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扶贫回忆录
——致陈涛老师诗三首
文|萧仲莲(湖北)
1.倾 诉
——致陳濤老师(中国作协创联部)
大约十年前
你从北京来长阳
一笔送我上蓝天
山里的农家妇
第一次听说文学院
四周坐满梦中人
你是个英俊少年
鲁院院长随行的一支笔
在白纸上写下萧仲莲
有幸在你文中留名
《一件小事》流传文坛
今又被师长定论
《一件小事》为草根立传
作者陳濤是我的知音人
天边飞落的文学事件
美若昙花幻境
《一件小事》星火燎原
激发文学天赋
点燃生命荒原
黄昏静坐往事圈
月光抱吻花魂鸟语
美丽的孤单
清风陪我自弹自唱
知音正处江湖远
一身泥土 双脸风沙
炼字炼句炼意到民间
瘦了筋骨富了文化
长茧的脚印百花争艳
知音已居庙堂之高
曲高和寡 音韵婉转
轻拢慢捻抹复挑
情趣高远
文中知音犹如天上客
多少绝唱成断弦
高山流水空谷回音
美在虚幻之间
我相信佛缘
长年深居低俗贫贱
不识兰草蕙叶之香
自恋风高云淡
听惯农妇俚俗曲
淹没了雅歌的愁和怨
莲的根茎寒塘里
也有青鸟翩翩莲叶间
草木寄情花谢花飞
我守莲心污泥不染
只等采莲人
超度文心上高天
十年如一日
上下求索 左顾右盼
走不出文山文海
等你来赴最后的晚餐
一棵野草的命运
不归风雨管
天赐吉祥的佛音
唤回当初少年
我的名字
仅久居你的同情和留连
像落霞中飞鸟
留影了同林的视线
真善美 文人初心
地在做天在看
你的声音
好甜好暖
有事只管找我只管说
虽无求 也觉舒缓
君子风度 一声长叹
同船过度五百年
诗中泪已发芽开花
送你一个休闲的花园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最后一笔 画你的灿烂
像一缕清风
追随抚试你的书案
淡薄名利是非
倾听文心呼唤
孤寂黄昏
唯文字绿漫小路边
含泪一笑
仙逝飘渺的美轮美奂
宁静致远
清风明月为我盖棺

附:陳濤老师的回贴
第一次见萧老师是十年前了,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她是一个大山里写诗的老太太,当过知青,四十多岁以后开始写诗,因为抄家,她一次次焚烧掉自己的诗稿。她的生活是纯粹的文学生活,终于在去年,她出了一本诗集,被她视为儿女一样的书,书中收录了她几十年来的心血,还有我十年前为她写下的《一件小事》。文学没有边界,文学会让每个需要它的人获得温暖。

2.一个农民诗人对伯乐的倾诉
——致陳濤老师
不知朝何方一脸欢愉
千里马的蹄声由远而近
心下着小雨
滋润每一片向往的叶
空中飘来迎宾曲
我设计你荣归的场景
鼓乐笙箫 玉笛
春风为我千言万语
隔山隔水隔天地
黄昏掩卷对月吁
心中《一件小事》
生根发芽千种情绪
孤独是人生大美
你久居我文魂的太虚
一个养心安神的庙堂
谁都不能进去
爱死于贫寒和忧郁
埋在深深的地狱
借你一个真字
留于来世为我作序

附:陳濤老师微信留言:
文字写完后就不属于自己了,它有自己的命运。

3.鹰
——致陳濤老师
生命向晚月半弯
更想听红尘的呼唤
只有那只记忆里的雏鹰
常飞回我灵魂的庭院
青春的双翅
已是一团火焰
瞬间满屋星辉
灰烬里又冒青烟
像佛缘中归来的孩子
百问百答 亲切和善
快到我身边来
你的声音真温暖
沐浴过暴风骤雨
又飞越火海刀山
已是鸟中之王
依然抬头敬苍天
低头惜弱草
谁不刮目相看

