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沄现代诗获奖作品及怀乡诗作选辑(之一)
1. 西藏,我的诗和远方
西藏,我的诗和远方
在那激情燃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曾以赤子之心,憧憬诗和远方
我以“八年援藏大学生”的名义
来到了辽远而又神秘的西藏
站在这一方高天后土上
我发现诗和远方并无地标
多次拜读了《仓央嘉措情歌》
领悟仓央嘉措的诗和远方
痴情女子把六世达赖作为偶像
“情歌”对传统诗歌写法的解放
蕴含的诗歌意境最为贴近天然
成为没有因循仿制的心灵梵唱
那是一片广袤的心灵高地
那是以“情修”演其“佛缘”
那是以“道歌”倾诉“情缘”
西藏,我的诗和远方
多情而浪漫的诗人
写下只属于青春的诗句
浸润人们时空交错的心田
没有任何一个定义能够诠释
一个“爱”字无穷无尽的内涵
从相互痴迷到相互依偎
从堕入情网到如痴如醉
从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
直到玛吉阿米之恋在劫难逃
是谁一路风尘一路歌
是谁怀才不遇化春泥
据说与我同时代的诗人海子
也曾把最极致的西藏发现
也曾痴情求爱一再失恋
也曾再度游览青藏高原
西藏,我的诗和远方
雪域高原如诗如画
尽兴畅饮青稞酒酥油茶
满眼是飘香十里的格桑花
美丽的草原如梦如幻
迷人的田园五彩斑澜
远方的冰川江河之源
穿藏装的姑娘且歌且舞
林卡里挥洒青春的娇艳
头扎英雄结的康巴汉子
纵马奔驰在绿意盎然的草场
当阿哥和阿妹情歌悠扬
对于神山圣湖乃至雪域高原
就有了转山又转水的相遇
就有了阿哥和阿妹的恋歌
就有了我绵延不断的诗篇
2. 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穿行
面对逶迤的崇山峻岭
低调而苍翠的灌木丛
铺展于高山河谷间
大片积云掠过头顶
被誉为“第三极”的风景
苍茫空旷,震撼人心
最显眼的银砂槐
野花散落如毯
盛开一丛丛紫蓝色花朵
天上飘着羊群似的白云
地上奔流不息的是雅江之水
一行人马驱车前行
穿行于扶贫搬迁安置点
时有太阳雨接风洗尘
沿着雅鲁藏布来来往往
江岸边及沙滩上
绿柳如烟
浮现于江水中的云影
像无数来去无踪的谜团
那斑斓的色彩变幻无穷
展现出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清新的风浸入肺腑
随滔滔江水流淌天籁之音
雅江之水源自雪山冰川
江面有一程宽阔平静
又有一程却逼窄湍急
如波浪般起伏的韵律
激荡着玄妙的诗情画意
一道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
一条奔腾的雅鲁藏布江
让一个古老的高原民族
叩拜神山圣湖,崇拜大自然
古往今来,地老天荒
人类离不开这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交相辉映
闪耀天地万物的神性之光
我纷至沓来的思绪
驿动难以捕捉的诗词歌赋
我感悟出一个浪漫的诗意
青藏高原就像无字天书
喜玛拉雅山是它巨大的书脊
雅鲁藏布江是它无尽的诗行
2020年6月2日,西藏拉萨
3. 人在高原秋月下的遐想
悠悠碧空 厚厚的银色冰冠
群山在月光下凝结了海拔高度
人在高原秋月下 在地球之巅
我一旦在寂静中久久独坐
就拥有一种孤独而安详的心情
一腔源自先人周而复始的血脉
伴随着拉萨河一般荡漾的诗意
任凭头顶繁星满天而月色渐淡
秋风里 想到李白谜一样的身世
以及让他一再行吟不已的故乡
