写出人物性格的历史,写出人性的变化,才有可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尹玉峰点评】穿越日常生活的表面幻象,在人物塑造中呈现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样貌,从主客观两方面,表现真挚的感情和崭新的思想。
【经文】塑性格 莫凝止 此一时 彼一时
【柳城题诗】香水入香江
人之性情一条江,清浊皆因流四方。
穿越朱尘沾红色,流过西土又成黄。
水浸碧溪如乖女,冲出高崖似虎狼。
待她淌过桃花坞,香水重又入香江。
【柳城解析】剧作者所谓写人物指的是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别是其变化,世界上没有哪两个人的个性相同,也没有哪一个人的个性始终不变。因此,一是注意不要把性格写重复了,再就是不要把性格写凝固了,写得没有发展。性格的一成不变是描写人物的一个禁忌。在《香水入香江》一诗所说:“人之性情一条江,清浊皆因流四方。”这才是性格的真实写照。
要想写出独特的形象,就必须写出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和变化。这里的他、那里的他,前天的他、昨天的他和今天的他,都是他,但又都不是他。
【尹玉峰点评】人物与个性齐飞,形象与环境并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人性是可比改变的。从整体上看,不同的社会状态就会呈现不同的人性。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放大真善美,就会抑制假恶丑;反之亦然。
【经文】找题材 寻红豆 最先解 相思扣
【柳城题诗】巧相思
红豆本是多情种,轻摘细染手酥红。
此时挥指画云雨,定是情里最独钟。
红豆本是相思物,生来就为众芳妒。
夜半你若抬笔时,研成红墨写诗赋。
【柳城解析】写什么题材,讲什么故事呢?切记要写那些你酝酿已久、非常熟悉并且时时在冲击着你,甚至觉得不表达就难受的人和事,就好像以采摘南国红豆来排解自己对情人的相思一样。唐代大诗人王维在《相思》中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如果非要写那些你并不熟悉的人和事,一定不能根据一点点材料就去编造,而要花工夫去了解它,熟悉它,进入它的情境,抓取它的细节,直至对它有真情实感,以达到《周易》所说“修辞立其诚”的境界。与此同时,再调动你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发你“寻红豆”般的情绪,才能慢慢进入创作状态,如诗中所云:“研成红墨写诗赋。”
【尹玉峰点评】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出自己的思想认识,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用我自由之笔,叙我自在之事,抒我自然之情。
【经文】去陈言 莫授受 文载道 要渗透
【柳城题诗】四句
惟陈言之务去,惟旧语之务避。
惟真情之于形,惟要义之于匿。
【柳城解析】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惟陈言之务去。”艺术创作最忌重复别人,无论处理哪种题材,都要尽量避免那些已经用过的视点、技法和写过千百遍的话语,要努力探求前人在这个题材中没有发现过的内容,包括人物、情节、细节。要在生活和创作中培育创作者特有的敏感,善于抓取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你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切不可简单地重复前人,要努力在你特定的题材中探求特定的更新、更深的思考和发现,并且,这一切都要通过人物的性格冲突和情节拓展逐渐渗透出来。
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应是艺术家特别是电影艺术家终生实践和追求的目标。
【尹玉峰点评】天地于人泽染霞,作者心墨飞天涯。艺无疆界共享里,碧汉抛梭织芳华。提笔琢字意先起,文心雕龙千剑侠。旭日晓妆春风里,尺素荡气接天涯。娇阳夏日人心暖,横斜舞袖笔唰唰。秋雨龙鳞彰显显,冬雪飘过迎春花。山灵水秀出娇子,腹有诗书气自华。挥洒文字天翻雨,蛟龙犁皆心花。
【经文】凡交代 皆婉转 张家长 李家短
【柳城题诗】无字文
一张山水一重天,十张山水绘大千。
画中无须添一语,无字方能说万言。
一幅花鸟一种情,十幅花鸟听虫鸣。
浅塘荷瓣一珠露,恰为人间报太平。
