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艳娟,笔名,依然,简书作者——忙里偷闲追梦依然。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作家协会会员,清原县作协小说组委会副主席。曾在市县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作品散见报刊杂志、网络媒体。
【作家简介】高海涛,一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中国作协会员,中美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顾问。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教师、辽宁文学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主编、辽宁省作协副主席。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读高海涛《北青萝》有感》(原创)
◆依然(辽宁)
文章开篇曰:“回家的想法把我吓坏了”。引自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这样独具匠心的开篇,旨在引起读者急于阅读下文的欲望或知道真相。不拖泥带水又委婉定下一个基调:这是怎样一个家呢?瞬间产生好多联想,循着作者的笔端,徜徉字里行间。
(一)忆旧家
高海涛以他自己翻译的英国诗人非利浦.拉金的一首《我记得,我记得》开头,自然而然地牵出——这里有我们非凡的家世。
随作者的叙述,我们回到那个年代。许多中国家庭都是多个兄弟姊妹,一个家庭体系,高海涛家也是二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当时的经济状况,一帮孩子,必须勤节衣缩食。父亲是农民,兄姐在外面工作。家里孩子年龄次第拉开,家庭长幼之间的相互关爱,温暖、鼓励着每一个成员。同辈中最小的长辈,和最大的侄子侄女年龄相仿,这样,最小的长辈就是年龄相仿的玩伴之中最大的辈分。既从父母兄姐那里获得万千宠爱,又要以长者风范去关爱同龄的小辈们。
正因为高海涛是在被关爱和呵护下成长的,所以也对年龄相仿的侄子们关爱呵护着。
对于当年那个大家庭,作者充满了怀念。他的心情恰如拉金诗中所写——“那个家,无论我怎样伤心,都不会哭着跑回,男孩的肩膀都宽阔结实,女孩的目光都饱含春水”——如此温暖的诗句,读着就让人心生柔软,满含深情。一个温馨幸福的大家庭,跃然纸上。此处留下伏笔,为后文做好了铺设。

(二)儿童节
上世纪六十年代,饥饿是一个家族记忆的重大主题。
家里靠喝粥维持,主要是甜菜,多少有几个玉米面疙瘩而已。看到侄子们面黄肌瘦、低头喝粥的样子,作为叔叔的我突然有一种心疼和悲悯的感觉,于是就主动谦让,说自己爱吃甜菜不爱吃粮食。全家愕然,我看到母亲的眼眶一亮,有点潮湿的样子。此段戛然收笔,一个和侄子们年龄相仿的长辈,长者之风范尽显无遗。母亲眼眶的一亮和潮湿,既有心疼又有欣慰。都是孩子,都在饥饿中挣扎度日,却能主动谦让,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小男子汉,和侄子们年龄相仿的小长辈赫然而立。
家里的困境不仅表现在吃饭上,还有穿衣问题。那年的“六一”儿童节,自己是中队长,因为没有统一的着装,而不能参加学校的活动。躲在学校东边的小树林里,眼巴巴地看着,听同学们合唱。作者就是那个肩膀宽阔的男孩。选择自己躲避参加活动来扛起这件事情,而不是回家向父母哭诉。一个孩子的无奈之举,其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担当。
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多少个普通的家庭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富二代,不惜透支父母和家庭的幸福来满足孩子的虚荣和欲望。而且富养孩子苦自己,还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作者当年只是一个孩子,他在自己的伤感中,听到一只麻雀在枝头拼命歌唱,而不怕把自己的耳朵震聋了。实际上,这也正是作者自己,他在心中歌唱着,那该是一种怎样的不甘、惋惜、嫉妒和无奈。可当传来“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的时候,又才情不自禁地碰了下自己的红领巾。