在扁舟孤筏飘泊而去的天尽头
连同身体和灵魂 以及梦幻
一并交给了诗和远方
走遍天涯的唐代大诗人
一直没有摆脱命运的羁绊
4. 红墙白雪之恋
雪花悠然落在仓央嘉措心上
在这片纤尘不染的素雅天地
一场擦肩而过的旷世之恋
正在情深缘浅的雪夜上演
两行印在雪地上的脚印
连着庄严肃穆的佛殿
他的心已飞出了红宫白墙
行走拉萨街头的最美情郎
本来就是雪域最大的僧王
远处时断时续的几声犬吠
预示着片刻欢愉后的悲凉
玛吉阿米的幽会成为情殇
宿命的安排终难抵抗
仓央嘉措永远走在修行的路上
红墙白雪之恋已成谜团
一首首情歌仍在广为传唱
5. 一首难忘的歌
一首难忘的歌 唤醒青春记忆
在年少的岁月 像从风中飘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门前刮过
我愿是那一阵扑面的清风
倾听她嫣然含羞的心跳
还记得那穿红棉袄的农家少女
在乡间小路上 把民歌唱了又唱
想起难忘的歌 一首难忘的歌
我找到了诗和远方
一首难忘的歌 留下美好记忆
在途经的帐篷 像炊烟般飘过
那是一首藏北牧歌
歌声在幽谷响彻
我愿是那一缕散漫的炊烟
亲近那藏家牧女的辫梢
还记得那歌声悠扬的藏家牧女
在藏北草原上 把牧歌唱了又唱
想起难忘的歌 一首难忘的歌
我分享着诗和远方
6. 设想一个来世的心愿
面对悲壮宏阔的夕阳
我对尘世不再有什么遗憾
今生今世已过了一半
人生不过百年忧患
设若来生还要乘愿再来
我一定要事先许个心愿
不要做优越感十足的官二代
那是躺在先人功劳薄上的特权
不要做酷爱炫富的富二代
那是坐收渔翁之利的贪欢
我愿生在桃源般的地方
我的父母双亲粗茶淡饭
篱笆墙扎得深深浅浅
足够让我独自走向生活
人们自食其力地工作
连爬行的蚂蚁也没有自卑感
这里没有灯红酒绿的狂欢
这里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
灼灼桃林栖息羞涩的少女
涓涓溪边有个吹箫的少年
7.林黛玉和她的葬花词
绚丽而良善的枝头花瓣
纷纷扬扬落在了风雨里——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沟渠”
多愁善感的文青林黛玉
把词语当作自己的心声
吟咏《葬花词》撼人心魂
慨叹香魂一缕随风飘逝
《葬花词》却一语成谶
世上再也不见林黛玉
遍地落花还有谁怜惜——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年一度依旧花开花落
有的追随流水久久寻梦
有的化作泥土黯然谢幕
2018年3月18日,西藏拉萨
8. 面对高山仰止的珠峰
珠穆朗玛峰横空出世
“世界屋脊”山峰中的王族
高高在上如传说中的女神
俯视着人间万象
统领万千冰川雪峰
汩汩涌流的冰雪融水
赐予大地以江河之源
自己身居高峻苦寒
从不慨叹“高处不胜寒”
随着气候的变迁
在首次把觇标带至珠峰峰顶
45年之后的今天
为重新测量珠峰高度
中国人又一次冲顶
中国人是最勇敢的人
中国人是最拼搏的人
一曲《青藏高原》
一曲《珠穆朗玛》
以其独有的高亢嘹亮
穿透密布的云层
越过万水千山
唱响大江南北
还雪域高原以蓝天白云
唱出高原人的万丈豪情
让人领略何为“高山仰止”
彰显了“冰天雪地
也是金山银山”
“我跨昆仑唤雄鹰
将登珠峰叩苍天”
意气风发的青年诗人
抑制不住激情澎湃
遥望珠峰挺拔的雄姿
面对高山仰止的珠峰
豪言壮语脱口而出
当我目睹香客葡蔔前行
磕着等身长头叩拜神山
一时难以理解“五体投地”
30年前夏日的拉萨
我遇见前登山队员潘多
几乎难以置信
她那瘦削的中等身材
她那和蔼可亲的笑容
何以成为中国登山队
