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静好,原名王静,英籍华人。现任海外凤凰诗社副社长兼双语主编、世界名人会荣誉社长,作品散布在各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诗刊》《国际日报》等。多次获奖,欧华新移民作家协会会员,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顾问。

我的童年(一)
——学会管理钱
文|静好(中国)
十岁那年,父母要去外地演出,将我送去学校读住校。
父母帮我整理好被辱,还有一个小木箱装衣服和书籍等重要物品。
临走时,父亲交给我十元钱,并说:“这是你一个月的生活费,买好饭菜票,要有计划,用一个月,下个月初再寄你。”
说完,父母亲就离开了,剩我在风中独自流泪。
回到一人的宿舍,倘大的宿舍就一床、一个小木箱,空荡荡的,如我的心。
擦干眼泪,按父亲的吩咐我去一楼的总务室买饭票、菜票,牢记父亲的话,我把十元钱全买了饭票、菜票。
一日三餐在学校饭堂吃有点厌烦,特别是星期六、星期日,很多住校的老师都回家了,在学校饭堂吃饭的人很少,于是我也想到外面去吃。

学校附近有一家很好的面馆,他们做的肉丝米粉很好吃,我周末常去吃,那时他们家收学校的饭菜票,可以用学校的饭菜票直接买食物。

除了肉丝米粉外,我还喜欢吃另外一家店油炸的油碗糕,香香的脆脆的,有时午餐我不在学校吃,跑去买油碗糕吃,两个油碗糕就可当我午餐。外面的食物好吃,但要比学校食堂的贵,第一个月的最后几天,我没有菜票了,只剩饭票,于是最后几天,每天我光吃饭,没有菜。我从小就很要强,很爱面子,从没想过要向任何人借钱。那时怕有人看见我没菜票买菜了,买好饭后我就拿回宿舍,眼泪和着饭一起吃。
吃一堑长一智,第二个月收到父亲寄来的钱后,我没有全部用来买饭菜票,只买了八元钱的饭菜票,留下二元钱,以备不时之需。
从第二个月起,我不敢再随意去外面吃肉丝米粉和买零食吃了,毎日在学校的饭堂吃。到了月底,我欣喜地发现还有足够的饭菜票,为奖励自己,中午我去外面吃了一碗肉丝米粉,晚餐去买了两个油碗糕吃。
父亲说是月初给我寄钱来,但没有定具体日期,有时是月初一号,有时是七、八号,所以每月留有节余很有必要。
父亲有时是把钱夹在信里给我寄来,有时是通过邮局汇款寄来。小小年纪的我,收到邮局的汇款单,然后去邮局取钱,那时我人还没邮局的柜台高,拿汇款单去取钱时,我要踮起脚尖才能看到窗口里的工作人员。好像那时取钱是不需身份证明的,因为只有十岁的我是没有任何证明的。
后来发现我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吃住,衣服鞋子等日常用品也都需要我自己买。我们家是父亲当家,家务事等全部是父亲做,母亲只需做好她的本职工作演好戏,其它好像她都不管(父亲是属于能干型,母亲是属于被宠坏型的)。
父母亲是三月份送我去学校住的,那时候还是穿冬装,到了五、六月份,开始热了,要穿夏装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木箱里没有夏装。幸好从第二个月起,毎月我存有二元钱,到现在手上已经有五六元钱,我决定去买布料去裁缝店制作。
那时商店没有做好的现存衣服出售,只有布料店,大家都是扯了布去裁缝店制作。
于是我自己一个人去百货商场,到布料柜,选布,然后问售货员:“我想用这布做一件衬衣,需多少布多少钱?”
售货员告诉我,需多少布、多少钱。听后,我马上心算一下我手上有多少钱,买完布后是否有余钱支付裁缝费。
迅速计算后,觉得钱够,于是对服务员说:“好,买吧。”
于是服务员量好布,剪下,包好,递给我,我交钱。
拿好布,然后我再到一裁缝店,将布交给裁缝师傅,告诉她:“我想用这布做一件衬衣。”
裁缝师傅接过布,问我:“布有多少?”我回答:“几尺尺寸,售货员告诉我够做一件衬衣的。”
裁缝师傅回答说:“是,够了。”于是帮我量尺寸,最后告诉我什么时候来取。
(照片上我穿的这件衬衣就是我自己买布制作的第一件衬衣。)
那时布的颜色很单调,花样也少,我选了这款黑底红色条纹和黄色圈圈的布料,因为我觉得那些黄色圈圈像是一个个在太阳底下的肥皂泡,飞舞着,也像是我的梦想,光彩夺目。
自那以后,我会用节省下来的钱买鞋子、袜子、衣服。总之,十岁的小女孩,要用父亲每月寄来的十元钱,管理好自己的吃、穿、用、住。
从十岁那年起,我就开始学会了如何管理钱,有计划地使用分配钱,从不向任何人借钱,且每月要从仅有的十元钱里节省一小部分,以备不时之需,防患于未然。
现在回想起来,好奇怪,那时任何部门,如邮局、商场、裁缝店等,从来没有任何人问过:“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你父母呢?”

来到英国后,发现这里真是儿童的天堂,他们在保护儿童这方面做得很好,有立法专门保护儿童,如:十六岁以下的孩子不能独自留在家,乘飞机等,需要有父母或者监护人陪伴;十六岁以下的留学生,需有监护人等等。
除叹自己生不逢时外,我也感谢生活,早早地教会了我怎样管理好钱,怎样有计划地使用钱。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