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每每到了盛夏,男孩子们,便纷纷找寻着竹竿或苇子等,当这个时期的主要玩耍工具,再熬出一点粘子(nián zi),做为利器,去捕捉一些落在树上各式各样的蜻蜓,甚至是知了。在城市的街边里巷,常会看到仨一群儿、俩一伙儿的孩子们,围着一棵树扬头观察,找寻着各自的目标。突然,一个孩子用手指向树梢说,“这上面有个知了”,其他几人的目光,同时聚焦在了那个男孩手指的方向,狡猾的知了,它栖息在树枝,非常有隐蔽性,往往不会被所有人都发现,几个孩子须花费些力气,才能找到。得到了彻底验证后,大一点儿的孩子发出指令,于是,他们把竹竿按着粗细分别插接起来,见哪一节不牢固,还会用线绳再捆绑一番,把竹竿的顶部,插上了蘸好粘子(nián zi)的苇子棍儿。大个男孩儿,目测了知了的高度,感觉竿子还有点儿短,于是在竹竿的顶部又接上了一个短节,确认无疑后,才伸出了捕获猎物的手。
但是,当他双手握好竹竿,一点一点伸向猎物时,发现还是短了一点,眼看着带来的竹竿都用上了,心里思忖着,于是决定,让旁边一位稍高窕点儿的孩子,爬上自己的肩头,然后他慢慢的站起身,坐在他肩上的男孩接过竹竿,缓缓地把竹竿伸向了猎物,这时,则要看他们的多人配合了,旁边的孩子们,低声修正着竹竿指向的方位和底坐的脚步挪动,只有保持位置准确,高度适当时,方可出手,在准确的粘(zhān)住知了的翅膀时,知了会扑愣着翅膀,发出惨绝的哀鸣,围拢在周围的小伙伴儿们,会同时释放出欢声,小点儿的,或拍起小手;或蹦起小脚丫,开始欢悦起来。当然,也常有落空的时候,他们会同时发出些哀叹——唉呀。这是当时男孩儿们,最常见的一种儿戏,用此种方式,最多捕获的是——褐色蜻蜓,因此,在天津人的口中叫——“粘(zhān)老褐(hè)”,每一次活动完结时,孩子们的指缝里会夹满了蜻蜓。那时,这种极其简单而又实惠的游戏可以让一些男孩,扛着竹竿从立夏一直美美的走到秋后。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玩儿法,男孩儿们,差不多都玩儿过,粘子(nián zi)是用松香或一些橡胶制品加一点食用油,在炉火上熬制的,加点油会使它保持着一定的粘(nián)度,而不凝固。
对于捉蜻蜓,还有高级一点儿的玩儿法,叫“钓蜻蜓”,这里头则有些技术含量,须用提前捉来的雌性蜻蜓做诱惑,将它栓在一根软软的柳条上,在雨前的开阔地或水边溪畔,一展技能,他们还会自在的哼唱起小曲或动听的歌谣,左右摇摆着柳条,不多时准能钓来很多的雄性大蜻蜓,蜻蜓们在交欢时,会任人捕捉,此玩儿法,据说是很过瘾的。那个年代,人们根本不懂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因为当时也不会再有如此低廉、如此不计成本的游戏了,基于生活的贫困与娱乐方式的匮乏,这些虽有些不正当的捕获手段,则会被男孩儿们一度追捧。如今,回忆起来,深感愧对了大自然,因为蜻蜓是蚊虫的强大杀手,它的生存会有助于人类生活。今天的社会生活在不断的发展进化,现代化的城市中,高楼大厦的不断崛起,车辆的大量涌入,势必侵害了它们的生存领地,或成为蜻蜓们逐渐远去的重要原因。如今在都市中,想看到它们的身影,都会成为奢望。几十年前这种带有严重时代局限的游戏,在城市里更是看不到了,但是这种游戏也确实伴随着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愉快的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