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志江老师的《梁氏家风赋》一度被头条推为精华,数十次推上都市红榜,被推为热点。截止本文发稿,《梁氏家风赋》点击量已达46万。

由此可见,宣扬好家风就是传播正能量。梁红旗校长特意写了《热点感言》,发自肺腑,特别推荐。
好家风不仅需要在家庭代代相传,也需要在社会上大力弘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梁红旗校长一样,不仅是好家风的创建者、践行者,长者树风范,幼者学文明。我们更要做好家风的传播者,让中华美德在华夏大地薪火相传,世代相传。
江南 2020年10月31日

左兄一篇《梁氏家风赋》,经江南专栏推送,短短半月,点击阅读已达三十三万之多,始料未及,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由最初要保持低调,不想让发表,到突破十万时惊讶,再到过二十万时的诚惶诚恐,直到现在的进一步思考。数字说明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热点?我想,一是家风问题已经超越我们个人及其家庭,是一个社会问题。好家风是我们党提倡和弘扬的正能量,也是我们每个家庭都需要的、又是社会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二是人们喜欢来源于生活,写真人真事的文章;三是左兄的文章写得馥郁芳香,富有哲理,而且文体新颖,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四是江南专栏办的好,社会关注度高,便于网络传播;五是有诸多高人雅士赠人玫瑰,加持鼓励,以及广大读者朋友的点击捧场。诺多激励,温暖我心。我想感谢左兄文章和江南专栏,我想感谢朋友们的赞扬和鼓励,我想感谢热心读者的呵护关注,可是,我拿什么去感谢呢?我想最有意义的也许就是,写点什么和大家一起传承弘扬中华好家风,传播正能量,为社会做点贡献了。我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正不知从何说起时,百度文库一篇文章(暂时不知道作者是谁),说出了我想说的,写出了我想写的。现在我把她推荐给大家,以求共同欣赏,从中受益。

《家风颂》:有一种文化,从五千年的文明深处走来,带着历史的芬芳。它是儒家文化中的“诗礼传家”修身、齐家、平天下”;它是老百姓门板.上镌刻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它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的故事;它是代代传颂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它就是一“家 风”。
也许,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久违了的字眼,既熟悉又陌生。其实,它一直根植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是从来不曾断裂的精神传承。
家风,是爷爷胡子上长长的教诲;家风,是父亲脸上威严的表情;家风,就是母亲苦口婆心的唠叨;家风,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父母或长辈的一句叮咛,一句嘱咐,一个表扬,一个批评。勤俭节约是家风,孝老爱亲是家风,邻里互助是家风,与人为善是家风,诚实守信是家风,严于律已是家风,恭谦礼让是家风,清正廉明是家风。家风不一定要刻在墙上,写在纸上,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已经在我们的心中播下美德的种子,润物无声。家风是一种信念和传承,代代相传,耳濡目染,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践行。
时光的剪影中,我就是那个因贪玩迟归、说谎,被父亲关进小黑屋的孩童,我就是那个和小朋友学着骂人,被慈母罚站了半天不许动的小丫头,我就是那个把自己的铅笔和橡皮送给贫困的同桌,受到父母夸赞的好孩子,我就是那个自己勤工俭学挣钱买画书,受到老师表扬的小学生。好家风如阳光,温暖灿烂,让你知礼仪懂感恩。好家风是大海,宽广包容,让你明事理懂谦让。家风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面镜子。家风是扶正我们成长的心灵润滑剂。家风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阻挡歪风邪气的挡火墙。家风是父母留给孩子的珍贵财富,它浸润于后人的血液,需要一代又一代去继承和发扬.....。无论世事沧桑,迷离多变,无论走过怎样的沉浮,不离不弃的都是相约一生的家风。千年家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好家风就是一种酵母,挥发出的正能量能化腐朽为神奇,当扶跌倒老人时的举棋不定变得当仁不让时,当孝敬长辈时的犹豫不决变得天经地义时,当奉献国家时的优柔寡断变得义不容辞之时,“家文化”的传承才真正融入到血液之中,一代一代经久不息。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才能民风醇,民风纯才能政风清,风清气正方能心齐气顺,政通人和方能文明富强。
让我们携手并肩,凝心聚力,以特有的血脉精神,从自己做起,去粗取精,激浊扬清。为后世树清正家风,为国家养浩然之气,让美德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