【柳城解析】凡属在剧本中要特别点染的事情,都不要直截了当,而要在氛围的烘托中,在场面的描绘中,在人物的刻画中和在家长里短的叙述及对话之中,婉转地传带出来。正如诗中所说:“浅塘荷瓣一珠露,恰为人间报太平。”这是剧作技巧的重要问题。孔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不过,世界上确有作家喜欢直白地表述甚至宣示自己的思想。也确有此类经典,但这类作家和作品往往都是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产生的。这应该是创作中的特例。
【尹玉峰点评】文贵曲,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的笔法,更见曲折有情。作品抱题紧,手法活,用意深。
【经文】要破题 好画面 北天雪 南天雁
【柳城题诗】阳春
心中若有万种爱,阳春一片已道情。
笔下纵有千般苦,遥遥洞箫伴月升。
勇士出征马嘶鸣,娇妻从秋等到冬。
忽见飞雪独马归,泪流腮边已成冰。
【柳城解析】剧本的思想和倾向是一种存在,完全没有表达的作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无需回避表达。但它应该在情节和场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切忌直白,如果一定要特别点出某种重要的思想,也要通过画面形象加以表现,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如前诗《阳春》中,勇士战死沙场而独马归来的情境,并无赘述,全部以画面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经典名作对于思想和主题就是做宣言式的表达,这和作家的气质和作品的特定风格有关。这应该又是一种艺术中的特例。
【尹玉峰点评】天黑黑,雨加雪,冬去春来夏夜,转瞬变幻立秋时节,牵牛星迢迢闪烁……在情节和场面中,这是一树怎样的灿烂千古的花朵,在光影深处泛香。
【经文】事忌繁 场忌散 抱戏核 沥戏胆
【柳城题诗】看佳文
自古佳文无冗言,此句彼句总相连。
一出好戏六七人,嬉笑怒骂破红尘。
写戏必先立戏核,戏核不可出旧窠。
好戏必得立戏胆,情节纷繁戏不散。
【柳城解析】如前所述,电影是一种受观赏时间限制的艺术,所以,剧本所写的事件就不能太庞杂,所讲的故事要单纯,场面也要加以控制,要紧紧围绕影片的中心事件和所要表现的主题去展开叙述。有的剧本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就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戏核”和“戏胆”在中国民间戏曲中多指重头戏和名角大牌之意。
【尹玉峰点评】突出最要人物性格,热切表现整部戏的核心思想。其细节决定成败,努力发掘感人细节,感染观众心灵旷野。
【经文】人忌杂 话忌多 弄粉墨 当动作
【柳城题诗】萧何月下追韩信
巧扮萧何追韩信,周氏信芳展神韵。
萧何爬山又涉水,为保汉邦霜染鬓。
天佑寒溪一夜涨,韩信终得见信芳。
一跑一追月中天,方有汉宫四百年。
【柳城解析】电影的观赏时间和空间的特征决定着一部电影的容量与一部中长篇小说的容量差不多。这就要求它的人物不宜太多太杂,一般说来,主要人物六七个最为适宜。
人物的对话既是性格特征的表现,又是刻画性格的手段,但绝不是交代剧情的工具。对人物对话要加以控制,重要的是以行为和动作去完成性格的塑造。有的剧作人物众多,就更要重视这一点。在“萧何月下追韩信”中重点在于萧何与周信芳“一跑一追月中天”的“追”之行为上。
【尹玉峰点评】人物简化且事件惊心,作者例证:一跑一追,且追上为止。即把人物设在剧本所描绘的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进行艺术提炼,生动地体现为事件因素与电影美学因素的统一。
【经文】好细节 一瞬间 一流传 一百年
【柳城题诗】旧梦残
一山一水皆人生,一草一木皆有情。
从中寻得人性时,细节深藏在其中。
人生悲欢自如烟,只留细节在瞬间。
一颦一笑旧梦残,过了今年到百年。
【柳城解析】电影作品要特别注重细节的表现,好的细节对于塑造形象、推进情节、造就悬念、点染主题等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精彩的细节处理,可以让观众经久难忘。
细节是作家对生活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发现,细节的选取要独特,细节的生命在于真实。好细节一定要和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相连接。正如《旧梦残》一诗所说,无论一山一水或一草一木,“从中寻得人性时,细节深藏在其中”。对细节的处理是衡量作家对艺术把握能力的重要标尺。
