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抗日老八路的故事》
作者:张虎庆 山西
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后,太行太岳根据地已全部解放,晋城人民欢欣鼓舞,积极投入到翻身做主人的各项建设工作中来。
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九日,大阳村群众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和尊敬的客人,太岳军区将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又称八路军老二团)的十位抗日伤残老兵集体复员,异地安置在东大阳村落户。大阳的男女老少像欢迎当年打鬼子胜利归来的八路军老二团战士一样,敲锣打鼓,热情接待。这十位老八路,虽不是大阳人,但在过去的抗日岁月里,却在大阳周围的抗日根据地留下了他们同日本鬼子战斗的足迹。这十位老八路,有三人是四川人,七人是河北的。为了革命,他们参加了红军,为了民族,他们参加了八路军。他们中有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孩子,有抗日报国的热血青年。他们怀着家仇国恨,从小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积极加入到抗日的革命队伍中来。七七事变后,他们随八路军129师转战晋冀豫,转战山西南北中,转战太行山中条山,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同日本鬼子展开了数百次的战斗,为民族的解放流血负伤身残。
这次退役也是为了响应共产党毛主席在重庆同国民党蒋介石建国谈判时签约的“国共和谈协议”中双方裁减兵员,实现共和的协议,他们响应党的号召,自己主动申请解甲归田,为党中央分忧解愁,接受异地安置,参加当地人民政权的建设巩固工作。陈赓领导的八路军129师386旅,为八路军抗日的三大主力部队中打硬仗的劲旅之一。1937年8月在延安由红四方面军,陕北红二十九军、三十军合编而成。整编后为129师下设的385旅和386旅。386旅又下设771和772两个团。1937年9月,陈赓的386旅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同年10月有陈再道、宋任穷率386旅772团赴河北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十位抗日老八路都是772团骨干力量,他们随部队参加了同日寇作战的著名的神头岭伏击战、阳明堡炸日军飞机战、七亘村战斗、响堂铺战斗、长乐村战斗、榆次伏击战、榆辽阻击战、晋东南反日军九路围攻战、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晋冀豫春季反扫荡战等等,共计七十九次对日战斗,创造了对日作战的奇迹。1945年他们还参加了著名的“上党战役”。
十位抗日老八路随772团部队,先后开辟和开创了太行、太岳、冀南、晋冀鲁豫等多处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772团还曾改称386旅独立团。陈赓旅长兼太岳军区司令员时,772团还兼称为太岳军区纵队。著名的全国热播的抗日电视剧《亮剑》就是以772团团长叶成焕和楚大明的事迹为原型编剧制作播放的。十位抗日老八路安置大阳后,当地组织给他们分配了没收的地主的好房屋,给他们分上了斗回地主的好土地,安置他们就业,还给他们一一介绍对象,组成家庭,安居乐业。十位老八路,是党员,积极参加党支部工作,是青年,主动参加武委会民兵工作。在这十位老八路中,有的担任了大阳党组织的支部书记,有的担任了大阳首任镇长,有的还调到巴公二区任区武委会主任,有的担任了初级社,高级社社长。他们发扬八路军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大阳地区的各项工作。并做出了很大成绩,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当地群众的好评。

这十位抗日老八路分别是:
刘少华(1900—1973),四川省名山县建山村人。1935年参加路过家乡的红军第四方面军。1936年到延安后在延安抗日大学学习一年。1937年7月随参军部队编入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历任战士、班长。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伤残复员后,集体异地安置在东大阳村落户。二等乙级伤残军人。当地组织安排在大阳铁厂,先后任供销经理、材料保管等职。1973年病逝。
朱建明(1910—1968),河北省故城县大营村人。1937年10月在家乡参加八路军386旅772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伤残复员,集体异地安置在东大阳村落户。三等甲级伤残军人。先后参加大阳村党支部工作和武委会民兵工作。曾获得“先进党员”光荣称号。1959年迁移到沁水端氏镇。1968年病逝。
徐鸿魁(1916—1967),河北省景县龙华村人。1937年12月在家乡参加八路军386旅772团,历任战士、排长等职。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伤残复员,集体异地安置在东大阳村落户。二等乙级伤残军人。组织安排在大阳铁业社工作。1959年调回河北景县家乡工作。1967年病逝。