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女子
那年我和体坛名人潘多
在一座假山前合影留念
我由衷敬佩这位藏族女士
早就验证了一句话
“山高人为峰”
昨晚从新闻联播节目获悉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
已于5月27日11时
有8名攻顶队员
克服大风和降雪等障碍
前后历时28天
先后三次向顶峰发起突击
终于成功登顶
中国人屹立于珠峰之巅
竖立觇标
安装GNSS天线
有志不在年高
5月28日9时33分
一名16岁的河北姑娘
站在世界第一高峰顶峰
她微笑着挥手致意
微信视频里风声啸过
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
只是民间登山队的一员
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
无论珠峰有多高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
只有翘首以盼
想知道珠峰高度的精确答案
我那昔日的豪言壮语
无异于难以实现的美梦
有一位中尼边境的无名英雄
先后十几次把珠峰登攀
他只是充当背夫兼向导
一名默默无闻的夏尔巴人
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
民族的性格从不屈服
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
还有更多更险的“珠峰”
无论什么样的高峰
都需要敬畏自然而不畏艰险
都需要甘洒热汗而奋力登攀
2020年5月28日,西藏拉萨
9.诗人之千古情怀
诗人情怀,或悲愤或狂放
活着就要纵情吟唱
把颠沛流离,化作浪漫主义
想那屈原被楚怀王流放
他以悼惜的心情陈述往事
倾吐郁结的忧思愤懑之情
空有一腔爱国情而自沉汨罗江
让后世无数龙舟竞渡深深怀念
想那李白被流放夜郎
大半生漫游山水,实则落魄江湖
据说诗仙醉后水中捉月而去
在千古诗坛不可撼动的盛名
遮蔽了血泪斑斑的受谗诋毁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诗句见证了诗人的悲哀
诗人情怀,或婉约或豪放
内心淡定而性格倔犟
用坎坷际遇抒写千古名句
想那易安居士“人比黄花瘦”
她把离怀别苦酿出诗意
婉约词“怎一个愁字了得”
南渡之后落叶般风雨飘零
遭逢了多少无言的惆怅
想那苏东坡,再度贬谪岭南
挟天风海涛而“无处话凄凉”
诗词书法超绝群伦而仕途坎坷
纵有旷世才情难免流寓他乡
折射出千古文豪的独醒复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千古名句道出了诗人的感慨
如今的诗,“越来越不像话了”
“不像话”的诗还能不能叫诗
太像诗的诗还算不算好诗?
也许真正的好诗
在于平白如话且富于文采
继承古典而又推陈出新
真正的诗人,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有时就像狂人一样高傲
有时又如同乞丐一样卑微
诗人啊,原来活得“人不像人”
却又有人活得“鬼不像鬼”
楚国的屈原大夫出身贵族
屡遭流放,不改家国情怀
“虽九死犹未悔”
中华民族每逢传统的端午节
包粽子祭奠他,赛龙舟以怀念他
最浪漫的大唐诗人叫做“诗仙”
最喜苦吟的诗人叫做“诗鬼”
史上有一个颠沛流离的“诗圣”
隐居辋川别墅的王维称“ 诗佛”
其后又有白乐天成为“诗魔”
谁曾说长安城“居之不易”?
