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人简介:
叶文福,1944年生于湖北赤壁。 1964年12月入伍,1969年发表处女作。1978年出版诗集《山恋》,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出版《雄性的太阳》、《牛号》、《天鹅之死》、《苦恋与墓碑》。2010年出版散文集《收割自己的光芒》、2012出版《叶文福诗词选》等。作品被译为英、法、俄等多国文字。其诗歌《祖国啊,我要燃烧》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诗集《雄性的太阳》获全国第二届优秀诗集奖。代表作《将军,不能这样做》。叶文福是当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将爱国爱民爱乡土的强烈感受,溶入到到他的作品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的诗歌艺术风格。


品读邓瑛的《远方》
作者|叶文福(中国)
朗诵|陈晚星&冯耀(中国)
书法|萧宽(中国)
(一)
旅居德国的诗人邓瑛君从网上寄来一首小诗——《远方》。读后的感想,如同火灾现场,人们个个都夺路而逃,结果互相挤得谁也无法逃生。几天下来,好几次想写点什么,却怎么也写不出来。我只得请时间这个消防员来疏导现场那样,静下心来,慢慢梳理自己的诗里诗外的体会,情况才似乎好了些。
表面上看,仿佛是一首爱情诗,实际也是一首爱情诗,只是因为作者情感的深厚,博大,语言奇特的张力,使得诗的情感又远远超出了爱情诗的范畴。诗本来就有表现一种空灵游弋的思绪的功能,而诗人又用有华丽而不见其华丽的语言,有技巧而不见其技巧的布局,仿佛是娓娓道来,水到渠成,既有距离的空间,又仿佛是与情人或爱人面对面促膝谈心。诗人的倾诉对象,我们既可以理解为爱人,情人,更可以理解为对故国家山一棵树、一条小河、一棵野草、一枝荷花,一朵蒲公英或一只小猫、一只鸡雏等等的无边无涯的深层思念。
诗人霸占了几个气场:地域的气场,空间的气场,岁月的气场,爱情的气场,将自己想象的空间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将自己情感的真实剥离得赤裸而精微。
玉不琢不成器,如果说,诗的素材是诗人长期旅居国外,对故国家山的只有她自己能深刻体会的无法遏止的情潮的如期爆发,更重要的是她把这种思念展示到我们面前的是大海,是大海海底的涌而不是海面上的浪,它绝非那些将文学、将诗当玩物的那些浅薄儿“我爱你,好像老鼠爱大米”之类的低俗、油滑、无耻和玩世不恭的大路货,而是如同一位雕刻巨匠,而是将自己的生命荒芜成一座无人涉足的远山,把自己对遥远的祖国的无法遏制的思念情潮,转化为远山深处的爆发和裂变,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在爆发中裂变,使这种情潮在自己全部的思维之中裂变成为一颗高品位钻石,再把它从自己的生命之中挖掘出来,长年累月地拿在手上细细地把玩,用尖锐的痛苦作为锋刃,一一剔除这处那处与钻石不配的杂质,把真实的痛苦艺术仿佛没有痛苦地展示出来,精心构思,又仿佛没有构思,俨然是一件天然之作,让痛苦熠熠生辉。痛苦得不能自拔又仿佛通达自慰,随遇而安。
把痛苦痛苦成艺术,把痛苦雕刻成艺术,将痛苦形象化,固化,这样的艺术效果,没有岁月的积累与酿造,没有情感的真实与勇敢,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功底,是根本无法问津的。
诗人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片无涯的大海,秋风萧瑟,波涌浪叠,诗的表层语言只不过是海面上不经意的原始小岛,这处,那处,却使读者分明地看见海水之下的崇山峻岭;诗人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片无涯的天空,日月轮换,星汉灿烂,既有暴风骤雨,又有日暖风和,而诗人又极具智慧地诱惑我们到一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星球,去探测地平线之外的情感的原型。
诗人身居海外,对遥远的故国家山、地理人文的深切的沉痛的思念,对自己生命过程成功得失的反刍,也许只有诗能为之。
(二)
我必须认真地谈谈这首诗的语言带给我的思索。
这首诗的语言很有特点,很有韵味,很值得认真探讨。
诗是语言艺术, 语言是诗的载体,岁月的变迁,社会的变迁,最容易体现在语言上。也就是说,诗的抒情功能是不变的,一代一代变的就是语言。中华民族的诗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诗史都要源远流长,都要丰富厚重,都要经典。《诗经》变成《楚辞》,《楚辞》变成《汉赋》,《汉赋》变成《唐诗》,《唐诗》变成《宋词》,《宋词》变成《元曲》等等。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痛苦的进化和进步。早年毛曾说过一句话:“现代诗送给我也不看。”我年轻时看了是很气愤的,认为不能对现代诗怀有偏见。几十年过去,写了大半辈子现代诗的我,现在竟也有此同感。
