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崔木知青院,峥嵘岁月大观园》(中)文/赵红梅(陕西宝鸡)

崔木知青院,峥嵘岁月大观园(中)
●作者:赵红梅

火红的年代展厅院子的右前方,那高大的、呈多边形蔚然屹立的毛主席语录塔,远远就可以看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天地炼红心,扎根农村志不移”。“广阔天地炼红心,誓作一代新农民。”毛主席教导句句铿锵,字字珠玑,激励着中国大地上九亿人民为摆脱一穷二白的困境而大干快上,力争上游……
进入知青岁月回顾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墙上一幅具大的彩色加黑白图片。

在黄色“火红的年代”的正楷字的背后,是大批知青将欲走向上山下乡向征程的画面,这里人山人海,个个身背草帽,挎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军用包,手提装着日用品的网兜的城市青年,将乘上卡车,遵照毛主席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即将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中国而贡献自己青春,扎根农村干革命。

在这幅图的下方,是片黄土地。一幅厚重的犁被深深扎在土壤里,两个俯首甘为儒子牛的小青年,他们用自己的双肩拉动着这笨重的犁头,那个努力扶持犁把的知青……,看着这幅图画,使人敬仰之情顿生;火红的年代,峥嵘的岁月,真实的记载,五十年后的重现,使人热血沸腾,淆然泪下,肃然起敬。“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的,那时的他们,才十五、六岁的孩子,稚气未脱,刚走出校门,就背起行囊,热血赤胆,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他们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沿着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着。他们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和就医困境,他们推广科学种田,与广大群众一起奋战在大搞农田基建的战斗中;他们兴修水利,填沟改河,掏沙治滩,筑坝造田,改良土壤,引进良种,打破旧框框,敢于挑战,向荒山要粮,要河水让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和满怀豪情,使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有的担任领导职务,有的成为赤脚医生,有的当了村办民教,有的成为会计保管有的成为拖拉机手,有的与农民打成一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他们把自己的一片赤心和青春年华,一控热血和聪明才智,把辛勤的汗水撒在这片热土,融进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木!

我怀揣敬畏,手捧虔诚,一一阅览当年知青战天斗地的珍贵照片,细细阅读展橱里的报刊书籍,用心欣赏那些记载历史的文物文献,时时有墙上的知青兴修农因,筑坝造田的浩大场景。深深感动,感叹这些城市小青年当时的惊人毅力和不怕艰难困苦,敢打敢拚的大无畏精神,他们那一代人当时真的不易呀!“一枝一叶总关情!”我的脑海里冒出了郑板桥的诗句来。是的,这里的一镢一锄,一车一斗,一犁一铧,枝枝淳朴,叶叶情深,片片感人!它们见证了那个时期的城市知识分子听毛主席的话响应党的号召,心怀远志,为囯分忧,舍小家为大家,磨砺成长,艰苦卓绝的不凡人生;让我们详细了解了他们当时奋斗的艰辛,一代知青勇于献身,扎根农村干革命的艰苦历程。看到了他们对自身世界观的改变,也改变了客观世界,使自己完全溶铸了时代的成熟,自立,顽强,执着,有担当,有责任感,又有文化知识的一代新农民的新面貌!这一切的一切,勾起了我仅有的,那点朦朦胧胧的,我对自己家乡当时知青插队的记忆……。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潮起潮落,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不断呈现。便有种兴奋和想像交织的情愫潮水般在心中热浪翻卷。世上虽有“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但五十载雁渡寒潭,他们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勇于拚搏的精神,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却始终明晰地烙在一个时代人的心中。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全国人民没有忘记他们,飞速发展的农村沒有忘记他们!

让我们了解他们的曾经,传承他们的精神,能够努力当下,展望美好未来;让我们的理想有根、有源、有不竭的动力、有担当。以他们为榜样,用我们的智慧,铸造人生辉煌,演绎生命华彩,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
【待续】
作者简介:

赵红梅,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一生喜爱读书,心中有诗有生活,为了诗和远方,愿用自己的拙笔,笔耕不辍,尽情泼墨留痕,把人间大爱,世事沉浮尽显读者视野。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宝鸡农业》平台,有多篇文章发表在省内外各大微信平台。
电话:18729472046
邮箱:2055478827@qq.com

(来源:美篇 海纳百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