【尹玉峰点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觉得有些情侣天生就甜,殊不知那都是日常微小细节里透出的爱意,造就了两个人的和谐相处的温馨气氛。电影中的人物闪光点,就储藏于令人经久不忘的细节中。
【经文】要独创 博众长 出经典 靠勤勉
【柳城题诗】风尘一世土
浓墨淡彩笔生花,方知画妹通百家。
笔下泥壶描清意,此乃京城独一家。
画郎饮马等落霞,约定画妹走天涯。
写尽风尘一世土,再待明前画紫砂。
【柳城解析】在艺术创作中,作家特别应该具有独创精神,这不仅要掌握艺术的普遍规律,并能够汲取众家之长。电影艺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剧本一旦拍成电影就永远失去修改的空间,人们常说它是遗憾的艺术。因此,剧本创作的难度之大、对作家素质的要求之高是其他某些形式的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作家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必须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必须刻苦勤奋,付出百倍的心血。正如《风尘一世土》中所说:“写尽风尘一世土,再待明前画紫砂。”
【尹玉峰点评】电影史上的优秀作品,我们在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独一无二、无法重复、不能替代的,叫做:独创。
【经文】先画熟 后写生 少可偏 老自中
【柳城题诗】谱心曲
作文先须谱心曲,谱过自家谱邻里。
东家鸡飞狗跳墙,西家迎娶如花女。
心曲若有一百支,正是你该写戏时。
恰似对坐千丝璧,织龙绣凤尽你意。
【柳城解析】作家开始创作的时候尽可能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只有这样,才有创作的基础,才有真情实意,才有可能产生创作的灵感。待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历丰富之后再考虑处理其他题材。以达到“恰似对坐千丝璧,织龙绣凤尽你意”的情境。
年轻人写东西有些偏颇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责怪,如果他们想在思想表达或艺术上做出追求,就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那就更应该支持。一定要多给他们空间、多留给他们余地、多发现他们才情、多给予他们鼓励、少一点责备、多一些掌声。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对社会思考的成熟,他们会逐渐进入中庸,从而能够精准地反映生活。“中庸”本是儒学的道德规范,即“君子而时中”“中立而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借用“中”在创作上如《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笔下对美人的描述:“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尹玉峰点评】在电影叙事中要充分打开个人的经验的层理,重新捡起“历史”、“生活”等更为朴实的写作支撑点,找出某种与生存体验平衡的力量。
【经文】著此文 非彼文 时三分 扣人心
【柳城题诗】三分诀
数名有三,万物之元。
天圆地方,中有人寰。
文之谋篇,首重启端。
直入宫阙,时不待三。
【柳城解析】写电影剧本与创作其他形式的作品不同,它虽是读本,虽是一种特定的文学样式,多年前它甚至被发表在一些重要的刊物上或出版成书,备受敬重,但它的终极目的还是提供电影拍摄的蓝本。所以,此剧本一开始就要或以情节,或以人物,或以冲突,或以细节等把观众紧紧抓住,带入剧情,正如《三分诀》中所云:“文之谋篇,首重启端,直入宫阙,时不待三。”不同内容的电影有不同的观赏重心,不同样式的电影也有其不同的观赏层次,甚至不同的观众也有其不同的观赏习惯,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快一点“书归正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已经不仅是习惯而是一种要求了。那种“慢慢道来”“东拉西扯”和“四平八稳”的讲述和反反复复的交待已经使人厌倦。总之,一部电影的“头”开不好,后面的命运多舛是必然的。你可以把“时三分”看成是一种比喻,而“扣人心”要毫不含糊。
