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庙的故事》
作者:陈志喜
播讲人:冰清
编辑制作:冰清


破庙是我们村一位已经故去的老人的绰号,如果你有机会到位于妙峰山脚下永定河畔的陈家庄村,打听破庙这个绰号,65岁以上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破庙名叫陈富永,村里与他年龄相仿的人都已先后离世,我在八九岁时见过他几面,童年对他的印象是,他高高的个子,背有些驼,古铜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肩上挎着个褡裢游走四方,他靠耍手艺为生,他会木工、打铁丶石匠、说书丶,教人练过武术还杀过猪……这些手艺他没有拜过师傅,全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总而言之,在村里人眼中他是一个大能人儿。

解放前, 他为了吃饱肚子敢于实践,不怕挫折。年轻时凭着自己腿脚利索,照猫画虎,也练了几套拳脚,在门头沟三家店大街摆场子收徒弟,教人练武术,这三脚猫的功夫当然维持不了太久。
石匠是他的老本行,挎上工具上下五里村,十里八乡走街串巷,凿碾子凿磨,挣多少花多少,光棍儿的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冬天农闲了,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人都要步行100多公里,到沙城去买粮,破庙也得去买自己的口粮,他与众不同的是,别人要带足往返的盘缠,而他身上多少带俩钱儿,他一路走,一路在住宿的店铺里说书挣钱,把买粮的钱就挣出来了。破庙一天学没上过,凭自己的记忆力,能把听过的书复述出来,并且讲的有声有色,出神入化,令村里人刮目相看。
破庙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年轻时和村里小伙伴们一起玩,吹嘘自己会武术,别人打不着他,一个小伙伴随手从街上的柴垛里,拉出一根大拇指粗细的荆条,用镰刀削了个尖儿,对破庙说:“我用这个扎你行吗”?破庙干脆的回答“没问题,你扎吧”!小伙伴 虚晃一枪大喊:“看脑袋”!破庙摆头闪身把屁股亮了出来,小伙伴一下扎到了他屁股上,破庙哎哟一声……当时就流出了血,后来此事便成了小伙伴们的笑谈。

还有一次他去邻村看望一个朋友,朋友问他,“你会不会杀猪?家里养了头猪,准备杀了过节”。破庙立即回答说:“杀猪没问题,你有刀么?我给你杀,你找别人杀,还得送人家一刀肉,我替你杀省下这刀肉,咱哥儿俩下酒喝”。朋友听罢,马上让家人支锅烧水,备好杀猪刀,二人进猪圈抓猪,把猪捆好放到了院子里,破庙伸手试试大铁锅里的水温,随即抄起刀子,用膝盖顶住猪头,让朋友摁住猪的身子,麻利的将一尺多长的杀猪刀捅进了猪的脖子,猪蹬了蹬腿儿,一会儿就不动了,他二人解开捆猪的绳子,把猪提起来放到了热水锅里松开了手,谁知猪没被杀死?热水一烫醒了过来,从锅里蹭的窜了出来,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猪顺着大门就跑到了街上,破庙抄起绳子就追,他的朋友也抄起一根胳膊粗细的木棍,紧跟着追了出来,猪在前面跑,二人在后面紧追。
破庙心急腿快,离猪只有两三米远。猪顺着大街跑出了村,一直跑到了野河滩。猪毕竟受了重伤,速度慢了下来,破庙一个箭步窜上去,抬腿一脚将猪踹翻在地,用绳子把猪结结实实的捆住,这时他的朋友也赶了上来,二人用木棍把猪抬回了家。

关于破庙的故事,我了解的并不多,只是听村里年长我几岁的人口述的,他们也是听父辈们口口相传而来的。
我意识到破庙是一个精明强悍、勇于实践、英俊的农村青年,在生活的海洋中,奋力的拼搏着,这正是劳动人民百折不挠的创造精神,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不畏曲折的求知精神。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任何知识的取得,都需要一个学习、了解、实践的过程,都需要名师的指点和帮助。蛮干会出现许多笑话,也会走更多的弯路。

解放后破庙仍以耍石匠手艺为生,那时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电磨,农民收获的粮食,全靠人工碾磨加工才可食用,他的手艺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60年代末的一天他在铁道路基上行走,被身边疾驶而过的列车气流带了一个跟头,住进了铁路医院。铁路部门儿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知道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便将他养老送终。
破庙在茫茫人海中早已消失了,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一个凡夫俗子,但他那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却相传至今。

作者简介:陈志喜1955年1月出生于北京门头沟,喜欢文学,曾在北京多家报纸电台,发表新闻故事。在北京电视台丶中央电视台,首都公安报、京西时报、百花山杂志,发表刊登过诗歌。

冰清:北京燕化离退中心朗诵协会委员,喜欢音乐,朗诵,摄影,钟爱朗诵艺术,用情感带动声音,用声音传递情感,让声音插上情感的翅膀,用心灵翻阅美丽的阳光。
2018年10月参加快乐50大学全民朗诵全国大赛获得“三等奖”2019年初朗诵作品曾在燕化传媒中心媒体平台发布。
2019年8月参加《中国梦 燕山情》全国朗诵总决赛获得集体组铜奖,2019年8月参加《中国梦 燕山情》全国总决赛“获得个人最佳作品奖”和“优秀奖”。
照片来源:陈志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