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东风,男,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汉中南郑人,曾在西藏空军服役。旅游业资深人士,中国文化旅游学说的创始者。

飞行!抢在沙暴前面!
文| 王东风(中国)
多年以前。
国庆节清晨。
西藏拉萨贡嘎机场。
空军气象预报员王宏刚站在高高的飞行指挥塔上,焦急地等待着由成都飞来的50853号军航客机的到来。高原的秋风吹拂着他的军衣,使他那瘦削的身材显得更加颀长。他紧蹙着眉头,听着航行调度员的报告:“853已到雅安…853已到昌都...853已到邦达...853已到林芝...”,他的心不由得砰砰地跳了起来;他希望853快点、再快点,甚至马上就在机场降落。要知道,再过40分钟左右,沙暴就会封闭整个机场,至少要两个小时才能散去;而成都现在已开始起雾,飞机如果在拉萨降落不了,返航也成了问题,只有改降昆明,明天再从昆明飞到这里。可这么一折腾,国家就要白白损失十几万人民币啊!还会给乘客带来许多麻烦。他看了看手表:8点10分。他的心揪得更紧了。飞机可能比沙暴早到几分钟,仅仅是“可能”啊!

他下意识地抬起头来,望了望天空。天空湛蓝湛蓝的,似乎有点透明,怪可爱的;只有东边山口堆着一大团白云,像小时候最爱吃的棉花糖。真是的,怎么又想起了棉花糖?也许当年就因为白云像棉花糖,才上的空军气象学院吧?想到这里,他的嘴角不禁露出一丝微笑。这笑可有点不合时宜,他急忙转过身去,望着跑道西头那些等飞机的人们。那些人正烦躁不安地张望着,走动着。他知道,他们的心情和他一样焦急,都在盼望着和内地的亲人团聚。可他们那里知道,这次飞行本来是要取消的,只是由于他的坚持才保留下来了。他们当中有谁知道拂晓前那场激烈的争吵呢?
清晨四点钟,王宏刚就起了床。他顾不得披上大衣,就急匆匆地奔向值班室;拿起报务填图员送来的不同海拔高度的亚欧天气图一看,不由得吃了一惊。上午将刮起一场大风,沙暴是在所难免了。这样恶劣的天气,是决不允许飞机降落的。怎么办?取消飞行吗?可昨天就因为飞机机械故障停飞一次了,今天要是再取消...他点起一支烟,苦苦思索着。烟熏得他眯起了充血的眼睛,额上那刀刻一样的皱纹显得更深了.他虽然还不到35岁,却已经在西藏呆了12年。高原的风沙,在他的脸上无情地打下了烙印。他想起了8年前,当时的气象台长也曾遇到过一回这样的事。台长决定接收,可飞机到了本场上空,却因扬沙满天,看不清跑道,只好返航了。这次该怎么办呢?不接收吗?可是有多少人在盼着和家人团聚啊!他一边仔细地审视着天气图,一边飞快地计算着,终于发现沙暴大约要在9点左右才会出现。让飞机9点以前到,不就行了吗?他看了看手表,已经快5点了。他一把抓起电话,让总机值班员通知有关首长火速前来召开飞行讨论会。

会上,他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参谋长愤怒地指责他:“你这是拿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当儿戏!”台长也劝他:“算了,别飞了。”其他人都附和着:“既然不保险,取消了算了!”他心里气愤极了。他知道,他们无非是怕出事故,怕丢掉空军红旗气象台的牌子;一点儿也不为别人着想。要知道,有些人就为这么一张飞机票,要等两个月、甚至三个月呢!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努力克制着自己,恳切地对大家说:“这样做看起来似乎不大保险,可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这一点刚才我已经说过了。我这么做,不是为了一鸣惊人,而是为了使在西藏工作的人们早日和家人团聚。我也有妻儿老小,我也在盼望着和他们见面。可如果我们搞气象预报的,都只图保险,那一年要压下多少航班啊!”
他的话打动了在场的人。一阵死一般的沉寂之后,参谋长使劲拧灭了烟头,带头表示同意接收,台长也过来帮他再一次计算沙暴的出现时间。这时,已经是早晨6点了。参谋长命令通讯队立即向成都双流机场发报,要求飞机在6点40分以前起飞,以便在9点钟之前抵达本场。成都方面回答,他们已做好一切准备,飞机将于6点35分准时起飞。

8点43分,云层中传来了一阵熟悉的马达声,王宏刚紧蹙的眉头舒展了。一架银灰色的伊尔—18型客机从东山口那堆“棉花糖”里钻了出来,机场上的人们欢呼起来。这时,机场上的风渐渐紧了,能见度正在急剧降低。
飞机降落后不到5分钟,一阵狂风吹过,漫天黄沙像雨点一样向人们打来...
两个半小时后,沙暴平息,风和日丽,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雅鲁藏布江的流水清澈见底,珠穆朗玛峰的积雪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乘客们排队登上了飞机,王宏刚站在塔台上,眼角挂着血丝,嘴角挂着微笑。参谋长大步向王宏刚走来:“王预报,我为你请功!”王宏刚转身、立正、敬礼:“报告首长,这是我应尽的职责”!
航行调度室主任对机组发出了命令:“853,开车!”随着一阵虎吼雷鸣般的马达声,标识着八一军旗的飞机像雄鹰展翅,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谨以此文献给为西藏边陲贡献青春的气象兵战友们!-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