【尹玉峰点评】电影追求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益令观众隔着屏幕感受到从未如此的震撼。
【经文】时六分 起波澜 凡九分 出看点
【柳城题诗】数字的奥秘
数字本为人世之花,三六九乃一束奇葩。
艺术本为万物之象,奇葩必定为她临降。
三如何能谱写人生,六怎会去解析宿命。
九何以呈人性之美,一串密码伴你同行。
【柳城解析】三六九是数字王国的一束奇葩。于电影而言,亦尤为重。不懂得它,它是一把锁,若读懂它,它便是一把开启巨殿重门的钥匙。本书之发端、命名、设章、分节、采字、用典以及论理、定义等皆本于此。“时三分”“时六分”和“时九分”告诉我们,电影迅速进入开端之后,剧作在发展中最忌拖沓停顿,不但要迅速展开性格的冲突,使情节一环套一环地向前发展,而且还要经常制造一些引人入胜、动人心魄而又不脱离主题的兴奋点。这既是写作技巧的问题,更是作家熟悉生活、提炼生活、把握鲜明艺术形象的能力问题。
【尹玉峰点评】三、六、九,是中国人按天计算的吉祥数字,阴历三六九都是好日子。指代光明、开明、英明、明白、智慧、觉悟……电影中的三、六、九,是按分钟计算的,故事的展开与发展已经抑扬顿挫波澜变化了。
【经文】曰编辑 吾之友 投木李 报琼玖
【柳城题诗】君子
君子不面,纸墨相见。
心与文遂,惟我鸿雁。
我知你面,明眸流盼。
青丝如文,美韵如唤。
【柳城解析】说起文学编辑,他应该是剧作家最好的朋友和创作策划人,是艺术创作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可以“君子不见,纸墨相见”。但追求的都是“青丝如文,美韵如唤”。创作好剧本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正如《诗经》所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经文】曰编辑 吾之师 识罗敷 辨东施
【柳城题诗】碧溪
汝执吾手,当引吾走。
吾呼汝师,汝识北斗。
汝送吾食,以充吾饥。
吾知汝渴,同奔碧溪。
【柳城解析】剧作家应该把文学编辑当成自己最好的老师。文学编辑不但要负责组织剧本,要可以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还要可以找出作品的问题所在,并且帮助作家制订出修改方案。让人们“吾呼汝师,汝识北斗”。
编辑的师道是无私给予。为了给予得好,他们还要不断地学习,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学习理论,学习创作。以至“吾知汝渴,同奔碧溪”。
至此,讨论剧作的第三章结束,本章论述了许多重要的创作技巧,但它的探讨核心是生活和人,是广袤的土地和那棵参天大树。
【尹玉峰点评】夜色,正阑珊。轻曼一缕清愁散向天边。做编辑,就无需笙箫绕肩;任季节变换潮去潮往吧,愿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轻轻浅浅绽放!用那缕馨香,来妆点电影梦衣裳。守一轮弯月,剪一段瘦影吧,裁几瓣心香,当花开满枝头,芳菲大地,编辑有可能成为你过去的回忆,过去的旖旎风光,好似奔驰在草原良马的鬃毛,溶解成诱人的巧克力颜色般旖旎;蛟龙犁浪的日子,鹰隼腾空,风展编辑的征衣猎猎;干净的时光如洗;脚下自由如风!任心湖狂澜奔涌编辑生命青春中的永恒真情,志气骨气,与自然活力凝结在一起献身!灵魂开始变得柔软,统统吸入花草芬芳;那清新的酸、圆润的甜、典雅的苦涩、精致的咸、葡萄的香醇、贴切的辣啊,若编辑渴盼你的纯洁,邂逅转身静默无邪。
5、
电影梦
千年的笑靥梦影如花
尹玉峰
在那绵长的银幕走廊,绵长的光练盈盈翩跹;千年的笑靥梦影如花,晕醺的刹那五彩斑斓。白衣胜雪的丽影娇容,却是千年的孤独哀怨;长情己然是冷艳凄绝的泪,流淌着无可奈何的忧伤,凝时晶莹,碎也琉璃;谁人不觉惆怅?漫过嚣世,摇曳清光,仰止若水心香。
不愿凄凉香作古,柳城构思东篱谱;菊之花语藉于心,永生一簇簇;黄菊腾达意,红菊释爱情;翠菊追想天明随云渚,春菊定神醒了目;冬菊离别情,金盏菊遗恨,雏菊延年福;太阳菊亮眼时,共与陶渊明在南山点盏沁心芳茗煮。
柳城的《电影三字经》帮助我们认识观众,这是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一切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电影,离人生最近,中间只隔着一层布,布中的故事一旦生动演绎,观众就会走进故事里,陪着主人公笑,陪着人物哭,观众多么需要在电影中找到这种依附。
由此看来,柳城的《电影三字经》不仅仅是电影人的操作守则了,其中的思想、艺术、智慧,在旷古清悠的诗境、意绪、语言中,熠熠闪烁着焰古腾今的光芒,益令海内外诗人为之着迷。北大资深教授、博导汤一介 与乐黛云在《三百三十六字叙》中阔笔写道:
