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古稀老人自述阅读一部小说的过程及其对该作品的评价——《走下黄土高坡的女人》 读后
文/师海清(陕西清涧)
白小兰是陕北清涧人,跟已故陕西著名作家路遥是老乡。近年来,白小兰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不少作品经常被一些大型报刊杂志刊发或者转载,很多读者不但喜欢阅读她的作品,而且私下里也经常议论她的作品。作为白小兰的同乡,我觉得她是我们深山老沟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她为陕北人民争了光,是我们陕北清涧县的自豪。
去年年底,听说白小兰出了一本名叫《走下黄土高坡的女人》的长篇小说后,我立即打电话让她给我寄一本。很快,白小兰老师说“已经邮寄,过两天就能收到。” 于是,我就开始盼啊盼的,恨不得立马就能读。或许因为一天当中电话问过几次的原因,快递公司都烦我了。
后来知道,因为地址出错,书没有寄到我们村上,而是寄到县城里的一家快递公司,后来我乘坐出租车去城里把书取回。拿到书后,我等不及回家看,在车上就开始阅读,由于内容太精彩,车到家门口了我都忘了下车。
回到家里,我饭顾不上吃,水也顾不上喝,进门就看书,越看越上劲,看完一章又一章,一直看到晚上两点半。想起明天还有事,我才强迫自己赶快休息。人虽然睡了,可大脑里一直上演着书里面的情节。第二天,我抽空又看书,差点还忘了吃饭。终于,我用三天时间看完了这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小说写作在情节的处理上虽然可以虚构,但我觉得这部小说写的是我们陕北农村的真实情况,它使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村已故的丁双春一家。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那个年代生活真是苦,苦的无法说,没吃没喝没穿戴是普遍现象,早上吃了晚上没吃的是普遍现象。那时候,走在路上,到处都能遇见面黄饥瘦、皮包骨头、走路东倒西歪的人。农业学大寨时期,农村人没明没黑的忙碌,干的活不轻,却吃不上一顿饱饭。那时候大人吃不饱,娃娃没奶水吃,就用玉米糊糊将就。五年时间,我家生了四个娃,光景过的一团糟,没吃沒穿没柴烧,一不顺气就打老婆,打的老婆马爬哈,打的浑身起圪塔。有一次,我在山里劳动,家里做饭没柴烧,家人送饭上山,我从山里往下跑,一气跑到半山洼,老婆粗气喘的大声,两眼哭的红肿,看见老婆哭出声,拳头打上她的身。饭吃完后,还质问老婆道:人家把饭吃完了,你才给老子送来……我一边读小说,一边想起了往事。小说写的好像是我老汉的过往。
因为小说写的太生动、太感人,看着看着,我的眼泪止不住涮涮地往下淌。俗话说,男儿轻易不泪弹。但我——一个七十三的老汉,在看这篇小说时,一边看,一边流泪。自己流泪却不好意思说不出来,老伴儿怀疑我有什么伤心事。现在想起来,感觉忒好笑。
本篇小说有血有肉、生活气息浓郁不说,而且地域特色鲜明,语言朴实通俗。看完此书后,我又给我的邻居张春娥讲了书中的情节。她听后对我说:“听了你讲的故事,我就想起了我那死老汉,跟书中主人公祁春晓的老公赵爱国一样,一生就爱打麻将。因为赌博,我俩没少闹架。有一回,他半夜三更回来,我不给开门,他就两三脚把门踢烂,娃娃睡梦中被惊醒,大嚎小哭乱成一团,邻家邻居也讨厌。”后来她说,把书借给她,让她的儿女们也看看,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老子年轻时也这样。她还补充说,这本书写的好像就是她们家。
总之,《走下黄土高坡的女人》是一部值得阅读的长篇小说。在此,我把自己阅读这本书的经过写出来,希望有更多的人尽快购买这本书,并阅读这本书,使更多的人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家白小兰近照)

(本文作者师海清近照)
作者简介:师海清,陕西清涧人,曾在《陕西农村报》《榆林日报》发表过作品;2014年“中央东方时空台看东方优酷”采访或本人;2019年“清涧电视台”对本人进行过专访。多年来,共写了十三万余字的顺口溜打油诗。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