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籍女青年徐翠琴从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毕业,分配到了著名的启东中学任教。六十年代末,她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到了启东,因为有音乐天份,考上了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毕业后,“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又回到了启东。

八十年代,她是我初中的第二任班主任,关于对初中的记忆,我大部分会围绕着她,她端庄、有个性、有气质、有热情,与众不同,敬业爱岗。对我们学生来说,她仿佛是一个传说,不知道她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来到启东?习惯启东吗?喜欢启东吗?想念上海吗?启东和上海一江之隔,上海是十里洋场、国际化大都市,启东有吕四港、盛产棉花,后来启东中学赫赫有名,但作为当时的一个苏北县城,无论如何不可能跟大上海相提并论。奇怪的是,启东人从来不在上海人面前自卑,因为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自我感觉一直良好,更奇怪的是,启东地处长江之北,却对凡是不讲启东方言的来者,一惯称之为“江北人”。上海话和启东话都属吴语方言,上海人因此没有被启东人称作“江北人”,否则真是长江也哭笑不得,南北不分了。徐翠琴老师的启东话说得很好,给我们上课、开班会都是普通话,除了她举手投足的形象加上衣着得体、优雅清高,看不出来和启东人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现在想来,她是彻底融入启东了。在当我们的班主任之前,她就已经是受表彰的优秀班主任。她与学生在一起的气质高雅的照片摆放在文化宫的橱窗里,全县人民都知道;陈列在启东中学校史室,激励着全校师生。音乐老师任班主任,在启东中学的校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很多人有疑虑,很多人在观望,甚至有家长不想把孩子放在徐翠琴老师的班上,但是无论怎样的班级“好”、“坏”,徐老师都带成了优秀班。

1986年开始,她担任历届实验班的班主任。作为当时我们尚是十来岁的孩子,并未意识到,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现在懂了,也为时不晚。她任我们班主任的时候,每位学生的每篇日记,她都看。我是她的班长,刚满十四周岁,她又发展我入团,任班级团支部书记。但我跟其他同学一样,是成长中的叛逆期,吓得我都不敢写日记,更是希望她不要看。但是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的徐翠琴老师,显然了解心理学,我们是想尽办法不让她看,她是从从容容逐一谈心。她敬业、专业、自信的形象,对我们是一个启迪: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她似乎特别容不得学生骄傲,但她也是一位骄傲的人啊,可对每一位骄傲的学生,言辞肯切,循循善诱。她拉的手风琴娴熟、优美,经常在傍晚的校园回荡着清亮的旋律,让听者久久不愿离去。她善待每一位学生,当她在贫困交加的学生面前,显得特别柔软,家访、爱护、鼓励,甚至带到自己的家,同餐共语。一位老师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她说是学生比自己优秀。一位学生最想念老师的是什么?真是超过了厚待自己的老师。这是徐翠琴老师的理念。其实不然,只是她喜欢的学生也成长、成熟、成功,成为社会人,和老师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才德、回报社会。

徐翠琴老师年近七十了,担任班主任的同时,任教启东中学初、高中部的音乐课,学生满天涯,桃李遍天下。我们每次回启东,都会去拜访她。她的身材还像年轻时一样挺拔,她的头发还是微卷齐耳的大波浪,她的衣着还是得体精致,原来这就是上海人,上海籍的徐翠琴老师。我从家乡启东来到南京,一晃都三十来年了,好像早把南京当成了第二故乡。但每次省亲从家乡启东回到南京,看着南京的夜景阑珊,十分恍惚,分不清在故乡,还是在他乡。徐翠琴老师一辈子献给了启东,她年轻的时候,经常跟我们提到她的故乡上海,现在想来,非常理解。我们作为启东籍的学生,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她呢?她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发展中的启东教育。(2020-10-31)
陈鸣鸣简介:女,笔名千山暮雪,二十年从军生涯,任职江苏省消防总队,当过兵、灭过火,上校警衔,著名军旅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出生于江苏启东,现居南京,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文学硕士。曾任《火警》副主编,任《江苏消防》、《橙色风》、《东方潮》、《东方文化周刊》东方诗坛、《扬子晚报》“读书”等主编。她涉猎小说、散文、新闻、诗歌、评论、文物、摄影,发表作品500余万字,获中国青年编辑骏马奖,“恒光杯”公安文学优秀奖,中国作协“金秋”文学一等奖,南京机关作家协会“最佳诗人”奖、“优秀创作奖”,大江诗歌奖之“华语诗歌奖”、2020“优秀抗疫诗人奖”等多种奖项,荣获2015世界诗人大会“杰出女诗人奖”。被誉为“将爱情写到极致的中国作家”。出版著作:《心桥》(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定格的记忆》(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年)、《我的爱情为谁》(作家出版社 2011年)、《像爱情一样的春天》(作家出版社 2011年)、《网络公安散文随笔精选》(作家出版社 2011年)、《消防历史的祛魅》(南京出版社 2012年)、《我这一生 就跟爱情过不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年)、《精神之恋》(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年)。主持国际东方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