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作家》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新媒体文学平台《人民作家》侧记
作者|何敏翔(中国)
“无论是从文学的起源还是从功能上来讲,文学并不是为精英准备的。当下新媒体文学的出现,文学除了优选,也给其提出了生态化的考察。每个时代,除了大树之外,也需要绿草成荫。把文学回归人民,是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的新课题。”
9月19日,全国知名新媒体文学平台《人民作家》,在南京市举办2020金秋高端论坛。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专程从澳门飞到南京参加活动,并对新媒体文学现象从理论上进行简述。
江苏省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朱步楼,农民日报社编委、江苏省农业品牌协会会长沈建华,中国文化产权交易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农业品牌协会副会长周军及驻宁作家何敏翔、王中华等专家、学者和作家、领导出席了会议,研讨新媒体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及传统文学与新媒体文学的碰撞,新媒体文学平台《人民作家》的现状及未来可能的路径及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学作用等。与会者高度赞赏《人民作家》新媒体平台及一班人员的精神和情怀。

记者采访了解到,《人民作家》是近几年兴起的众多文学平台中比较突出的原创文学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人民作家》原创文学平台、《人民作家选刊》、《人民作家》综合平台和《人民作家》钉钉圈、《人民作家在线》小矩阵,作者遍及中国内地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并发展到海外港、澳、台和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荷兰、英国、加拿大、韩国、巴基斯坦、瑞士等10多个地区和国家,同时在全国一些地方及海外设有分部和工作室、工作站20多个,每年发表作品3000篇左右,有数百篇被各种媒体、平台、网站转发,每年阅读人次达千万次,中央主要媒体先后多次进行了重点介绍和报道。
在一个有影响的全民阅读促进会上,大会给《人民作家》编辑部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
《人民作家》一个小平台,一种大情怀,一小群人,用激情点燃了一大群人的写作和阅读梦想;
《人民作家》不只是大众记录成长、叙述经历、抒发情感的平台,更是传播正能量、推广美好事物和生活方式的渠道;
《人民作家》不只是大众人生路上的陪伴者、鼓励者,更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
《人民作家》不只是提高大众审美品位和生活情趣的平台,更是大众精神、情感和思想的后花园。

一、从可看到可听,每一个文字都有了温度
“有声作品真好,我们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听美文,两不误!”一个叫杨华的读者给《人民作家》留言说。
“已听完。文章可读性强,播音的音质与故事融合,耐听,引人入胜。果然是名家名篇。”曾志泉是一名退休法官,正常关注《人民作家》,一有时间就打开看看、听听。这是他听完《人民作家》中“名家在线”栏目一个连载作品后的留言。
近几年来,全国知名文学原创平台《人民作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读者需要,不断丰富栏目式样、优化平台版面、创新阅读方式,先后开办少年文学、大学生文苑、名家在线、人民作家论坛、公安文学和大众文学及动态与评论等专栏,同时创办《人民作家在线》综合平台和《人民作家选刊》,适应不同读者群的需要。
“内地文学平台尽管很多,我们也很少来投稿的。但《人民作家》不一样,不仅作品层次高,版面也漂亮大气,做得很正规,我们很喜欢,所以才来投稿。”香港人文出版社总编辑李俊说。她不仅自己在《人民作家》里开了个人专栏,还介绍了海内外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过来发表作品。
广州大学教授、翻译家陆道夫甚至把《人民作家》中的某些好文章引入到本科生的"高级英语写作"、博士生的“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两门课程中,让学生们从中学会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展开思维,乃至于如何落笔成文,下笔如神。
“《人民作家》高大上而又接地气,有深度而又有温度。”这是许多读者和作者共同的感受。
