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行之六:走进榆阳非遗展示馆,领略榆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11月1日我们战友一行有幸走进“榆阳非遗展示馆”,一起观看了那些真正地榆林非遗“活化石”。

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
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
也是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
堪称一座城市里鲜活的历史
从千百年前延续至今
是社会进步不可磨灭的历史印痕

榆林,位居陕北之北,始于春秋,兴于明清,千载风华孕育出灵秀的文化底蕴与丰厚的人文精神,为非遗的绵延提供了一片广阔沃土。

天赐钟灵毓秀,地承厚德璀璨。一张张剪纸、一个个石雕、一幅幅彩绘、一句句方言……都在默默讲述着榆林古城的动人故事。

这些古朴绚丽、形式多样的物品,既独具特色又相互交织,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又闪耀着独特的塞上神韵。

漫步榆林老街,古韵悠悠。脚下是青石铺路,眼前层层古楼牌坊,走不到头的老街……,徜徉于此,一不小心,好似就穿越回了明清!

老街独特的建筑折射出历史的记忆,扑鼻而来的羊肉味,为老街增加了一抹诱人的味道。吆喝声、脚步声……,声声传出生活之景,或停留,或路过,总有一幕刻入脑海,魂牵梦绕。

在榆林朋友的引领下,老远就看到门口的匾额,烫金的大字,“榆林市榆阳区文化馆”和“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穿门而过,里面是一条狭长小巷,复行数十步,初见屏风墙,后觉豁然开朗。

展馆内设有彩绘、刺绣、泥塑、石雕、银匠、柳编等展室,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故事,使丰厚的文化积淀如缓缓流淌的无定河水一样,虽历沧桑而不衰。

一盒颜料,一支画笔;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柄铁锤,一把錾刀;一簇柳丝,一双巧手;一抔黄土,一块泥巴……是他们用指尖技艺,承陕北工匠之精神,传民间工艺之神韵。

展馆之内还有一类非遗展室,它不像刺绣那般一针一线绣制而成,也不似石雕那般一刀一凿雕刻而成,它是穿越千年的语言艺术,它是祖先的声音。

“麻糜不分”、“猴眉石狮眼”、“三天两后晌”;“你站圪崂做甚了”、“你好好念书,嫑一天佯佯吾吾间”……一组组词语亲切而又朗朗上口,一句句方言连缀着浓浓的乡愁。

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的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且富有特色,精彩的演出,深得一行的喜爱。

在非遗小剧场,喜闻乐见的民俗演绎,有陕北民歌、秦腔、榆林小曲等,我们战友一行一起品味了榆林文化的魅力,不失为一种生活享受。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它是活着的宝藏,是民族的记忆。

在这个喧嚣繁华、物欲横流快节奏的时代,却依然能有一群人愿意一生专注于一件事,并且利用他们各自传承所得技艺与独特的工具,默默展现着榆林的历史、文化与风情。他们为接近极致,而倾注一生,这便是所谓的“匠心”吧。
他们的身上都是关于时间的故事,一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从学习到熟稔,再到推广、传授,都需要时间与精力。

不慢待每一分钟,是为不辜负时间;不敷衍每一件事,是为不辜负生活,他们就是非遗传承的践行者。
来到塞外明珠榆林,走进榆阳非遗展示馆,观览非遗文化的杰作,事过多日仍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