马德芳(1917—1981),四川省北川县少义地村人。1933年参加红军第四方面军。1936年在延安抗日大学学习。1937年7月随参军部队编入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历任战士、班长、排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伤残复员,集体异地安置在东大阳村落户。三等乙级伤残军人。在大阳曾先后担任巴公二区武委会主任,东大阳利民高级社社长,1960年调县民政局工作,复员地方后曾多次获得“先进党员”“模范干部”奖励。1981年病逝。
李挺(1918—1989),河北省黄骅县北尚庄子村人。1937年10月在家乡参加八路军386旅772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侦察连战士、排长等职。曾获得“英雄侦察兵”荣誉称号,多次荣获立功奖励。1946年7月伤残复员,集体异地安置在东大阳村落户。三等甲级伤残军人。组织安排大阳铁业社、高级合作社工作,后又承担大阳供销社运输货物工作。1989年病逝。
宫田(1920—1979),河北省大名县南双庙人。1937年11月在家乡参加八路军386旅772团。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等职。1946年7月伤残复员,集体异地安置在东大阳村落户。二等乙级伤残军人。在大阳曾参加铁业社、矿业社、初级社工作。1959年迁回家乡大名县工作。1979年病逝。
靳恒祥(1923—1965),四川省通江县红花乡昌圪郎村人。1933年在家乡参加了张国涛领导的红军第四方面军。1936年红军到达延安后,由于他年龄偏小,部队送他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分配到386旅部,给陈赓旅长当警卫员。1939年为386旅旅部警卫排长。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曾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7月伤残复员,集体异地安置在东大阳村落户。二等甲级伤残军人。同年任大阳镇长兼党支部书记。1958年调晋城县荣退军人养老院任院长。曾多次获得区、县级奖励。1965年因突发脑溢血病逝。
吕品义(1924—1995),河北省邱县梁二庄镇东姚四头村人。1938年4月在家乡参加八路军386旅772团。历任386旅旅部陈赓首长警卫员、警卫班长等职。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7月伤残复员,集体安置在东大阳村落户。二等乙级伤残军人。曾任大阳合作社组长,生产队保管等职。曾以“模范党员”出席过公社表彰大会。1995年病逝。
张书来(1923—1976),河北省阜城县王海乡张次槐庄人。1937年12月在家乡参加八路军386旅772团。曾任三营二连三排战士、排长等职。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受到晋冀豫边区政府群英大会奖励和太岳军区“战斗英雄”嘉奖。1946年7月伤残复员,集体异地安置在东大阳村落户。三等乙级伤残军人。曾在大阳铁业社、大阳矿业社、大阳铁厂工作,曾又多次受到晋城县和晋东南地区“劳动模范”“模范个人”奖励。1976年病逝。
陈秀举(1925—1980),河北省青县马厂村人。1938年1月在家乡参加386旅772团。曾任二营一连战士、班长等职。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受太岳军区“模范战士”嘉奖。1946年7月伤残复员,集体异地安置在东大阳村落户。三等乙级伤残军人。曾在大阳铁业社、大阳矿业社工作。1958年调回天津南和顺机械厂工作。曾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80年病逝。
这十位抗日老八路,分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谢世。他们的印象深深留在了大阳人的记忆里。他们的后代大都还生活在父辈战斗过、建设过的大阳。大阳人说起这段74年前历史,健在的老人都能记忆犹新,一个个说着他们的模样,诉说着他们在大阳工作生活的一段段往事。尤其是他们在那个时代,十三四岁的年龄,别家离乡,积极勇敢地加入到抗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八路军主力队伍中来,为赶走日本鬼子站在了抗日的战斗前列,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解放而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后,他们带着伤残的身躯,复员异地,不居功,不邀功,以一个革命军人的雄怀,以平民百姓普通人的身份,四海为家,心怀国家,不忘人民,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默默无闻地做着他们应做的工作。踏踏实实地为社会作着贡献!历史是有温度的,这十位抗日老八路就是为历史增加能量温度的人,我们应该铭记!应该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



作者简介:张虎庆,山西省泽州县人,退休干部,热爱文学创作,喜欢摄影。有许多作品发表。
座右铭:真正的励志,是不动声色地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