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厉雄,浙江青田人,居马德里。中国诗歌学会、世界诗人大会会员。凤凰诗社海外诗社社长。中诗网副主任。诗歌散见《诗刊》《中华诗词月刊》《中国日报》《扬子江》《诗选刊》《星星》《人民日报》《诗潮》《诗歌月刊》以及海外报刊等。诗集《归来的雪》,主编《侨中人文学》《海外文学》。

诗歌就是深埋血液里年少的梦
———《山风》序
文|厉雄(西班牙)
“诗歌控制了你,你毫无反抗的余力。甚至,你都没想过反抗。”———曾经有人如是说。
这是真的吗?我也曾多次反问自己。
其实,诗于我而言,是深埋血液里年少的梦,是灵魂深处的小溪,是令人敬畏的、高尚的、美丽的、安神的!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诗者,志之所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之。”
让自己安静下来,在文字中与自己遇见。让每一首诗里都有自己最美的遇见,最纯净的遇见。记载喜怒哀乐,生命故事里的真情,流年转角的遇见。在心中凝成一抹眷恋,装点生命的诗意。每一个夜晚,每一次空闲,每一朵心花,积攒每一份醇香,每一份恬淡与从容,在繁忙、在期待中,浅望幸福,轻握懂得,从容无悔。指尖流淌,轻盈成诗。诗在诗人那里,就是理想的天国,它具有超越的自由性,正是诗歌具有这个特性,能使充满重重矛盾和对立的现实生活化为一种梦幻式的永远使自由精神得到保证的诗化生活。
自从微信摇醒了诗歌,便摇醒了许多文字。
爱好者的诗歌梦。因为短小的诗歌比小说、散文、戏剧更容易碎片化、立即性、挪动式的浏览。微信作为介质,诗歌群和朋友圈,同时,微信平台也使得诗歌冲破了纸质书本单一文字浏览的形势,人们不只能够正在配图战排版上作得更为赏心好看,也能主动把诗歌带入朗诵、甚至诗歌电影,多元素无疑能增加人们的阅读热忱,也丰富了读者对一首诗歌的体验和懂得。
中国是诗歌之国,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时期,涌现出来的诗人和诗歌,群星熠熠。微信时代,又一个诗歌巅峰,诗歌的辉煌时代,全民诗歌时代已经疯狂到来,诗歌仿佛是最宝贵的财富。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但真正的诗歌从来只是在寂寞中生长。即便是全民写诗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诗探索也会遇冷。真正的好诗总是像野生的天然雪莲一样,永远开在最冷最高最净最人迹罕至的地方。虽然如此,诗歌更需要一些无私的奉献者,一些刊物,微信平台,捡拾坎坷的诗歌。
在这个“污染”日益严重的世界里,诗人显得天真,所以才难能可贵!诗人对宽容和宁静的偏爱,既是对自然状态的赞赏,更是对生命境界的心仪。诗人的首要素质,是真性情和真人生。诗歌的纯净,富于诗意的美感,发自诗人爱美的内心世界,不刻意把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表达得美丽而动人。用全新的语言、灵动的意象、朦胧的美、直击心灵的力量,让古老的词汇从此进入了一个美丽新世界。诗人善于用这种独特的语言,奇特的语言表现意象,热烈的情感,执着与从容的觉醒,脱离尘世的喧哗与纷扰,回归纯粹的境界,骨感的现实以及诗歌艺术之中。让人清晰地看见,一颗诗心,飘落在文字里,如雪花般一点一点裹紧人的内心。那些隐隐约约的人间烟火,在记忆的影像里鲜活了过来。
写诗虽然没有规定的标准,但是一般有轨迹可循:首先是意境,作者必须独立完成立意造境;其次是语言,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能力,要丰富语言,必须多阅读。高超的想像空间,且表达自如。再次是形象,诗歌应主旨分明,形象生动。最后是寄兴,也就是寓意。古人云,诗言志。诗为心声。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值、世界观和强烈的思想感情,用诗的语言充分地表达出来。
在中国,做诗人是不容易的,做诗刊更不容易。对诗人的理解近于苛刻,对纯净的诗刊更加苛刻。在《山风》诗刊是能感受到这份纯净的色彩。在主编沙玛中华的主持下,将微信诗歌,纯净的中外诗歌搬上诗歌阵地,这种无私的推广诗歌便是功德,这种尊重诗歌便是尊重自已,尊重生命。尊重诗人的深埋血液里年少的梦。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