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坛的现状和它的反思
文/李自国(四川)
就当前诗坛的创作现状而言,主流是好的,尤其是随着诗歌创作的回暖和复苏,诗歌创作的繁荣是初步的,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诗歌门槛的日益矮化,同质化、类型化现象严重,口语诗变成了口水诗等等方面不可忽视,甚至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与警醒,就当前诗坛总的现状而言,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写诗的人多,写好诗的人少;坚守者和新归来者多,新生代诗人少;靠才气写作、运气写作的聪明人多,而真正意义上的诗人,用心灵写作、生命写作和灵魂写作的诗人少。
作为一个在《星星》诗刊做了20多年的诗歌编辑,直面中国诗歌的现场,我有太多的感受、启迪与心灵的悸动,可以说我几乎每天都在与诗歌打交道,每天都在读诗、谈诗、选诗、编诗,而且我所接触到的诗,和亲爱的读者朋友读到的诗是不同的,一般读者读到的诗是已经发表了的诗,而我既要读发表的诗,又要读大量不能发表的诗,因我的工作就是每天要在浩如烟海的诗稿中去遴选好诗,长此以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使自己的诗歌嗅觉变得愈加灵敏与自觉,从每天涌入编辑部的海量诗稿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浪花中,无不对中国新诗的现状、前景和命运,有一种血肉般的联系,有一种切肤般的同喜同怒同哀同乐。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与中国新诗现实的无缝对接中,我从编辑的角度是最能了解读者,同时也最能了解作者的,巴金说把心交给读者,我在《星星》诗刊经常说,作为一个编辑,还要补充一句,即把自己的心交给作者。
在当前的诗歌创作生态中,题材方面的失衡与偏颇,也是值得深入探究和反思的话题,总体上说,当下诗歌创作题材也有“三多三少”现象,即“三多”一是乡土诗歌多,满目皆是乡村田园、春花秋月、故土炊烟。二是地理诗歌多,亦就是现今的旅游诗、游玩诗丰收过盛,亦即诗歌的娱乐化、媚俗化带来的后果,并非古人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游踪诗,更多是手机加百度的地理诗歌在今天已泛滥成灾。三是小花小草、小风小雨、小资小情绪小感动的诗歌比比皆是。而“三少”主要有,一是关注现实题材的诗歌少,关注人间烟火,关注老百姓喜怒哀乐、人生命运悲欢和灵魂苦难的诗作少,且不说是关注时代风云、国家民族命运的宏大题材、厚重大气之作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开掘崭新的城市生活有关的都市题材的诗作少,随着国家层面的城市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那么多城市困扰下的城市病,比如都市拆迁、棚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喧嚣与雾霾、看病难、住房难、入学难等等,我们的诗人却视而不见,当然并非要求大家都去揭这些伤疤,关键是诗人面对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要有自己的使命感和生存意识,有良知和正义,更有对自身命运的关切。三是描写爱情题材的诗作少,诗人们都不去触及它了,爱情诗成了如今诗坛的稀缺之物,好像今天的年轻人大多进入同居时代,现实的压力与金钱、房奴等对婚姻的绑架,早已让铭心刻骨、千载永恒的爱情变了味,一不小心就省略掉了爱情这只爱受伤的小鹿,难怪当今社会的离婚率越来越高。
现代社会写诗有什么作用呢?我想应该首先回答诗是什么?诗是诗人的灵魂在躯体之外的有形游走。现代社会写诗,可以让时光倒流,让我们重新回到两小无猜的童年,回到魅力四射的青年。可以让岁月凝固,让我们回眸岁月的雕像,反刍人生过往的风景,可以让我们丢掉现代人的浮躁、虚伪和自我封闭,让我们的心胸变得宁静、诚实而辽阔,在大自然与大千世界中获得富有个性化、富有张力和弹性的诗意空间,既让我们坚守脚下的每寸土地,又让我们的人生拥有未来与远方!现代社会写诗,还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有节奏,有浪漫情怀,有一双发掘诗情、发现真善美的眼睛。
诗歌未来该走向何方?要回答诗歌的未来该走向何方,首先就要弄清楚我们的诗歌从哪里来。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古国,更是一个诗歌大国,一部中国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学发源于诗,发展于诗,发达于诗,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从元代散曲再到1917年的中国新诗、新文化运动等等,都是一部中国诗歌史。中国诗歌走了那么漫长那么久远的路,中国新诗的未来走向的态势我以为是“三化”,即个性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个性化是指诗人坚守个性化的写作,充分彰显诗人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坚守诗人的天性、本性与人性,坚守艺术探索的勇气和锐气。多元化是指诗坛将呈现出多种诗歌观念和美学原则交织,不同艺术探索、不同诗歌形态并存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和格局。国际化是指未来的诗歌,应当是一种走向自我,走向大众,走向民间,走向人类心灵的诗歌,而这种有良知自责、有文化自信、有灵魂自傲、有人性自省的诗歌,既是民族性的,也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更是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它将是全人类所拥有的共同硕果与财富。
相对于其他社会流行元素,比如流行音乐等等,我们的诗歌如何在现实条件下,去吸引更多的年轻粉丝和受众?当下诗坛的回暖和复苏,得益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之后对精神食粮的追逐与渴求,得益于一种对文化的自信,得益于新媒体和网络诗歌,如微信微博微诗的兴盛,也得益于大众对朗诵诗的广泛传播,实际上我们反观当下诗坛,我做为在《星星》诗刊坚守20多年的编者,也做为中国新时期与新世纪新诗发展嬗变的亲历者和躬耕者,在目前我们置身的现实条件下,网上网下兴起的微信微诗写作,东西南北大大小小的各种朗诵诗活动,其实也是有很多年轻的粉丝和受众的,他们也深爱着诗歌,在不停追逐中热捧着当下的新诗潮!
【本期作者】李自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中医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学研究生等。1983年弃医从文,已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诗刊》等国内外各大报刊发表诗歌近千件,已出版有专著《第三只眼睛》《告诉世界》《场——探索诗选》《生命之盐》《西村诗话》《行走的森林》《骑牧者的神灵》(中英文)等14部。作品曾多次获奖,并入选百余种选集。1988年就读于第四届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星星》诗刊编审、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选自《作家新视野》ll 名人堂录·李自国作品 ll 总第79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