百年银屏,几度煌煌。刻烛之篇,永终不忘。苦者悲者,令我悸悸。喜者乐者,获怡四方。浸我勇决,润我温良。再与甘薯,饱我饥肠。更赐醇酿,交盏飞觞。每忆当年,难忘麦场。木凳偏坐,葵扇取凉。泪染斑竹,幕布一张。今有柳氏,厚积薄放。墨洒狂草,阵马风樯。银屏百事,歌叙明堂。五十弦翻,洒洒洋洋。字用九百,文分九方。三字为句,终成华章。前论诗理,后曰文创。左牵籍典,右涉艺藏。上取至美,下探幽光。内有灵犀,外着锦裳。读时有形,思时有象。操持有度,恙有良方。选种育秧,粒粒归仓。佳作何求,游于股掌。柳文之实,渴饮琼浆。其言之美,真善高扬。文之丰穰,人生暖凉。文之浅深,相得益彰。文之精奇,珠玑成行。旁征博引,蜜采群芳。常以比兴,顿挫抑扬。时出警言,更有绝唱。古经三字,儒家之光。以仁安仁,以礼兴邦。今之三字,意蕴绵长。与人智略,予人乐方。仁智礼乐,中华之光。远播西土,近漂东洋。叹之赞之,曙色染窗。不知柳氏,今在何方。
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罗序伦与柳城先生是十几年前的旧交,他在《诗赠柳诚先生》中感概写道:“吾与柳诚先生相识,是天意,是缘份,是快乐,是幸运。尤其通过我院副院长尹玉峰先生进一步推广传播,再次拜读《电影三字经》,更加敬仰,赞佩,骄傲……当今艺坛论传承,他日影视何领军?一言九鼎撼宇宙,天下谁人不赞君。而今艺坛重传承,言必称师拜先生。江山不乏才人出,各领风骚一片云。电影三字经,精典妙绝伦。哲人见哲理,智者可见心。信手九百字,字字金石声。箴言贵珠玉,句句博精深。通篇弘道义,渊蕴民族魂。洞悉影视事,言尽人间情。无欲斯有为,艺苑佳趣生。细研可解惑,恍惚指迷津。君情大睿智,拜读肃起敬。
柳城的《电影三字经》新近在都市头条、北京头条、京港澳台世界头条、实事求是学习、慈善中国网等媒体平台密集连载二十二期,引起了不同寻常的反响,海内外诗人纷纷投稿,追寻电影梦的芳踪,山川难载,岁月难擎;百年电影所表现的纵向时间,可以是眼前的公元21世纪,也可以是遥远的公元前21世纪。于是遥远的春天更加遥远!那派心不受形役的舒畅和洒脱,连铜都被染绿了的春天;树,走进了血管。理想临窗,天浪苍苍,壮阔波澜。寻河伯水图,大禹泥裳,世界川江;汹涌澎湃,地球横穿。哀泣大地,起伏胸膛,盖世奇功,伟业宏图展。仰烟波驻眼帘,述理想换得电影美梦圆,千年的笑靥梦影如花!
作者: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
图为:柳城在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两位奥斯卡主席手执《电影三字经》如获至宝,簇拥着他合影。
丨柳城电影三字经巨著连载丨 下期将进行电影的主题性、即时新闻、热点新闻诉求,更加精彩,敬请关注!
附:连载开篇《引子》
印度之行偶遇《電影的哲學》
張琴 西班牙
2019年印度之行,遇到令人感動的人和事真不少,其中偶遇遼寧出版集團北京中心歐劍總編,顧冰峰先生,事後獲得柳城老師餽贈《電影的哲學》範本,這一切,源自靈性所賜。
10月6日午時,詩歌大會落下帷幕,世界各國詩人陸續離開酒店。傍晚時分,夕陽覆蓋著印度洋孟加拉灣畔的巴布內斯瓦爾城,天空已被抹成了橘色。我們靜候在賓館房間休息,預備第二天午間飛往德里。走出電梯,遇見一中年同胞從外面花園入大廳,在彼此行禮後,巧合從樓梯走下來一位長者。他就是《電影的哲學》作者柳城老師。《電影的哲學》又為《電影三字經》,全書共九百字,被譯為65種語言。書中有世界各國80多位著名電影人留下的高度評論。出版社明知沒有受眾,成為不了暢銷書,他們還是堅持完成出版!《電影三字經》類似《詩經》的現代版,這是一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涵蓋了一個電影人所要歷練的心理路程。也就是說從劇文本策劃運作,再由導演完整影像出品搬上銀幕。本書傾注了作者的心血,花了整整16年才得以問世。柳城老師邊打包擔心我們會放棄,不能把這本厚重的書帶回國。我告訴柳城老師,即便扔掉購物或衣服,我們一定把書背回國。手捧四公斤重、上千頁的《電影的哲學》,似乎接手一粒火種。在交流中,得知當年, 柳城老師頂著壓力推薦,才有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才有了中國電影走近奧斯卡,中國電影在世界的地位。今天,沒有歐劍總編的人文情懷,也不會有《電影的哲學》一書出版。
數月前,在世界華文文學群結識“都市頭条编辑委员会主任、京港澳台世界頭条、北京頭條“尹玉峰總編,從公眾號欣賞到尹總編陸續推出抵製淺俗、力举情愫高尚的圖文並茂樂詩。作為公眾號編輯不辭辛勞犧牲自己為人嫁衣,這樣的功德令人仰慕。
今天我們閱讀柳城老師《電影的哲學》,世界各國華人社會有機會分享到巨著《電影三字經》。資源共享,這不僅是個人格局,也體現出一個社會民族大氣磅礴的底蘊。
留住真誠的初心!留住美好的人和事!留住大愛!回放印度世界詩歌大會,真正的詩歌意義已經圓滿地球村!
