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黄山
原创 侯万福 我的大学 2016-06-20
黄山,我去过两次,都是在流火季节。
第一次去是在七月,第二次去还是在七月。七月的天很热。日头照在地上,地面也很烫。可进到了山里,就觉得凉快多了。
到黄山去,要想真正认识黄山,非得住上一段时日。一日去游,也只能是“走马观花”、“窥豹一斑”了。
黄山,有72峰。山中奇松、怪石、山涧、云雾、瀑布,景象万千。座座山峰连在一起,像一群梳妆打扮好的仙女,错落有致的亭亭玉立。天空上的云朵在山上飘来飘去,穿过山峰的腰间,犹如仙境一般。
我们沿着石阶一级一级的攀登。石阶宽的有五六尺,窄处不到三尺,有的地方的路还是在裸石上凿出的,旁边装有石栏或铁索。石阶的两边长着小草和小花,还有灌木和松树。有的松树就长在石缝里,往远望去,有的松树还长在峭壁之上的顶端,高傲的挺立着。没到黄山之前,人们就说:“黄山的松最值得一看。”到了后,确感如此。黄山的松树生命力极强。只要有一层薄土就能立脚,在断崖绝壁的地方,生出枝翼,塑造了坚强不屈、昂扬向上的形象。松林里的小路,级级登高延展。头顶上的阳光从树叶的空隙中投射出星星点点的光彩。石阶旁的小花小草在石缝中展开生命的枝叶,紫蓝色的青春花、暗红的灯笼花、木莲花等在山谷中的缝隙处争艳开放。
爬了许久,我们终于来到了天下知名的迎客松下。我知道迎客松是从人民大会堂悬挂的大幅壁画上。这次看到真实的迎客松,格外兴奋。眼前的迎客松,长在路旁,它舒展着长长的枝条,枝干好似在躬下身来,迎接着过往的人们。在这里,人头涌动,要想照张照片都很难,游客们都想和迎客松合影留念。黄山上除迎客松外,还有“异萝松”、“麒麟松”、“凤凰松”、“黑虎松”,它们都是松中之奇,形态各异。据说莲花峰前的“蒲团松”顶上可围坐七人对饮,真是神妙之极啊!
我们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登上了狮子岭偏东南的“始信峰”,又向南走,登上了光明顶。光明顶海拔1840米,站在顶上,气象台耸立其上。气象工作人员在这里观测着徽州大地的风云变幻,雨雪阴晴,日升日落。站在顶上,只见白云走来走去,向远一眺,一团团云朵千姿万态,像千岛湖中的小岛一样,一个接一个,形成了黄山独有的云海景观。有的山峰全浸在云底下,只有几座高峰露出顶来,用中国的山水画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站在光明顶上看天都峰、莲花峰,看得最清楚。天都峰岩石的线条都是垂直的,给人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莲花峰的岩石呈莲花瓣状,一瓣一瓣相互间叠在一块,就像一朵开放的莲花,在高空中绽放。
山峰上有怪石,奇松形成的“采莲船”、“五女牧羊”、“猴子观桃”、“喜鹊登梅”、“梦笔生花”等奇观,细细看去,其象形和寓意还真是贴切,引人发起种种联想。
去黄山,要看的太多了。要想看日出,非得在山上住上几日不可。这还要看运气,有时有云雾也是很能观测到的。
下山的路上,我们听到了瀑布流泉的声音。路边的溪流淙淙做响,水从山谷中流下来,在一处还形成了水潭,水蓝的发亮,白云、山峰、松树的倒影映在上面,好看极了。
在往下走去,瀑布就挂在了头上,在抬头望去,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水从上面泻下来,拍打着山石,溅起了无数的星花,真是美极了。
去黄山不管去多少次,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觉。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是不同的,无怪徐霞客曾对黄山有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走近黄山,黄山的确是一个梦幻般的奇妙世界,是一幅非人工绘画出的美丽画卷。
作者简介
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集《抱朴集》。

诵读者简介
玉华,河北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