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王良田(商丘市博物馆馆长 商丘市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这里讲的“先商”是指从舜封契于商起,到商汤灭夏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止的商部落(方国)时期,这一时期商为夏王朝的东部方国。“先商文化”也即是指商部族在这个时期创造的文化。先商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及对夏文化的探索,对先商文化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代表性论文有:李伯谦《先商文化探索》、邹衡《试论夏文化》、张立东《先商文化的探索历程》、李维明《先商文化渊源与播化》等等。因为它所处的时代是在商王朝建立之前的时期,所以史学考古学界称之为先商时期。
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song)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从上述的记载可以看出,契母简狄是在行浴时吞了从天而降的玄鸟蛋而怀孕,生了契。这个神话故事说明了商部落是玄鸟的后代,增加了商远祖的神秘色彩。在各民族的起源中,利用神话传述本部族的早期历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神话中往往包含着真实的历史。“玄鸟”是商部族的“图腾”。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比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或凤,俄罗斯则有熊图腾的崇拜。
商的始祖契(音xie)在夏王朝建立前的大禹时期就与夏有着密切的关系,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夏王朝的司徒,“司徒”是什么官职呢,从史书记载看,它是当时管教化的官,所以“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到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清代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可见它的职责与现在的民政部、文化部差不多。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到商地,这个商地就是今天的商丘。在甲骨文中有“商”、“丘商”等地名,据甲骨学家考证,这就是指今天的商丘。
二、商先公的典型人物
先商时期从契至成汤历经十四世商先公。根据《史记》等史书记载结合甲骨文考证,商先公的世系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振)—上甲(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示壬(主壬)—示癸(主癸)—天乙(成汤)。史书关于商先公事迹的记载不多,对历史影响比较大的有契、相土、冥、王亥。契是商族的始祖,是第一位商先公,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夏的司徒,管理教化之事,被封于商,这个“封”与我国后世的封国是不同的,封于商,只说明夏认可商部族在商地聚族而居,从此商地也就成为了商族的居住地,商部族在此繁衍生息,随着部族势力的不断壮大,至十四世先公汤时,一举灭掉夏王朝,建立商朝。

相土是第三位先公,是商先公中一位带领部族发展壮大,开疆拓土的重要人物。据《竹书纪年》记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相土时,商部落的畜牧业已相当发达,畜牧业的发达为商人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并开始使用奴隶奠定了基础。相土作乘马,就是驯养马作为运载工具,还发明了马车,《世本·作篇》:“相土作乘马”。相土当部落首领时,乘夏王太康失国对东方无力控制之机,迅速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开始向东方发展。相土以今商丘一带为中心,把势力伸张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并抵达渤海一带,带动了先进的畜牧业向外的传播,还同“海外”发生了联系。《诗经·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意思是说相土干得轰轰烈烈,四海诸侯都来归服于他。《史记·殷本纪·索隐》也说:“相土佐夏,功著于商。”《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关于“商人服象,虐于东夷”的记载,说明相土不但驯养马、牛等动物,而且还驯养大象,并且把驯服的大象用于征讨东夷人的战争之中。甲骨文中的“为”字,状似以手牵象形,证实确有相土驯象之事。目前在商丘永城、夏邑、柘城等处出土有象牙化石。
冥是第六位商先公,曹圉之子,王亥的父亲,他是一位在治水方面功绩卓著的商先公,《国语·鲁语上》:“冥勤其官而水死”;今本《竹书纪年》上说“帝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