(三)北青萝
“若教为女嫁东风,除却黄莺难匹配。”为什么麻雀就不匹配?因为麻雀不会唱歌,只会叽叽喳喳的攀比似的叫。
记得看过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题目叫《北青萝》,特别喜欢这三个字。
北青萝——北方的青萝卜,这是作者当年想像力的巅峰。
而我们的日子,似乎就从这三个字开始,变得好了起来。那年,生产队里开始种青萝卜。因为青萝卜耐长、压秤,更经饿。
这是高海涛的文字,最精彩的内心独白。如同他的想象力攀爬一座峰巅一样。侄子们去生产队里拿萝卜,虽然拘谨,但是禁不住诱惑。在叙述中,去拿萝卜只是去拿萝卜,始终都没有用一个“偷”字。拿萝卜是一种什么行为?是一种为了生存,为了果腹,为了活命,而选择的一种抗争,一种自救,一种背离自己骨子里认知与道德标准颠覆的描写,完整的把青萝卜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情感与高度一同升华了。
那不是莫言的《透明的萝卜》吗?所以,三个侄子背着的手上,六个硕大的青萝卜却晶莹璀璨,散发着赤子般的笨拙而高贵的光芒。

(四)芜菁考
2015年10月,作者应邀参加与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交流对话活动,在餐桌上看到一盘名为翡翠萝卜的小菜,就是一盘拌青萝卜。王蒙先生是很有生活情趣的,每天都亲自动手现磨一壶咖啡,一起摆着的是一盘拌青萝卜,可见这盘拌青萝卜的地位。王蒙先生说:其实青萝卜有一个很美的雅号,叫“芜菁”。
好多年以前,那个还是孩提时的自己就知道,北青萝就是北方的青萝卜,就好像前世我们就认识。和之前自己想象的巅峰互为印证。
我仍记得那个遥远的秋天的傍晚,炊烟打着口哨,心满意足地走过各家的房顶,而且那炊烟是翠呱呱的,散发着青萝卜的青青香味。炊烟都打着口哨,仿佛一个得意的少年。那种饥荒年代下丰收的喜悦,流淌在乡间的每一个角落。
青萝卜,字北青萝,号芜菁,在蔬菜王国中,它应该是秦汉名将,唐宋诗人,明清进士,现代的大地歌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辽西北的那个小山村,正是遍地芜菁,让我们全村的大人孩子免于饥饿,并从此常怀感恩之心。

文章的前三部分都是平写,写的都是某个方面的一个面而已,而文章的第四部分来了一个飞跃。如脱兔之跳,如鲤鱼之跃,使整篇文章一跃而起,达到了一个相对高度。在荒年或艰苦的岁月里,总有一种拯救性的蔬菜或是庄稼,或是树皮草根野菜。总之,人们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找到果腹活命的东西来维系生命度过难关。就像莫言的《蛙》里描写的那样,灾荒过后三万亩地瓜的丰收,让男人和女人都恢复了元气,就有一批地瓜娃娃一样。地瓜就是拯救高密东北乡的植物。
那天晚上的那顿饺子,六个青萝卜,满满一大盆馅,薄皮大饺子,一共是一千零一个。像不像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
然后,一整个冬天就都有萝卜吃。侄子们就都要吃青萝卜,以我不爱吃粮食,来效仿他们的“小伯儿”,侄子们这回说的是真心话。
开篇一句,“回家的想法把我吓坏了”,和古人的“近乡情更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第一部分引用的自己翻译的英国诗人的诗,和自己大家庭的和睦氛围相互印证。通过著名作家王蒙的芜菁对北青萝就是北方青萝卜的印证。高海涛的散文中西合璧,纵横古今,自成一派。文章中一直有自己成长的足迹,成长散文就不说自明。
高海涛的文章,都是在平实朴素的生活小事中,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故事。古今中外,纵横交错,铺陈出新,腾空而起让文章立了起来,一跃达到新高度。这篇文章在高海涛的散文里,篇幅相对短小,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却不仅仅是个人的,辽西的,而是贯通古今,横跨中西,它是世界的。读来让人掩卷回味,久久不能释怀。淡淡的、清纯的、朴素的、而又融入了今生血液里的情愫,平和浅淡的文字娓娓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