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静好,原名王静,英籍华人。现任海外凤凰诗社副社长兼双语主编、世界名人会荣誉社长,作品散布在各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诗刊》《国际日报》等。多次获奖,欧华新移民作家协会会员,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顾问。

我的文学梦
文|静好(英国)
从小我就喜欢写作,喜欢文学,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个作家,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身边有趣的人和事。
也许我喜爱文学与遗传有关,我父母都是文艺工作者。父亲原是资江剧团的团长兼编导,母亲是该剧团当家花旦。文革期间,各个剧团就地解散,于是父亲当了地方上一个企业的会计,母亲在另外一家工厂工作。也是如此,此地我们家没有其他亲人,我父母家的亲戚都在异地。
虽然父母不再演出,但父亲常看各种古典小说,母亲常常在早晚吊噪子,唱上一段花鼓戏。父亲有一个精致的红木箱,里面藏有很多古典小说,后来成为了我的宝藏。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很小就喜欢看各种小人书,那时我还不认识字,就只看图画,猜想着故事情节。当父亲不忙的时候,我就缠着父亲为我讲故事。
文革结束以后,剧团恢复,父母亲回到原剧团工作,经常要去外地、各厂矿企业、乡村慰问演出。因为我在上学,不能随父母出各地,且本地没有任何亲戚, 所以我被父母安排读住学。
我们学校,只有小学和初中部,学生都来自本地,在我以前,没有人住过学,学校为我开先例,破例腾出教学二楼一间房子让我一个人住。

记得那年我不到十岁,读小学四年级,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吃。那时作业不多,晚上也不要上晚自习。放完学,吃完晚饭,我就回到自己一个人的宿舍,读从父亲红木箱里取出的古典小说,一本本地读,固执地认为这些书父亲读过,有父亲的味道。当我想父母的时候,就抱着书哭。
从小到大,我的作文写得很好,很多作文都成了班上的范文,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也有很多作文被书写在黑板报上或者张贴在学校宣传栏里。
从小学到初中,因为我作文好,我一直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每次考试,那时语文满分是100分,作文占40分,我的作文大都是满分,语文成绩一直是班上最好的。从小学到初中,我各科成绩保持在班上前三名,到高中时排在前五名。
我看小说常常会入迷,有时在上课的时候也看,用课本盖着小说,看得入神时,会不自觉地随着故事情节而流泪或微笑。那时,上课的老师们也常发现我上课看小说,但因为我成绩好,且没有影响其他人,所以他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多说。

父亲不仅藏有很多古典小说,外国名著也有,读完父亲藏的所有古典小说如《红楼梦》、《三言》,《聊斋志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我就开始读外国小说,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母亲》、还有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这些书籍都是我在初中时就读完了。
读高中时,父母所在的剧团再次被解散,父亲被安排到当地政府部门当会计,母亲则开了一间娱乐室,出租书。
那时流行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我们家有各种武侠和言情小说。琼瑶的新书一出来,我们家就想方设法第一时间买来。高中时我开始读言情小说,琼瑶的小说每本都读过。那时开始上晚自习,我仍然是一心读小说,上课时读,晚自习读,同学们都在认真学习,只有我一人在看闲书,当我入迷时,会不自觉地笑,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女同学曾抱怨我影响了她。

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学习,我经常不去上晚自习,而是躲在家里的楼上看小说,有时连父母都不知道。
再后来,上大学,我学的是理科《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数理化电子技术,这些都是我的弱项,为了取得好成绩,我开始认真学习,做各种习题,看小说和写作的时间少了。
上班后,在外企工作,我经常在企业报刊发表各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
二零零零年年底,我移民英国,在英国开始了半工半读,工作学习照顾儿子,很少有机会用中文,也终止了写作。

当儿子上完大学工作后,我提前退休,开始圆我儿时的梦-写作,重新开始写散文、小说。可是当我再动笔写时,却惊讶地发现很多中文字我不会写了,写不下去了。我非常难过,开始想方设法从网上读各种中文文学作品,也开始接触到了很多诗社,转而开始学写诗,因为我认为诗歌短小,需用的词汇量少,故我的诗用词都很朴素。
今年三月疫情开始在英国爆发,每天听到看到各种不幸的消息,我心情非常沉重,没心思没灵感写诗,反而觉得我应该把疫情下的真实生活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纪念,于是我开始写疫情日记,把在疫情期间发生的重要的事件我都记下来,计划在疫情结束后,整理出版。
以后我还是会以写小说、散文、游记为主,诗歌为辅,只有当灵光闪现时才写诗。
我坚信有梦想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