王亥,又名振,冥之子。是第七位商先公。甲骨卜辞中称之为“高且(祖)亥”、“王亥”、“高且(祖)王亥”,《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也作“王亥”,《竹书纪年》作王子亥或“侯子亥”,《楚辞·天问》作“该”或“眩”。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一文中说:“卜辞作王亥,正与《山海经》同,又祭王亥,皆以亥曰,则亥乃其正宗,《世本》作核,《古今人表》作垓,皆其通假字。《史记》作振,则因与核或垓二字形近而讹。”《世本》:“相土作乘马”、“亥作服牛”。说是王亥驯服牛,并作为役使拉车的工具。王亥在商朝人的心目中具有极大的神威。商朝人有时甚至用祭天的礼节来祭祀王亥。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时,也往往祭祀王亥,希望得到王亥的保佑。在商先公中,只有亥称王。在商人的心目中有着王者风范、王者之尊的地位。王亥的亥字从亥从鸟。这一方面说明了早期商人以鸟为图腾的遗迹,另一方面也说明王亥在后代心目中达到了图腾的地位。
甲骨文记载,商人祭祀王亥用牛是比较多的,牛是太牢,祭祀王亥每一次用牛数量不等,少则几头、十几头,多则几十头,甚至几百头,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见王亥在商朝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三、商部族的活动区域
商作为夏王朝东部方国,其部族主要活动区域大致在今豫东、豫北、鲁西南和冀南一带。史书记载,从始祖契到商汤建国前共有八次迁都,张衡《西京赋》:“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史记·殷本纪》:“自契至成汤八迁”。
先秦战国书籍所记汤以前商王邑所在主要以下几个地方:1.商 。《史记·殷本纪》:“殷契……封于商”;2.蕃。《世本》云“契居蕃”;3.砥石。《世本》云“昭明居砥石”;4.商丘。《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所都;5.相土之东都。《左传·定公四年》:“取于相土之东都”6.亳。《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7.鄴(邺音ye)。《路史》以为上甲(上甲微)居。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12《说契至成汤八迁》:“契本帝喾之子,本居亳,今居于蕃是一迁也;《世本》又云昭明居砥石,由蕃迁于砥石,是二迁也;《荀子·成相篇》:“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迁于商。是昭明又由砥石迁于商,是三迁也……疑昭明迁商后,相土又东迁泰山下,后复归商丘,是四迁、五迁也;今本《竹书纪年》云:帝芬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是六迁也;又孔甲九年,殷侯复归商丘,是七迁;成汤居亳,从先王居,是为八迁。从王国维所列八迁路线图可以看出,这八次迁徙是围绕着商旧都“商”而进行的,特别是前三位先公迁出又迁回,占了八次中的五次,这也说明了商在最早的三位先公时期都城迁徙更频繁,之后逐步趋向稳定的现象。
《史纪·宋微子世家》载:“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乃命微子开﹙避汉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亳”为商部族的族居地,“国于宋”“ 奉其先祀”说明“宋地”是 “商部族”的宗庙所在地,否则不可能是在“宋地”,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奉其先祀”。已故美籍华人张光直教授在《中国青铜时代·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一文中讲:“从微子封在商以续殷祀这一点来看,说商人先祖宗庙一直在商丘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董作宾根据甲骨文中帝辛十年到十一年征人方途中记下来的卜辞,判定了商与亳这两个重要城市的位置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商者,实即……大邑商……亦即今之商丘,概其地为殷人之古都,先王之宗庙在焉,故于征人方之始,先至于商而行告庙之礼也。’”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八章“方国地理”:“卜辞有亳社和亳。地名之亳仅数见于乙辛征人方卜辞中:癸丑王卜贞旬亾祸,才十月又一,王正人方,才亳……征人方是自北往南行,亳在商之南,而商即商丘,则亳之地望可以推知……根据征人方的路程,卜辞之亳应在古商丘之南,可能在今谷熟集的西南方,地名高辛集或与汤从先王居之传说有关(参见《考古》Ⅱ:86插图)。宋州、宋城县、睢阳县皆在今商丘县。但此城屡因水患迁移,根据县志,自宋开宝四年至清康熙四十年(971—1699)河决大水凡十七次。古之商丘或在今城之北。根据睢水注南亳当在睢水之南而睢阳在睢水之北,南亳在睢阳之西南。今之勒马集和高辛集在今商丘县西南洪河西岸,南亳故址当在此附近求之。”(考古学专刊甲种 第二号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258—259页。)这也佐证了帝喾都亳在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