一个个大唐诗人独领风骚
大宋朝则以“词人”最为著称
历朝历代有多少文人墨客
有的兼济天下,有的则落魄江湖
如今自封“诗人”者有之
被人称作“诗人”者有之
诗人们不是脑壳锃亮
就是长发披肩秀行为艺术
更有一些“不像诗人的诗人”
活跃于各行各业,无不爱好文学
“诗人”多如牛毛者应属于当代
大诗人如凤毛麟角者亦在当代
10. 仓央嘉措和他的情歌
传说中特立独行的仓央嘉措
枷锁加身在青海湖畔隐遁消逝
其身世三百年来越发扑朔迷离
拉萨街头饱经风霜的黄房子
相传居住过他迷恋的年轻女子
墙上涂上黄颜色的藏式楼房
一段前尘往事温馨而又苍凉
仓央嘉措由拉藏汗派人押解进京
“行至青海工噶落地方圆寂”
官方史料语焉不详有所交待
《仓央嘉措秘传》却有亲口自述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深夜
他尾随牧人打扮的妇女而去
直到黎明时分妇人悄然隐去
只剩下茫茫无垠的黄沙尘烟
有位青海海南州的华科加先生
向我展示过祖传的唐卡实物
几册破旧的《秘传》手抄本
这是仓央嘉措给阿热部落的礼品
这位部落头人后裔颇有先人古风
以破解仓央嘉措之谜为己任
早有恩人将仓央嘉措神秘解救
从此在异乡踏上灵魂的归途
仓央嘉措情歌流传在朝圣路上
在远离阴谋和陷阱的蒙古草原
劫后余生的他找到了自己的天堂
有位学者还在阿拉善旗广宗寺
见到了六世达赖喇嘛肉身塔
那一缕永不苍老的女子青丝
曾经是仓央嘉措随身携带之物
他留给世人的《仓央嘉措情歌》
据说是他“迷失菩提”的证据
权力纷争扬起的尘埃落定之后
人们最敬重的是诗人仓央嘉措
他用坎坷生平演绎了人间真情
人们也记住了他赞美过的女子
那善解人意风情万种的玛吉阿米
曾经与仓央嘉措幽会于黄房子
11. 放歌雪域高原
青青的蓝天啊,白云悠悠
大高原真高大雄壮
在风吹草低的每一个地方
都有雪域之舟,还有牧歌悠扬
滚滚的红尘啊,遍地风流
松赞干布风流倜傥
在公主巡游过的每一个地方
都有民间歌手,还有古道风霜
你问我为何深深眷恋西藏
亚拉哩嗦,我在西藏放飞梦想
西藏是我青春的牧场
这里是我如梦如幻的心灵故乡
12. 乡愁,我的乡愁
写乡愁的人去了
无数心怀乡愁的人
念念不忘地传诵一首《乡愁》
怀念一个叫余光中的老诗人
他写自身不同时期的乡愁
现在这乡愁啊 不再属于一个人
他把乡愁留给了无数读者
让无数炎黄子孙记住乡愁
乡愁 我的乡愁
乡愁是永远无法自拔的游子之忆
我家住在渭河中上游
甘肃天水的一座北方小城
一条自古奔流的葫芦河
留下人祖伏羲和女娲的传说
汉唐间史籍称作“陇西成纪”
那是诗仙李白低头行吟的故乡
那是华夏儿女追根溯源的祖根
只是子子孙孙漂泊他乡数代之后
随遇而安的人们少了些许乡愁
乡愁,我的乡愁
乡愁是永远不能自圆的游子之梦
说起我的乡愁
容易想到余中光的诗句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我养我的地方是家乡
回不去的地方是我故乡
父母还健在 有个地方叫家乡
父母不在了 家乡就成为故乡
站在高原古城拉萨
遥望故乡的人不见得有诗情画意
想起“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
追思一个叫余光中的老诗人
我也写下属于自己的乡愁
有乡愁的地方是先人的一片坟地
有乡愁的地方是童年有趣的记忆
有乡愁的地方未必是人生的归宿
有乡愁的地方一定牵挂天涯游子
乡愁 我的乡愁