江苏南通一位叫曹菊的作者说:“无论是中小学作文,还是名家在线;无论是作家论坛,还是动态评论;无论是公安文学,还是大众文学,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鸡汤,而是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让作者与读者,通过《人民作家》这条纽带,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紧张,一起期待。让所有正能量的东西发扬光大。这就是《人民作家》的魅力。”
“人们用手机阅读,屏幕小,看得很吃劲。我们尝试通过有声的方式让大家听。这样走路、坐车、干家务等等,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作品。可以把看、听结合起来,轻松愉悦。”《人民作家》创始人骆圣宏介绍说。
“哇,这声音,绝对中央台的哎!”有读者第一次听到湖北朗诵爱好者张天明为《人民作家》连载的长篇小说《心劫》做的片头配音时,在《人民作家》群里惊呼。
“女主播飞天老师的声音太好听啦,不愧是专业播音员。”还有读者说。
通过几年的努力,《人民作家》平台吸引了全国100多个朗诵爱好者义务为《人民作家》的作者朗诵、播讲作品,有专业播音员、配音高手,也有普通的朗诵爱好者。成年人的作品通过有声方式播出的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全国著名广告配音大师殷瑜,先后两次获得全国广告配音最高奖金狮奖,正常为世界众多著名品牌做广告配音和国内一些省级电视台做声道配音,并经常到北京等地讲课,工作十分繁忙,但仍坚持义务为《人民作家》的读者播讲作品,而且是连载作品,每周一篇,两年多从不间断。
苏永忠是新疆一建设兵团的宣传干部,李丽是西安的一位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他们平时工作都很忙,但仍长年累月地利用夜晚休息时间给《人民作家》读文章;而身在内蒙古的齐瑛不仅自己为《人民作家》读文章,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全国各地的朗诵爱好者乃至专业播音员为《人民作家》读文章。深圳朗诵爱好者和晋霞、高海燕、唐玉红、高丽微、陈晓红、陈霞等则是组团来为《人民作家》诵读文章。
“我们热爱诵读,希望能为文字插上灵魂的翅膀。”高丽微说。
“文字是冷冰冰的,但有人读出来,就有了温度,让我们更加爱上阅读。”许多读者留言说。
“我在深圳漂泊了七年,《人民作家》像是我突然找到的故乡,让我的诗有了展示的平台和深情的朗读者。那些美好的声音,让我甚至怀疑那些诗是不是真是我写的。《人民作家》就是我的故乡,而对故乡的爱,是天生的,生在骨子里的。”多次获得创作大奖的诗人刘炜动情地说。
“我们青少年的专栏里也开始做有声了,后面有声的会越来越多。”负责《大学生文苑》和《少年文学》栏目的王美萍编辑自信满满地说。

二、从互娱到梦工厂,每一个灵魂都有处安放
“平台创办之初,就是少数几个文友发表作品,相互欣赏和交流,纯属自娱自乐。但现在不一样了。”《人民作家》创始人骆圣宏说,《人民作家》不仅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展示才情的平台,也是广大作者实现梦想、安放灵魂的地方,还是广大读者寻求心灵呼应的地方。
“我们的定位是,大众写大众看。大家都是读者,大家也可以来做作者。写的都是大家熟悉的生活,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人民作家》运行负责人、栏目主编陈劲松说。她进一步介绍道,《人民作家》的作者以普通大众为主,有学生、老师、机关干部、工程师、工人、打工农民,也有大学教授、媒体人员乃至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教授和中央媒体的主要领导、高级记者,但主要仍是非专业作家。许多“业余选手”在这里成长、圆梦,寄托灵魂。
五十多岁周桂稳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只有高中文化,但爱好文学,没有地方实践。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人民作家》,壮着胆子试着给《人民作家》投稿。稿子写得很凌乱,很散,但有生活,有一些细节很感人。编辑给她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删减、修改,使之意旨集中、简练顺畅。发表后她很受启发,用心揣摩,几次下来,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越写越有信心,一年半的时间发表20多篇稿子,生活中也有了自信。
而另一个文学爱好者同样是五十多岁的潘萍在一篇文章中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平台,以文会友,扩大了接触面和视野,认识更多的文友、老师、作家。他们是我的作家梦的加油站,啦啦队。我越写越想写,越写越要写。越写越能写,越写越会写。”