究其根本原因——语言。
现代白话诗,绝大部分作者和作品只注重了白话,没有注重诗,把白话诗写成了诗白话。也就是说,把诗写成了白话。
诗不是是个人就能写的。 诗,本是人类中优秀的、杰出的、卓越的、伟大的人们的最远大最高尚思维活动的结果,诗的语言的优美,飘逸,深沉,坦荡以及诸多文学修辞法,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之一,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而现在,一些毫无文学修养、毫无信仰追求、毫无道德品位的人都可以写诗,甚至一些品行恶劣的人渣也钻进诗坛,以诗作恶行骗,把诗当做粪坑,什么龌龊的语言都充斥其间,造成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还多的文学荒芜现象。这种现象或者说是乱象的第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民族的国民素质、对文化的蔑视与摧残、对文学的歪曲造成的必然恶果。
市场的泛滥也导致了诗的质量的根本无法保证。以前写诗,是写得好才有发表的可能,现在是只要是分行的,便都是诗。报刊杂志和作者,发表诗都是为了赢利。诗无质量优劣的区分,好诗也是几个小钱,不好的诗也是几个小钱。有钱就能发表,有权有钱就能出书,再加上形形色色的假评奖,都造成诗的非文学现象的产生。
白话诗是要把白话写成诗,而绝不是把诗写成白话。这是一个原则,这是一个铁打的原则。
诗,是把走路走成舞蹈,诗,是把说话说成歌声。换言之,诗是美丽地走路,好听地说话。也可以说:诗是文字写的音乐,音乐是音符写的诗。
诗是把走路走成舞蹈,不止是外在形态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本质的改变。走路是把目的地作为目的,而舞蹈则是以展示美为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美就没有诗,没有美就没有艺术。
诗是永恒的美丽而圣洁的少女,她不动而动,不说而说,不舞而舞,不笑而笑。她是人类永远屹立在思想深处、灵魂深处用以保护生命尊严的女神,绝非街头巷尾NBA赛场上出卖色相的娼妓。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唐诗之后,为什么诗的语言和形式一次一次变革,从诗到词,从词到曲,为什么总是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从一种格律变成另一种格律?为什么总是离不开格律呢?好多年都想不通,而这些年白话诗的堕落使我终于想通了。
所谓格律,其实就是汉语诗特有的艺术形式。汉语是单音字节构成的语言,而汉语诗的旋律形成就十分注重阴阳顿挫。这没有什么奇怪,与任何事物一样,特点就是难度,难度就是特点。如同足球,就只能在草地球场上踢,足球就只能用脚踢,用头顶,用手就犯规。任何一个足球队员,必须在球场边线之内尽展其才,球场完全可以使你的才华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如果你说我就不信这个邪,硬要在边线外踢,硬要像马拉多纳那样,用手把球巴拉进球门,除了引起人们的鄙视,还有什么呢?
格律诗有格律诗的特点,宋词有宋词的特点,元曲有元曲的特点。就如同足球有足球的特点,篮球有篮球的特点,排球有排球的特点一样——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而当下的所谓白话诗,就如同一群乡间野孩子在野地里踢球,毫无规矩规则可言,想怎么踢就怎么踢,足球不是足球,篮球不是篮球,排球不是排球,狗肉上不了席面,混乱和堕落是必然的。
(三)
而邓瑛君在《远方》中的语言的特点和价值正在于此。
自古诗向会家吟。什么意思?写诗需要修养,读诗也需要修养。诗人与读者的关系如同中国古代木匠发明的木头的榫一样,木头与木头之间因为精巧的连接,完全不用钉子,天衣无缝。这就是人类,就是文学,就是诗想构架的人类最美好的关系,文学的关系,最和谐的关系。
如果这首诗被现在浅薄的所谓评论家来点评,坑定会说这首诗的语言陈旧,不现代,不时髦云云,这就大错而特错。
这首诗是白话诗,是现代诗,它的贡献恰恰是,它是现代诗里的古诗韵味,是古诗里的现代韵味。它使我立即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浅如深山小溪,深沉似无边大海。想起了《孔雀东南飞》,想起了《琵琶行》,想起了《木兰辞》,把深沉的思绪浅浅地娓娓道来,一层一层,推向极致。
“无处安放的思念”是什么思念?这是只有诗可以表述的语言。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就是这种思念的注脚。这种语言的张力绝不是表层的,而诗渗透入灵魂,形成博大的气场。达到浸人肺腑,以销魂夺魄的艺术效果,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 叶文福2018,9,2,于北京)