乡愁是永远难以风干的游子之泪
2017年12月15日,于西藏拉萨
13. 我的母爱之忆
38年前的今日
1979年10月6日故乡的天空
如一个农妇难愈的肠胃病
以及工干家属的一贫如洗
山村清晨
洒满黄土地的曙色
那让母亲疼痛数年的肠胃病
让西山老坟地
疼出一座新坟
她的4个子女哭哑了嗓子
哭喊声凝成白花花的秋霜
再也无法让39岁的妈妈
为儿女破旧的衣衫
缝缝补补了
她已在前一晚的油灯下
为我做好越冬的棉衣棉裤
她从此总会出现在我梦里
那千丝万缕的揪心牵挂
化作14岁少年的母爱之忆
历经38个失去母爱的春秋
我在异地他乡安身立命
那萋萋坟草
摇曳无尽的乡愁
是谁在静夜敲醒我的童年
想告慰母亲的话从何说起
33年来出身农家的大学生
在圣城拉萨
靠笔杆子吃饭
以50余年间的阅历感悟母爱
母爱是黄土地上的青草味
还有母亲短短一生的辛酸
母爱是天上的一双慈眉善目
时刻关注着子女的成长进步
母爱是昔日农舍里昏黄的油灯
点亮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初心
母亲传给我勤劳善良的美德
连同一腔热血
是她的赐予
我心中永不黯淡的希望之灯
连同一身正气
是她的赐予
愿母亲的在天之灵永远年轻
愿母爱之光
如星星点灯
愿母亲的英灵莫把儿女牵心
我谨以这伤感的诗句
感恩母亲
2017年10月6日,作于拉萨
14. 属于母亲和我的三月八日
这是一个属于你
又属于我的日子
母亲在父亲上班的
建筑工地上 您才知这天是
国际妇女节
做临时工的
您穿件干净的旧衣服
如今有人又叫做“女神节”
母亲 您在儿子心目中宛如女神
五十三年前
的您才二十五岁
在黄土高坡
一孔土窑洞的土炕上
儿于三月八日
黎明时分呱呱坠地
坠落在接生的
白发婆婆手掌上
婆婆说这娃娃
看来好有福气
您苍白而汗湿
的脸上浮现笑意
您从此不会忘记给我过生日
尽可能用“年底子”做些好吃的
您依旧穿的是缝补了的衣服
在山沟里
拉扯我和姐姐及两个弟弟
每天起早贪黑
到生产队下地干活
您单薄的肩膀
还要挑起家庭重担
每每看一眼
儿女贴在墙上的奖状
您日渐憔悴的脸上笑纹荡漾
可就在土地承包
前夕的一个雪夜
您最后的远行
让子女呼天喊地
您躺进
西山老坟地阴阳两隔
从此只出现在
我欲哭无泪的梦里
三十九度春秋 花谢又花开
母亲的灵与肉
与黄土地融为一体
母恩如山 却又遥遥远远
每当我想起大神
仙岭那山山水水
如同女神一般
笑意盈盈的母亲
从那个黑瘦的
乡村少年记忆深处
幻化为飞旋于
家山的一只紫燕
把魂萦故土的窝巢
安置在老宅院
风雨沧桑的屋檐下
2018年3月8日晚,于西藏拉萨
15.三代人的老家
老魏一家居住县城家属楼
时近二十年,老家魏家庄
距离县城只有三十里
退休多年的老魏照常早起
煤炉上熬着罐罐茶
喝完茶他唤醒儿子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
今天还得去咱村庄里过年
还得上香供奉咱老祖先
儿子睁开惺忪的双眼
“为了几个老祖先
又让几个大活人去忆苦思甜?”
老父亲沉默不语
儿媳端来了早餐
过了上午十点半
儿子带着老人、媳妇、孙子孙女
开小汽车带上年货回老家
大老远看到祖传的土木高房
还有水泥钢筋建造的文昌楼
爷爷转身对孙子孙女说
“快看那高房那庙子
那里就是咱的老家魏家庄”
快言快语的孙女却抢白
“一个破房烂庙子有啥了不起?”
“那可是咱魏家庄的标志”
“那也没有啥可炫耀的!”