附:陳濤微信回帖:
是啊,这也算是文学的一种营养吧。诗歌就是写情的,各种情绪的表达,我们所产生的各种情绪,都借助诗歌这个出口来完成释放,对自我的内心是一种平衡。

附陈涛老师的《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
文|陈涛(鲁迅文学院)
长阳是湖北省的一个土家族自治县,东邻宜都,西毗巴东,南交五峰,北接秭归、宜昌,境内群山巍峨,峥嵘挺拔,峰峦叠嶂,沟壑交错。尤其是清江,更是闻名四方。清江,古名夷水,《水经注》云:“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土家族的母亲河”等盛誉。
进入长阳的时候,已是夜晚时分,从车窗向外望去,见广场上人声鼎沸,有人散步,有人打羽毛球,有人跳丧,有人跳现代舞,又见一个个大排档里食客满座,欢声笑语,杯酒交错,夜晚的长阳活力十足。
按照计划,第二天与县文联组织的非会员作者进行座谈,这是第三个座谈会了,之前是省、市的非会员座谈,偌大的屋子,挤满了近三十人,其中还有一些是从邻县赶来的写作者。整个会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大家轮流发言,在问及为何从事写作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因不想打牌,搓麻将,故而选择写作,文学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轮到一位老太太讲话的时候,她简单地讲了自己的名字是萧仲莲,介绍了自己写诗,尤其是情诗。问她为何写诗,有无投稿之类的话题,她回答说,只是热爱诗,从未投过稿,也从未想过,仅仅是喜欢。
此时旁边的一个着黑上衣白衬衣的妇女主动接过话题,她说自己比较熟悉萧仲莲,要讲几句。从她接下来的介绍中,我知道萧仲莲年轻的时候就已开始写诗,那时经常被抄家,所以把诗稿藏在米仓里,但还是害怕被人找出来,于是偷偷烧掉了,望着厚厚的诗稿,萧仲莲边烧边哭。这个妇女的讲话感动了许多人,我还看见几个土家族的汉子偷偷地擦了擦眼睛。
为了活跃气氛,刘川鄂问:“你写的情诗有没有专门的对象啊?”萧仲莲老太太讲的长阳话,我听不甚清楚,旁边有人重复后,我听懂意思是这样的:”有,但是不告诉你。”举座皆大笑。
在接下来的一些天里,我的脑海中不停地浮现出这一幅画面,它关乎文学,关乎生活。
开了三个座谈会,有省、市、县三级的非会员作者,大家从事文学的动机,各不相同,对待文学的态度也不同。有人说,文学在于“用”,有人说,文学在于纯粹,均属见仁见智,不可厚非。
但是我从萧仲莲老太太的身上看到了文学的本质。只是有话要说,只是想表达自我,不去想文学是否能带给自己物质性的东西,只是寻求一种精神的满足。人生短短几十载,重要的不是讨好别人,而是满足自己的内心。
若我们大家对待文学,对待生活都淡然一点,是否未来会更好一些呢?应该是吧!

结束语
陈涛老师在春节期间对多个作者的作品阅读和点评如下,令人感动——萧仲莲。

陈涛:近期收到诸多师友的作品,闲时一一翻读。
萧仲莲老师70岁了,今年又出了第二本诗集,她的诗朴实无华直抒胸臆,写诗是她的一种生活方式,她对文字的热爱与痴情加深了我对文学信仰的理解。
蔡东多年前的《往生》、《无岸》等作品让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对生存、生活、生命的深刻体察,多年后读《星辰书》,八个故事“照亮成长的漫漫路途,照亮生命中的幽暗与艰难,山重水复,互见辽阔繁华”。
南飞雁的《省府前街》还原了1938-1954年的开封城,他以文字的方式筑城,也让我看到七八十年前的青年人内心波澜与坚定的理想信念。
天下尘埃《星星亮晶晶》关注自闭症儿童,生活之殇与精神之痛的背后是不放弃的坚韧,是暖人的亲情与来自熟悉不熟悉的浓浓友情。
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不是简单的读书札记,她在阅读中感受经典对自己生命的触动,并将自身的这些记忆、恐惧、爱、痛楚与经典交相呼应,达到二者的深入与交融。
王小忠《黄河源笔记》带我深入到黄河边与草原上的那些或了解或陌生的牧民生活中,体味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省察。保忠兄也沿黄河走过,本想也写一本书的,只是可惜了。
闫文盛《主观书》是“尚待验证和认识的书稿”,作者断断续续写下长短不一的充满思辨色彩的文字,是一个人的心灵图景与内心呓语,也是一个人内心的掘进与抗争。
项丽敏《山中岁时》,让我想起最近的李子柒,丽敏一直都是如此诗意的生活,细腻柔和,让精神安宁自在,拥有一个不可被岁月掠夺的百花园。
简默《活在尘世中》,看到了他许多次写下的各种动物,各类植物以及蓬勃羞涩的青春、充满暖意的家人温情,在尘世里反复擦拭一盏属于自己的灯,照亮前行。

诗人简介:
萧仲莲,湖北长阳人,1949年10月1日(阴历)生于湖北长阳白沙驿村,农民。老三界知青。自幼爱好文学,晚年游走虚幻网络,著有《萧仲莲诗集》 和正在编缉巜萧仲莲诗歌续集》。

作者简介:
陈涛,男,1979年,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作协会,从事文学研究与散文写作,已发表文章百余万字。



注:本期配图由萧仲莲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