远方
——我无处安放的思念
作者|邓瑛(徳国)
你是我心中的念念不忘
你是我眼里的山高水长
你是我轮回三生不舍的守望
你是我魂魄归返迷恋的原乡
这一生
再不要那离情惆怅
这一世
再不许那忧思绕肠
就让我
为你
书一笔爱意绵长
就让我
为你
守一世地老天荒
烟火的岁月里
把爱的传奇娓娓吟唱
有你的远方
是我今生执着的向往
就让你我
醉在这红尘的道场
于彼此的心海里
漫步徜徉
相爱的路上
尽管也曾走的跌跌撞撞
尽管也曾尝尽人间凄清悲怆
还是要 把尘世的喧嚣
小心埋葬
我愿
为你
等到白发苍苍
也不要
再把纯洁的爱恋深深隐藏
即是上天注定的一场缘
你我又何必去苦苦抵挡
只把那颗漂泊的心
于你清风明月般的眸底
妥善安放
水湄紫陌
柳飞烟巷
是我们携手走过的
一世情长
月华如霜
挑灯西窗
锦瑟华年
共舞一曲
云水霓裳
不惧世事沧桑
不羡鸳鸯成双
有你的每一天
都是我梦里的天堂

诗人简介:
鄧瑛 , 筆名和曾用名:毛毛、櫻子。資深文化名人,著名社會活動家。現為香港國際名師名家名人聯合會榮譽副主席,國際聯合報社執行總編,世界詩歌聯合總會常務主席,作協會員、歐洲華文詩會會員,國際田園詩會顧問,鳳凰詩社歐洲總社會員等。長期從事文化藝術領域和駐外機構工作。為人謙和,文字優美,其作品和人品皆深受大家喜愛!

朗诵者(女)简介:
陈晚星,成都市龙泉驿区融媒体中心节目主持人,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全国三等奖,第二届四川省朗诵艺术大赛评委。

朗诵者(男)简介:
冯耀,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客座教授,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辞赋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四川赛区及历届四川省朗诵艺术大赛主评委。

书法家简介:
萧宽(肖宽)1949年生于天津,祖籍沧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情研究会会员、中国策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专家评委、文化部艺术人才库专家评委导师、中国高级工艺师、新华社书画院高级画师、东西方艺术家协会顾问 终身艺术成就奖、世界诗歌总会顾问终身艺术成就奖、亚太经济领袖峰会艺术顾问、一代天骄书画院院长、吉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内蒙古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诚信节总策划、发起人。荣誉入驻中国名家数据库。

本期荐稿:黎正光(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