爷孙俩显得话不投机
“咱这村里出过大秀才大将军”
“那都是过去的陈芝麻烂糜子”
快嘴孙女的来言去语
气歪了那座百年老高房的嘴脸
也让高高在上的文昌楼扫了颜面
说话间已到了自家门前
“朱圉山高,魏家庄好!”
五岁的小孙子突然念念有词
爷爷高兴地抖动花白的胡子
“这才像我的亲孙子!”
老人家打开那把生锈的门锁
走进二道院墙的四合院
牵着孙子的小手走在前
爷爷把堂屋的三支香点燃
带领孙子孙女跪地磕头
供桌上有祖先的牌位及照片
“出门在外可别忘了咱的老庄院
咱魏家的门风要代代相传”
“记住啦,爷爷爷爷
别忘了咱的老庄院
魏家的门风代代传!”
懂事的孙子孙女异口同声
爷爷露出满意的笑脸
此时此刻,儿子在打扫庭院
儿媳让厨房的灶膛开始冒烟
浓浓的年关气息
升腾于老魏家的老宅院
家山下,渭河之畔
弥漫着浓浓的年关气息
16.鸟语花香的家园(组诗)
大门脊顶上的山鸡
满头银发的老岳父
年逾古稀而耳聪目明
大清早,在煤炉上熬罐罐茶
他从堂屋往外远瞧
瞧见大门的脊顶上有只山鸡
那是一只长尾小山鸡
待我举起手机欲拍摄
机警过人的山鸡却飞远了
一溜烟,它飞到南街树园里
站在东房的屋檐下,我看见
隔墙村委会院内的大槐树上
五六只山鸡,跳跃,盘旋
中午时分,即有贵客登门
岳父熟识的县联社退休职工
艺名叫南山石的一位古稀老人
他专程来送一幅写意花鸟画
六尺宣纸上画了几朵牡丹
山石上栖息着两只锦鸡
题名为《锦上添花富贵图》
岳父回赠了一袋名茶
老人自我介绍,姓王名其南
他曾与岳父是中学校友
兄长当作“右派份子”挨批斗
家庭成份却误了自己的前程
那年月的“地富反坏右”
属于人见人恨的“黑五类”
“你岳父年纪轻轻提了干
我好不容易才当上供销员
售货之余,喜欢写写画画
大半辈子就爱画个牡丹”
南山石老师倒也健谈
待送走客人 岳父对我说
这画上的锦鸡
与今早大门顶上的那一只
几乎一模一样,我应道――
虽说是偶尔的巧合
也算是锦上添花的好征兆
爱吃面包虫的画眉鸟
前年春节,堂前石榴树枝头
竹笼里两只画眉左呼右应
鸣叫声像亲亲热热的情话
去年其中一只却遭猫偷袭
幸存者孤独而哀伤
今年春节前后,又一次回家
石榴树上鸟笼里的画眉鸟
好几天不曾有一声鸣叫
只有老岳父懂得它的心思
回趟城里取来一盆面包虫
麸皮子里蠕动着一些小白虫
喂给画眉鸟,它欢快地鸣叫
近日岳父回乡,看庙会秦腔戏
画眉鸟每天清早一声声脆叫
叫醒了主人,亮了亮它的歌喉
午后它听见布谷鸟的啼叫声
忍不住又比赛了一番歌喉
为嘉奖它动人的鸣叫声
岳父又喂它几只面包虫
画眉鸟悦耳的鸣叫――
使自己获得了主人的垂青
布谷鸟像是旧年之客
当茫茫田野从冬眠中醒来
布谷鸟的啼叫声
越过鸽哨的鸣声
提醒乡村远远近近的人们
耕耘的早春已经到来
“布谷,布谷,布谷”
田野上的农民,忙着春耕春播
布谷鸟啼声阵阵,一声声呼唤
忽远忽近回荡着春天的气息
啼叫声唤起我的童年之忆
我听出鹁鸪连声叫着――
“姑姑等,姑姑等,姑姑等”
母亲夸我真是很有灵气
她说这鹁姑鸟很久很久以前
是个勤快懂事的小姑娘
有一年跟随姑姑去了陕西
她和做麦客的姑姑不慎失散
小姑娘当了一户人家的童养媳
她受尽老妖婆的虐待不幸夭折
小姑娘就转世变成了布谷鸟
不顾山高路远飞回甘肃老家
布谷鸟始终会叫一句话――
“姑姑等,姑姑等,姑姑等”
而今又听见一阵阵布谷鸣声
我想做一回田园诗人
行吟在陇原早春的田野上
把布谷鸟鸣叫的灵性
融入自己的诗情画意之中
为我鸟语花香的甘肃老家
献上一曲歌吟,几声赞叹
2019年3月17日,甘肃甘谷魏家村