(2019年10月7日於巴布內斯瓦爾機場)
張琴,祖籍河南,出生於四川。居西班牙著作《地中海的梦》《异情绮梦》《浪迹尘寰》《天籁琴瑟》《琴心散文集》《落英满地我哭了》《田园牧歌》(中西文)《冷雨敲窗》(中英西文)《北京香山脚下旗人命运》《秋,长鸣的悲歌》《天韵》、台灣版主編《地中海曉風殘月》上下部。《冷雨敲窗》中英西文。作品被国内外西班牙《時尚雜誌》,《今日中國》《中央日報》、《香港文学》、《丝绸之路》、《凤凰周刊》、《文綜》、世界華文專輯30多家文学书库收藏。
《电影的哲学》节选 “电影三字经"自序
作者:柳城
中文:自序
《电影三字经》这首诗的初稿是2005年写的。想了几年,写了几天,又改了十几年。从三百多字改到四百多字,后又改到八百多字,最后改成九百字,这才打住不动了。最初是把它印了几张纸,像传单似的在外面传,后来才正式发表。说实话,我至今怀念的还是“传单”的那些日子,好像在微风中飘来飘去,又好像在小雨里,一会儿淋了这儿,一会儿湿了那儿,七嘴八舌,你抄我抄,你改我改⋯⋯一发表,好像一切都被凝固住了。可是我又愿意把它编成一本书,这是因为我太尊敬或是从隔壁或是从太遥远的地方发过来的那么多的评说和序言,我觉得我必须把它们念给大家听。再有就是因为我太敬仰欧阳中石先生和苏士澍先生等大书法家,他们为该书写的那么多的字,真可谓字字力透纸背,神采飞扬,动静间尽映出东方文化之真之美。我觉得必须把它们展现给每位读书人。
四年前李政道先生从纽约发来文稿,三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助理汉斯博士从巴黎发来文稿,以及后来中国科学院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著名数学家严加安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发来文稿,再后来广电部电影局张宏森局长发来文稿,以及最近广电部电视剧司毛羽司长发来文稿,特别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刚刚发来文稿,这似乎是一次又一次来自四面八方的指令,告诉我别在缅怀过去中陶醉,而要继续往前迈步。
说实话,对于我来说这确实很难,我说为这九百个字改了十几年丝毫没有夸张,这是因为“三字经”为古诗文体,电影是现代诗体,欲以古诗解读这首最现代的诗,抑或欲以新歌泥古唱,确实太费力气,更甚者,虽“美哉四处”但“求之八难”。因此,只有认真和勤奋。凡知我者大约无人不晓,我从小到老,最致命的问题就是这两点。但不知为什么却如胶似漆般和这九百个字纠缠得没完没了。
再就是在电影行当里,我绕的路比较远,也比较迂回曲折,做过的行当也比较拉杂;在电影行当外,我走的路更是弯弯曲曲,越过不少大山丘陵,飘过不少河流大海。行里行外对于此九百字的无限赞誉都要感恩那个和这个多彩的时代。
最后的一次修改我体会最深的有十二个字,前四个字是“电影即人”,它包含三层意思。“电影即人”的第一层意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电影,拍什么样的电影;用书面语来说,就是持何种文化的人写何种文化的电影、拍何种文化的电影;用现代哲学一点儿的话来说,就是何种文化语境中的人造就何种文化的电影;用古典一点儿儒家的话来说,就可概括为,何以道为何以文者。“电影即人”的第二层意思是,电影是写人的,电影是拍人的,应真实地描述人的社会存在、展现人和人之间的生存关系、探索人的心灵、揭示复杂的人性变化。“电影即人”的再一层意思是,电影的观赏魅力和它的娱乐性质均植根于电影中的形象魅力即人的魅力。再四个字是“电影如诗”,说得诗意一点,就是指:如诗般的激情和思想穿透力,如诗般的凝练和艺术张力,还有如诗的意境和韵律。最后四个字是“诗以致用”。中国古诗十分讲究此意,大概如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西方大诗人沙士比亚也曾借哈姆雷特之口,以美丽的诗句教授演员在舞台上应该如何表演。我在此“三字经”一诗中,虽有怀旧之情,惜玉之意,但更多探求的是它的致用特征。
有人会说,照你这么整,是不是有点太玄了,这电影还能拍吗?我要告诉你的是,等着你拍起来,拍多了,你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古人云:“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我在电影的海洋里游了大半辈子泳,但我的问题是基本上不知道哪深哪浅,不太管哪凉哪热,想怎么游就怎么游。最麻烦的是不注意去辨认东南西北,游哪算哪。顺水的时候呢,什么也不记得就过去了,等呛水的时候才明白很多东西,才有了点儿所谓思考,对人生,对社会,还有对艺术什么的。后来,我就常常把这些星星点点告诉朋友们,他们说,你把它写出来吧。有一天早晨,看着窗外耀眼的阳光,心一冲动,于是就写了。
从当初那张传单到现在这本书,我时常想起我在里面游泳的那片海洋。每当此时,心总会有一种隐隐的痛。我相信,凡是在那里折腾过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大概是因为她给我的太多,我给她的太少,她期望我做的太多,我做出来的太少。
说起来,还真是挺对不起电影海洋的那片蓝色。
2、英文:By the Writer Himself
Liu Cheng
The Three-Character Primer of Film was first written in 2005. It had been germinating for several years, completed in a few days, and revised over several more years. It had begun with just 300 words, then 400, then 800, and finally 900. Before publication, it had been printed as leaflets, and distributed about like flyers at first. I still recall those days with nostalgia. I imagine them being tossed about, sometimes fluttering in the wind, sometimes pelted by rain. They had been grabbed by eager hands, argued over, copied, rewritten. With publication, however, all these activities came to a stop, frozen in midair. On the other hand, I do like the idea of publishing in a book form. That is because I have deep respect for all the commentaries far and wide, from my next-door neighbors or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and I want to share them with readers. What’s more, I just have