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才玉书,笔名,才斗。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专业编剧委员会编剧。进修首届全国影视编剧高级研修班《国际诗人》总编。 作品散见报刊、杂志。
◎《访新宾^散文*之八》(原创)
◆才斗(辽宁)
随沈阳市大东区作家协会采风,走笔辽宁新宾一组文字。
——题记
赫图阿拉故城之涟漪
■一
春色被寂静围城,秋色走出围城。
春秋之间,一个在梦里,一个在赫图阿拉。
前不久,刚写完《楼兰•长歌一曲》,掏空了我的想象。
终于在某一天走出楼兰,否则,别样的体裁会夭折。
一个新的脑袋,装满赫图阿拉。不用想象,就可以激情一块地,种下一粒粒文字。无论何时采摘,都是赫图阿拉的果。
源于根脉,都与故乡的“古”与“城”有过一纸契约。
庚子九月,遥远、咫尺的两座古城,让我张开了翅膀。
动一动,亦是我的血液,流进了两根血管。

一个瘦影,在梦里,拉长了大漠荒原,在山城小镇走笔。
故城,在我的眼睛里长成秋色。指尖飞舞泛黄的纸,穿越故道古今。
试图在赫图阿拉找几件东西,才算不需此行。
我在老城,收获了古词、古风、古朴……在神经中枢活跃。
一个维吾尔族的历史、一个满族风情,在一个汉族(作者)笔端生成简要诗意。
诗意赫图阿拉的份量,犹如一座山。站在这块土地,站在祖国版图、行走历史长河。
我不知道对一段故事、一段岁月史记描述。能否经得起时间大浪淘沙?留给今世身后评。
知道这其中的魅力隐藏着魅力迷人的部分,是我的最爱。
如果生命可以长歌,我的行囊会盛满56个民族一行行史诗。
明白诗之魂,读懂大清词。就像读懂了自己写的文字一样。
赫图阿拉故城,短暂相识,一见钟情,字里行间。

■二
故城,落座四面环山。苏子河,缓缓流淌。满族发祥地,依山傍水城。
走进内城,古朴的小院,那房子、那石碾子、那口罕王井……仿佛都是昨天我生活过的事情。
走在辽东老城,亦是走在辽西山水之间,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房子复制的,睡在热土炕,暖了我的童年。窗纸糊在外复制的,冬天听风声成为一种习俗。石碾子复制的,吃上一回水豆腐,就算过了年。罕王井复制的,长辈们每天都要摇曳辘轳从井里舀上一担水……
惟有努尔哈赤不能复制,一代帝王的故乡,就在辽宁,记录大清一段历史。
沿着一座城的圆周旅行,我在打捞大清王朝的年轮与时间。阅读历代帝王走塞北,赐名老城祥云飞。
努尔哈赤(1616年)、康熙(1687年)、乾隆(1763年)、光绪(1877年)都曾坐在老城,直至坐到大清升起又一颗老城明珠,璀璨辽东。
不是的,是两颗明珠。
一个内城,记载了原始光鲜的轮廓。南北宽512米的身影,镶嵌在东西长551米的画面,占地24.6万平方米的土地,承载一个民族从远古走来的希望与梦想。
一个数字,一个距离,一个方圆。
出来进去那扇门,流露出多少才子佳人的表情?一个祠,发生过多少生活恩怨,大事小情?一座庙,娓娓道来诵经文。
一个外城,满族风情盛载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法计算的数字,亦是广袤旷远。
走进一个城,走进一段史前岁月。走出一座城,留下一段故事在城里城外。

■三
老城一曲
就是这样深情的唱
开头是内城
结尾是外城写的诗章
赫图阿拉披上了金黄色哈达
披在了满族人的肩上
因为时间催人走
我要离开悠久的历史长廊
关于故乡的文字
再短也是长
触摸你的每一个笔画
烙印我的肌肤迎接一场秋凉
收获之秋
不都是仓院玉米和高粱
还有老城的硬度
结实了历史苍茫的翅膀
飞吧
带着我的花香
弥漫赫图阿拉
从原点一起向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