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崔木知青院,峥嵘岁月大观园》(下)文/赵红梅(陕西宝鸡)

崔木知青院,峥嵘岁月大观园(下)
●作者:赵红梅
第二个过道两旁的左右墙上的毛主席像和语录,词语铿锵,鼓舞人心。啊!院子好大呀。我不由得惊叹道。放眼望去,那两个正在用铡刀铡草的知青配合的是那么默契,分明是个老把式呀!在他们身后的田园,是三个除草的知青,两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半蹲在地里,手里的宽锄头显得很笨重;再向东看去,一群青年男女正在抢装刚刚碾打晾晒好的麦子。他们装的装,扛袋子的正往粮仓里走着,他们要通过一个翘翘板才能到达粮仓。粮仓的墙上豁然写着:“仓里有粮,心里不慌”几个醒目的大字。

知青体验园,场面宽阔,绿树成荫,好多碌碡摆在不同的地方,成了人们休憩、纳凉的所在。最有趣的是那些青年男女,他们时而飞驶在高高的秋千上,腾云驾雾般上下翻飞,惹得人们不住声赞叹,自己也想上去体验一番。小孩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时而爬上这个碌碡,时而躺在那个牛马石槽里,戏嘻打闹,好不热闹。看,他们几个又跑到牛马棚里,攀上石槽,边用手摸马的鬃毛,牛的犄角,边吃惊地说:“这咋是假的呢?”逗得人们哈哈大笑,他们边笑边跑着又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只见他们一伙从后门鱼贯而出,又跑到知青当年的猪圈门口,边大声吆喝边用棍子戳着那几个站在圈里的黑猪。在大人的声声摧促下才悻悻地跑回来。人们坐在足有二米长的细碌碡上边歇息,边打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听着他们的口音,猜测是来自哪里。
知青农具坊精致美观,两边墙上的对联:“那年那月那种青春铠甲,那沟那坎那些古老农具。”令人回味,发人深省。里面的陈设真是各种各样,琳琅满目。最被吸引的是左边墙上的这幅知青改河填沟,治滩修田的图画。只见阵地上红旗飘扬,锣鼓喧天,他们使劲轮着镢头,人拉肩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还不断高呼着口号:“广阔天地炼红心,扎根农村志不移;上山下乡,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代新青年,战天斗地地场景勾起了我对那时插队知青的回忆……。

跨过圆门洞,进入西展厅,啊!这么丰富!我惊讶万分。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摆在场地中央的大型马车。该不是把电影《青松岭》上田广的大车搬到这里了吧?大家围着它看着转着,赞叹不已。一抬头,却不经意与那时农家老屋撞个满怀。只见一幅饱经风霜保存完好的农家门窗肃穆地矗立在展厅正墙,那挂在门上的马灯,挂在两边墙上的红辣椒、大蒜、玉米棒棒等,墙根的老铧,木挫板,军绿色的喷雾器,还有架子车,笼,耙地的铁刺耙子,无一不显彰了房主人的身份和精打细算,持家有道。那个笨重的,髙高的格格木梯足有六、七十斤吧,挪一次得几个人抬呢?展厅左边的手推车,铁锨,镢头,大板锄,打胡基的大锤子和木模子,大木耱,竹编背篓,难得一见的做瓦的木模子也亮相这里。还有那挂在墙上的牛笼嘴,种类繁多的老犁、笨犁、三地犁,高脚牲畜脖子上套的棉围兜等,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曾经,诉说着那些曾经的过往。
右边的各种式样的铡子,木镰肘子,竹席麦包,铁镰刀,碾场木杈,旧簸箕,粗细不一的竹筛子,那个大风车还能转动呢。这些农具是不可的宝贝,农民珍爱怜惜,从城市来到农村的这些青年,在劳动生产中却能把它们应用地得心应手,真是不易啊!
东展厅也很壮观,应有尽有。首先,过道的这幅田园风光画使人浮想联翩,在这山川相连的地方,广大知青和群众并肩作战,敢教日月换新天,使过去的荒山变成良田。蓝天白云下,绿树红花间,坦荡河川地,麦子翻金浪,玉米披绿装,花生大豆苗儿壮。希望的田野上一派丰收景象。

进入东展厅,与西展厅有点相似的大车,正墙上的古式农家房檐门窗,古仆典雅,美观耐实,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浸蚀仍然风韵犹存,看到它,仿佛看到站在这屋门口偻着背,满头银发,翘首以待的母亲,顿感眼角湿漉漉的。房子左边地上是油光可鉴大小不一的瓷瓦盆和腌菜坛,大小瓷瓮,老式风箱,那时候最时兴的,只有大户人家才有的木面柜,竹编花蓝等。墙上挂着木瓢,颜色各异的大方盘,那些年,.村里婚丧嫁娶,老人做生日娃过满月,它走东家串西家,谁家光景好谁家日子栖慌,它最有发言权。看到箩儿、长把铝勺、铁勺铁铲,竹笊篱,竹筛子等这些昔日的伙伴,一半亲切一半回忆,一半惊喜一半叹息!

豁然回首,右边一排纺线、织布机映入眼帘,墙上挂的梭子,方架,牛角等一一尽收眼底。使我再次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仿佛那熟悉的声音又吱吱呀呀地欢唱了起来,我是伴着它的歌声长大的,几十年沒有听到过这亲切的安抚,这美妙的声音,在它的欢声笑语中,奶奶,妈妈青丝变白发,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手中的纱线,悠悠长长,连绵不断……。如今,奶奶已去了另一个世界,妈妈也耳聋眼花,见证沧桑的纺车也淡出了生活的舞台,被历史尘封在记忆的深处!还有那被岁月定格在这面墙上的草编蒲团,竹筛,木棒槌,绱鞋夹板以及农村巧手匠人那心爱的家什箱子,锯子,刨子,斧子,墨斗等。可对它们的眷恋,对它们的思念,对它们的追忆,是那样的美好,无时无刻不在我脑海里回荡,震撼!

睹物思亲情更切,经久弥新唤日月。如今生活大变样,城乡一体电气代。在历史进入新时代之际,睹物思人,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是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贡献在这里,为落后贫穷的农村带来了曙光,为加速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我国当时城市青年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中国知识青年时代一去不复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激励着我们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进!

作者简介:

赵红梅,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一生喜爱读书,心中有诗有生活,为了诗和远方,愿用自己的拙笔,笔耕不辍,尽情泼墨留痕,把人间大爱,世事沉浮尽显读者视野。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宝鸡农业》平台,有多篇文章发表在省内外各大微信平台。
电话:18729472046
邮箱:2055478827@qq.com

(来源:美篇 海纳百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