the deepest respect for Mr. Ouyang Zhongshi and Mr. Su Shishu. They have gone lengths talking about this book, with precise and powerful words, glittering and sparkling the beauty of oriental culture. I have to introduce this book to all the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It’s an honor to receive so many comments, including those sent by Tsung-Dao Lee from New York four years ago, by Dr. Hans, the assistant to the director-general from Paris three years ago, and then by academician Ouyang Ziyuan, the chief scientist of the Chang’e Project under CAS, academician and famous mathematician, Yan Jia’an, academician and famous physicist He Zuoxiu, and more recently by Zhang Hongsen, the director of film bureau, Mao Yu, the director of television division, and especially the one just sent to me by professor Chen Xiaoming, the dean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urges me to continue to make progress instead of stopping there.
To be honest, it was indeed a hard job on my part, and I was not exaggerating when I said that I spent more than ten years in revising these nine hundred characters, because it did require lots of efforts to explain film, the most modern poetry, using the classical “three-character” form poem, just like an old saying goes: The stunning beauty all over, but the way to pursue it takes forever. It requires seriousness and diligence, the two qualities, as anyone know me well would know that I lack most. But somehow I was so deeply attached to these nine hundred characters.
Besides, I learned film in the hard way in all those varied trades I had engaged in, and my life beyond film was even more complicated, as I had crossed through numerous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the comments from both insiders and outsiders, many were grateful for the colorful era, then and now.
During this draft of revision, the most important notions are: first, “films are about people”, which has three implications: firstly, filmmakers determine what kind of film they’ll make; secondly, films deal with people and should faithfully describe their social existence, show their relationships, explore their souls, and reveal the change of complicated humanity; and lastly, the appeal and entertainment of the film depend on the charm of the characters, namely the charm of people; In addition, “films are like poems”. To be poetic, it means that films should be as passionate, penetrating, concise, generalizing and powerful as poetry with poetic mood and rhythm. Moreover, “films for practical purpose”. It’s very important for ancient Chinese poems to serve for practical purposes, for example, the great poet Lu You wrote “What’s learned from books is superficial after all. It’s crucial to have it personally tested somehow”, and Shakespeare also, through Hamlet, used poems and verses to teach actors how to perform on the stage. And it’s true that I was being nostalgic when I wrote the Three Character Primer, but more importantly I wanted to explore its practical use.
Some might ask would it be a little too abstract, and in that case, would it possible to make a film according to your standards. I’ll tell you that it will make sense when you have made enough films.