中学生田紫嫣从小热爱写作,《人民作家》给她开辟个人专栏,每周发表一篇作品,一年后,作品集《意外的十六岁》被江苏人民出版社审核通过出版。
福建某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张亦怡,老家贵州,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中学阶段就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上了大学以后,平时在校园里靠做实验室管理员挣点补贴,靠帮助食堂打饭分菜糊口,节假日打工再挣点学费。自卑、孤单像挥不去的阴影,如影随行。她通过不断给《人民作家》写稿,不仅偶尔挣点稿费补贴自己,也让自己孤单的灵魂有了归宿。
“学习、生活虽然很苦,有时甚至觉得山穷水尽,但写作让我变得坚强,也让我的心灵充满阳光,让我的人生有了梦想和希望。”她经常和《人民作家》的编务人员这样交流说。
《人民作家》,让一个沉静的女孩无处叙说的思绪有了流淌的地方,孤独而深沉的思想有了倾听的对象,稚嫩而又不断掘进的才情有了展示的舞台。
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有的父(母)女(子)通过写文章在《人民作家》上发表,进行交心、交流,抒发感恩之情;有的通过《人民作家》平台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对逝世去亲人的追思,对老师的爱戴、感谢,等等。
其实,不仅是文学爱好者和读者能在这里得到成长和心灵的寄托,让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许多《人民作家》朗诵志愿者,也在这里得到成长,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圆了自己的播音主持梦。
“他们在这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进步很快!”陈劲松介绍说。
苏州科技大的陈紫萌同学从小喜欢播音朗诵,梦想长大后能成为一名主持人。高考结束后即主动加入《人民作家》朗诵志愿者队伍,学着读作品,不断模仿和研究,播讲水平提高很快,不仅成为《人民作家》特约主播,而且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主持社会上的大型活动。
陈亚平,“中国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抗癌勇士,《人民作家》特约主播。他说:“在《人民作家》这个平台里,我们不仅能相互学习,朗诵水平得到提升,更要的是,让我还能有新的机会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感到很高兴,感到人生还有价值。”
有时正在外参加亲戚朋友的聚会,只要收到编辑部录制作品的请求,他都是立即丢下碗筷赶回家中,按照时间要求完成任务。
“这里不仅可以让我们的作品得到展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能得到成长,我们在这里重拾个梦想,让自己的人生有了另一种价值,我们的心灵也找到了一种慰藉。”
看了许多《人民作家》平台的各种留言评论,我们感觉到,这不仅是《人民作家》作者、朗诵者的共同感受,也是众多读者共同的深情表达。
正如长春一位大学生作者王兆嘉在一篇文章中所说:“从《人民作家》中品味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与《人民作家》相遇,带给我不一样的视角与体验,也带给我不一样的自己。……感谢《人民作家》,能够让我们有表达自我的平台,有说出自我想法的勇气与力量。与她相遇,是给我们的人生增喜的一件事情。”
“《人民作家》承载了一个个文学爱好者的梦想,点缀了他们的人生,放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让每一个读者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原来我们的世界如此精彩,原来我们的身边生活着那么多善于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的人。”另一位作者葛海燕说。
江苏苏州的作者朱婧婧说:“遇见你,是为心灵找到一个最美的出口。感谢《人民作家》平台,给我一方舞台,让我有机会长袖善舞,一展风采;也让我成为别人的粉丝,静静喝彩,感动流泪。最触动我是这里的文字是真情在笔尖流淌,有人描绘亲情,有人诉说成长,有人回忆过往,桩桩件件都那么真实淳朴,敞开心扉,毫无保留。见字如面,仿佛是我兄长姐妹,亲切无以复加,感动犹如亲历。”
一个网名叫“八妖吃山”的资深读者留言说:“《人民作家》特别接地气,既有草根文化的基础,又有阳春白雪的精品,根植于民间,土地肥沃,养份丰厚,将会愈来愈丰硕!培养了无数新人,更让文学爱好者有了用武之地。《人民作家》功德无量!将会飞得更高更远,走向辉煌!”

