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华文文学宣言
1. 中国现代文学源自两个主要的环节: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基础和欧洲文学的影响。欧洲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是来自英、法、德和俄罗斯文学。欧洲华文文学起步比美国早。细究起来,东南亚华文文学也许更早。当时东南亚的华文文学不是他地的文明追随者,而是引领者。中国最早睁开眼睛观看西方世界的是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他们在1840年之前,就关注欧洲,特别是把英国作为观察点的。美国的华文文学发端于美国1865年招募华工建造东西大铁路,随后,麦卡锡主义歧视和驱逐华工,使得美国早期的华文文学进入低谷。二战以后,美国比欧洲富裕强大,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在学习美国、往美国跑。中国也是一样。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以台湾留学生为先导,中国留学生为主要阵容的海外文学,因此美国的华文文学被渲染成当代海外华文文学的主场。我们认为这不是真实的现象。中国文学是一整体,不存在着主次的问题。
2. 我们关于华文文学的主张是:在中国传统文学与欧洲文学的基础上,推动世界华文文学和欧洲华文文学自主的、非暴力的文学创作。促进世界、欧洲、国内、港澳台、东南亚的文学交流;即主动与国内的内陆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学者,以及世界各地华文文学研究单位和学者们进行交流。与世界各地的华文文学开展交流,相互促进和启发,推动世界华文文学整体的发展。
3. 欧洲华文文学不刻意与北美华文文学和东南亚华文文学相切割、比较、以及贬低任一区域的华文文学。而应注重在欧洲特定的时空中,不以我为主地推动欧洲特色华文文学的发展。虚心学习欧洲文学和借鉴大陆华文文学在内的世界各地华文文学的优点和经验,而不刻意地去模仿和剽窃其文学范式和标准。努力在世界文学和全球华文文学中,展示欧洲华文文学的独特风采。
4. 我们创办欧洲华文文学期刊。办刊的中心目的是展示欧洲华文文学全貌,为欧洲华文写作者搭建欧洲的华文文学平台,促进和激励作家们的写作和交流动力,发掘和提携新人,鼓励本地少年儿童的华文写作兴趣和热情,培育欧洲华文文学基础,为欧洲华文文学作者的外来输入和本地成长提供一个本土的文学园地。扎扎实实地推进欧洲华文文学的基础建设。同时,拒绝不顾基础建设,试图通过舆论宣传掐尖儿培养“最高”、“第一”、“旗手”的分裂欧洲华文文学集体的做法。摒弃通过脱离地气的高贵、纯粹、精致、严肃……等文学的装点,拔苗助长,以高端争锋、相互诋毁倾轧的形式建构欧洲华文文学格局的观念。而是要努力从基础做起。提倡作家们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彼此提携,真诚批评,善意竞争的文学风气。排除文学人之间文人相轻的斗争哲学陋习,推进文学交流的非暴力平和竞争的理念。
5. 文学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创造,有深度的创作。我们将按照这个文学创作的原则,推动非暴力的华文文学创作。而不是追求利己和只为自我认同而从事创作的斗争文学。斗争文学,只会引导欧洲华文文学走向分裂和相互仇恨的景遇。私利的文学缺乏本真,使善者变为不善,并因此扼杀文学的完美。好的文学必然是由真既善的美好文字创造出来的。
欧华文学协会
2020年9月9日

创刊词
“和合”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为欧洲的华文作者和世界各地的读者办一本欧洲华文文学杂志,是欧洲华文作家们多少年来的愿望。在这条路上,许多华文文学前辈已经有过许多尝试,为欧洲的华文文学做出了他们的奉献。
如今,互联网带来了人类信息交流的全新手段,也给包括欧洲华文文学在内的世界文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各种基于互联网新技术而产生的网络文学组织,网络文学群体,像雨后春 笋一般蓬勃发展。在最近几年短短的时间内,呈现出一番龙腾虎跃的空前局面。《欧洲华文文学》杂志,就是为了顺应当下欧洲华文文学蓬勃发展的潮流,最广泛地面向作者和读者,做一份许多欧洲华文文学前辈所希望和努力的工作,接过他们曾经设计的图纸和基础,建造 一艘承载最广大欧洲华人文学人成就和理想的航船。大家同舟共济,用中华文化温润我们异域生活的乡愁,并且通过相互借鉴、砥砺、交流、扶持和合作,在他乡坚守自己文化的基础 上,与西方文化平等地相互包容和尊重。让中华民族在经济上保持独立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也让中华文化在保持独立的同时融入世界文化,成为其中平等独立的一部分。
《欧洲华文文学》的宗旨:是要使文字成为一种非暴力的艺术。在他乡传承和坚守中华文化,通过文学写作、艺术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的不懈努力,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包容、尊重、借鉴,实现平等基础上的相互促进和推动,是海外每一个华人、尤其是文化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这个海外所有思想文化界华人的共同大目标之下,所有的流派、门派差异,个人的名利、恩怨都是微不足道的。众人在坚持用中文创作的过程中,能得到共同担负责任的快乐, 也能得到个人的人性滋养和内心的收获。
《欧洲华文文学》刊出的文字不代表年刊编辑的意识,只代表作者自己的观点。愿《欧洲华文文学》成为所有华文文学人的朋友,成为全体欧洲华文作家、翻译家、文艺家舒展才华的平台,成为他们抒怀、言志、发声的天地,成为欧洲华文文学“公园”里的 一片令人神往的“绿地”和 “世界文学”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