As one old saying goes “The ultimate solution is the simplest, and i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I had spent the greater part of my life lolling in the sea of film, but the problem is that I had no idea what’s it like under the water, so I just splashed at will,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water is warm or cold. What’s worse was that I had no sense of direction, and I didn’t care where I was heading. When the wave was gentle, I went along swimmingly, unaware of how I had muddled through. Only when the tide was against me and got me gasping for breath did I start to do some of what you could call thinking — thinking about things like life, and society, and art, and so on. Later I would share these bits of thinking with friends, and they would urge me to put them down in writing. One morning, looking at the luminous sun outside my window, my heart started throbbing, and presto, I started writing.
Thinking of those flyers in the past and the book now in front of me, my thoughts often go back to that sea. And I started to feel sad. I trust that all those who had gone through that same sea would share that feeling. I think it is because she (the experience in the sea) had given me so much, and I gave her so little in return. So much she expected of me, so little I’ve accomplished.
Thinking back over my life, I feel deeply indebted to that azure sea of film.
柳城执导的电影有《悲情布鲁克》《恋爱的旅程》《透过云层的霞光》《非法生命》等,在80年代曾产生巨大影响。曾创作出版长篇小说《爱情立交桥》,监制大型跨国专题片《世界历史》100部。1998年与电影频道主任阎晓明先生一起创立了中国的“电视电影”,如今已拍摄一千六百多部影片,其中多部影片在中国和国际电影节中获得大奖。他对“电视电影”的创立带动了中国数字电影和低成本电影的蓬勃发展。
【编后语】
电影里面的空灵和宇宙视角
尹玉峰
世界上的学问很多,学好了都各有用处。有些学问如果你不感兴趣,不想去学,可能一辈子和你也没有多大关系。
有人说:哲学可不一样,学一点大有好处,学好了受益终生。你不去找它,它也要缠着你,和你形影相随,很难摆脱其影响。
此言不虚:人类之所以自称是宇宙的精灵,是地球万物的统治者;皆因为人类具有”感、悟、 知、实” 的功能。 “感”就是人的意识思维功能,每个人具有这种本能;它还包容有悟、有知、有实。
既然"感"到了,也能"悟"到;并进一步知、识、辩、认,而付诸实现。 BBC曾经拍摄过一个系列片,其中有大量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等等。
电影《当尼采哭泣》《维特根斯坦》《牛津谋杀案》《美丽人生》《卡夫卡》《造物弄人》《爱因斯坦与爱丁顿》《遗忘的心》等,都是运用电影语言演绎哲学家的心路历程,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回到精神家园的某个时光,代表着电影的深刻的思想性。
电影画面里的生命作为整个宇宙的缩影,人类的科学、知识或者说个人的行为、意识,它将衡量出生命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锲合程度。
包括某种意识、欲望、情绪、意义、体验、幻象等等。电影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用“有序”去模仿、指向、解码、映射,给生命以哲学性的启迪。
作为影响海内外资深电影人的柳城先生,谙熟电影文化,牢固树立了优秀电影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激情四射的语言架构,涉足哲学、环境、灵魂、宇宙这些大命题进行电影艺术思考与实践。
优秀的电影人首先是优秀的文学人,“文学即人学”是一个富有启示性的思想。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电影画面中描写和表现的中心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电影语言认识和反映的中心。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的地方就有哲学。哲学引导人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不是心灵鸡汤欺哄人要用恒心去等待,想方设法成为人上人;成功就在那最后三厘米,成功就是吃三个包子之后,再吃一个包子……
电影画面的广阔无垠,不只是表现以人物为主题的社会现象,也要表现人化了的物、人化了的自然界,它们本身就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体现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知态度,这些都离不开哲学思考。
柳城先生卓越的电影艺术思考与实践,忠诚于信仰与哲学思想,具有最慈悲襟怀,能够把世界上的一切苦难,都包容在心,并把它咀嚼出甜味来。
因为柳城先生找到了斗争的方法,前进的灯塔——哲学。哪怕初始时的光亮,一点点、一丝丝,亦或是那么短短的一瞬间,都能拨动他内心的琴弦,给他人的心灵带来震撼和温暖。
这些,无不说明,柳城先生志在扫除电影中的平庸与琐碎,让电影的哲学性、抒情性和叙事性深入观众的心灵旷野,并让观众看到电影里面的空灵和宇宙视角,为现代电影的卓越发展、文明进步鼓与呼。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编后语
尹玉峰主任欢迎您走进京港澳台世界头条
柳城电影三字经巨著连载二十四
电影三字经1至3自然段
风雅颂赋比兴解析
北京头条丨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发布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左)
与国家电影局柳城副局长在一起交流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