三、从线上到线下,每一个心灵都能开花
“谢谢《人民作家》!谢谢各位嘉宾!”
5月26日下午,在江苏东方1号·创意小镇一个礼堂里,一位年近花甲的汉子坐在轮椅上,满含热泪地和现场的嘉宾拥抱、致谢。
“《人民作家》把阅读与写作向线下延伸,通过专题讲座、作品研讨、文学沙龙、阅读分享、作品朗诵、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展示其才华。”《人民作家》创始人骆圣宏介绍说。
据介绍,仅2019年就先后开展了《人民作家》新春阅读分享会、《人民作家》工作站小记者交流采风活动、牡丹文化赏诵研析分享会、韦江荷作品朗诵赏析活动、“苏东坡的幸福生活密码”专题讲座暨作品朗诵分享活动、青少年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讲座、《人民作家》少年文学奖颁奖典礼、“丰华正茂·美丽高新”专题征文评奖等大小活动10多场次。通过现场采风、嘉宾主讲、分享交流、诵读演绎、嘉宾点评、颁发证书、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在参与和互动中激发兴趣、提高欣赏能力和诵读水平。
牡丹文化赏诵研析分享会活动中,先由老师和家长带着孩子参观牡丹园,由相关专家介绍了牡丹的生物知识及经济价值;然后转入室内,与会代表分别进行牡丹诗词朗诵,老师结合牡丹诗词,讲解牡丹文化,解读经典牡丹诗词。
在《人民作家》工作站小记者站际交流活动中,小记者先后参观生命教育体验馆、现代科技成果展、图书馆和知青纪念馆,让学生们生动接受安全教育、感受科技发展、体会文化氛围,从而丰富写作素材。
在 “苏东坡的幸福生活密码”专题讲座暨作品朗诵分享活动中,开场前先播放了一段介绍苏东坡的影片,唯美的画面将与会者一下子带进了苏东坡的人生境遇中去。然后主讲嘉宾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苏东坡终生努力学习、成长,善待自己和家人,心怀感恩关爱他人,遇荣辱而不惊、遭坎坷而不颓,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等等一个个鲜为人知而又启迪心智的故事,让每个与会者都能从中获取人生的智慧。最后,参加活动的朗诵爱好者和中小学生朗诵分享苏东坡的诗词,将活动推向高潮。
韦江荷从小身患小儿麻痹症,只能爬着行走。靠着非凡的毅力自学成才,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30多年来,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出版诗集六部、散文集一部、电影剧本和文学评论集各一部。
2019年5月,《人民作家》经过精心筹划,在江苏东方1号·创意小镇为其举办品朗诵赏析会,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朗诵分享他的经典作品,研讨分析他的作品特点成就。在邀请多家媒体现场采访的同时,对整个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有近5万观众进行了收看,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活动的现场气氛,让身残志坚的韦江荷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一位曾经参加过《人民作家》阅读分享活动的读者徐梅留言说:“我的几位朋友都带孩子一起参加这次阅读分享会,活动后他们都说这个活动太好了,不光对孩子的阅读有帮助还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当众演讲的能力,也增加了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家长也觉得这是一个陪伴孩子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好平台,并且以后会把这个阅读分享会分享给身边更多的家长和孩子。”
为了扩大线下覆盖范围,《人民作家》先后在一些学校成立工作站。
“我们苏州藏南学校,是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成立《人民作家》工作站,使我们有了抓手。通过组织学生写作投稿,极大地激发了同学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藏南学校校长许霞说。
为了支持《人民作家》平台的活动,上海倍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江苏道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或奖品,资助《人民作家》文学奖的评比活动;大丰青年商会和顾晓梅、朱叶恒等企业家则通过为学生捐赠图书等方式给予支持。
“因为《人民作家》,我们见证了梦想照进现实的美丽,感知了文字表达生活的美好,明白了身边的生活就是诗和远方,对我和身边的很多人而言,是点燃,是点化,是成全,是陪伴,更是引领。”一位作者深情地说。

四、从海内到海外,每一个碰撞都化着桥梁