【作者简介】刘建祥,笔名刘沄,汉族,1965年3月出生于甘肃省秦安县郭嘉镇刘湾村,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中共党员,公务员,西藏“新边塞诗”代表诗人、学者、书法家(区书协会员兼某书法协会分会副主席)。1983年7月毕业于甘肃省天水师专中文系,1984年3月作为援藏大学生进藏工作,先后供职于西藏自治区贸易公司、商业厅、贸易厅、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先后任政工干事、主任科员、科长、副处长、副调研员、副县长(挂职)、副主任(一级调研员)及自治区强基惠民办公室等临时机构副组长等职。2011年1月,西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授予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区直、中直定点扶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11月、2015年11月,西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连续两年授予西藏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在长期从事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余,一直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先后参与了《当代中国的西藏》《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小康西藏》《中国共产党西藏简明历史读本》等多部专著的撰稿编写。诗作《人在高原秋月下的遐想》《红墙白雪之恋》入选《诗歌经典2017》等选本(陈长江主编,团结出版社,北京,2018年3月第1版)。组诗新作《庚子新春幽居度假手记》入选《中华诗词歌赋文学精英大辞典》(团结出版社,2020年4月第1版)。诗集《放歌雪域边陲》编选各类作品990首。诗人诗歌作品曾有十多次在西藏和全国性文学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及其它奖项。《西藏的孔繁森》(作词)曾于1995年7月获西藏首届才旦卓玛艺术基金奖歌曲创作银奖,发表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刊物《歌曲》1995年第七期);2019年,诗歌作品参赛被中国文化管理文化产业促进委员会、龙盟诗社悠哉村文学平台、比投百强榜BITOU100研究会、中国企业资本联盟授予“当代文学杰出精英”金奖。2020年,系列诗文作品先后获得中国黄金诗文大典、共和国重点文献实力作家遴选榜、李白诗歌荣誉榜冠军;获得新时代百佳诗人评选榜、屈原诗歌荣誉榜、世界汉语文学特别贡献奖金奖;获得《当代中国诗人》文学传媒等机构举办的中华传世文集遴选·杰出汉语诗人终身成就奖冠军;获得中国诗词当代国际名人榜金奖;获得中国世纪文学、中国博士会举办的当代国际名人榜星光榜·至尊榜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系比投微榜、中国诗刊举办的“新时代千名诗人百强榜”冠军得主,入选《当代中国诗人》文学院十大文学院士;此外,还获得了比投微榜、文学海洋网举办的中国诗歌梅花奖第二期第二名(银奖);系比投微榜、金榜头条举办的“当代国际名人榜星光榜全国文学大赛”第二名(银奖)得主;系《红旗诗刊》文学传媒、《首都国际文学》文学传媒举办的“国家中兴100伟大诗人遴选长城诗歌奖”季军得主,荣膺21世纪“共和国杰出爱国诗人”称号;系2020抗击新冠肺炎中国诗人形象大使、茅盾文学诗歌奖百强诗人第六名得主,授予银笔奖金杯和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