“我们对祖国的认识多是从大陆主流媒体和我们所在国家、地区成份非常复杂的媒体上了解到的,双方描述差异很大。我感觉到,从《人民作家》这个平台,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可信而又有温度的中国。”众多海外作者接触《人民作家》平台以后,几乎不约而同地形成这样的认识。
随着《人民作家》影响力的扩大,吸引了一大批海外作者加入《人民作家》队伍。
“这些海外作者最初接触《人民作家》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祖国似乎有一个隔膜感,甚至有一种距离感。认为政府对媒体管控很严,媒体和百姓没什么思想和言论自由。内地的平台和媒体一般不会接受他们的投稿。”《人民作家》运行负责人陈劲松说。
旅日学者、诗人戴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留学日本后一直在日本工作和生活,虽然每年也回国探亲几次,但都是蜻蜓点水,对祖国的了解甚少。当有人把《人民作家》推荐给他让他投稿时,他不怎么相信大陆的平台、媒体会发他的作品。几次作品发表后,他感受到,在祖国,其实人们的思想很开放的,即便有些观点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只要不触犯法律,人们都是包容的。
2019年夏天应邀回国参加《人民作家》少年文学奖的颁奖后,他未及回到日本,一路上即向海外的文友通报自己的感受。他说,《人民作家》平台这些人是很有情怀的人,思想开放,充满激情,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受政府管制得毫无言论自由。
“我从这里,感受到一种真实的、自发的自由和自带的那种高品位的东西。”他说。
同样,身在美国的赵铁汉,也有着类似的心路历程。改革开放以后他就移居美国,对祖国的变化虽有所了解,但对政府的一些政策仍心有疑虑。他写了一些有关自己人生经历的作品给《人民作家》编辑,担心敢不敢给他发,发了后会不会对平台有什么负面影响。
“其实,他的这些文章并没有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很正常的回忆作品,我们毫不犹豫地给他发了。”平台运行负责人陈劲松说。
“海内外的作者,通过作者群的直接交流、阅读作品的间接感受和作品后留言评论的一呼一和,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中认知对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点,《人民作家》平台无意当中成为海内外文友交流的一座桥梁。”《人民作家》“名家在线”栏目主编李建丽介绍说。
李辉系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媒体人、作家,接触《人民作家》后,一直关注海外作者的作品。他说,海外作者的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文艺评论,都很文艺、很专业,也很纯正;反观我们自己,好多人功利心太强,假大空的东西太多。
而海外的一些作者、读者读了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的文艺评论之后,认为国内还是有那种认真做学问、有思想、有深度的人的。
“他们也从《人民作家》众多作品中,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感受到普通百姓的真实的生活状态、真实的情感和想法。”《人民作家》创始人骆圣宏说。
卞莉莎是移居美国的全职外婆,在带外孙外孙女的同时,做一家文学刊物的兼职编辑。带孩子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中美在孩子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遂通过日记的方式写了一组文章发给《人民作家》。作品发表后,引起很大的反响。
她说:“这里边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我只是想让我们国内的同胞能看到另外一种有别于我们的观点、价值和生活方式。”

邓瑛(Ying deng_Klein)是长期旅居德国的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等众多国际性组织的重要成员,在海外华人中有很强的影响力。自从三年前接触《人民作家》后,一直关注《人民作家》的发展和进步。不仅自己经常在上面发表作品,还积极介绍和推荐海外各地的作家加入《人民作家》队伍,并积极留言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她说:
“尽管我们不一定能认同对方的观点,但通过《人民作家》这个平台的碰撞,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对方的想法,知道了如何走进彼此。可以说,每一次碰撞,都会化作一座桥梁。”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