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詹仕华,从边关到平原。在《解放军文艺》、《昆仑》、《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西南军事文学》、《四川文学》、美国《新大陸》等国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数百篇作品;有作品集《从边关到平原》、《我的圣地雪域》、《三月鹰飞》等。先后获西藏自治区年度优秀作品奖,全国第二届青年诗歌节奖,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文艺家》杂志征文奖,四川散文奖,中国作家杂志社征文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征文一等奖,散文诗集《我的圣地雪域》获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品集一等奖。作品收入数十种选集。现居四川德阳重装新城

飘香的鸟语
文|詹仕华(中国)
一
在我的故乡,青青的山梁之上,流绿滴翠的坡坡坎坎,插秧的田野,放牛的山弯,处处都能闻见燕舞莺歌,鸟的啼唤!
清晨,最早唤醒炊烟的,是那清悠的鸟语;劳作之中,常有如歌的鸣啭;夕阳沉落,小鸟闹林,呼唤人们晚归,亦通人性。它们的声音无处不在!大自然是那么厚爱我的故乡,我曾多少次为它而骄傲。可时间一长,渐渐,好似就有些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是否再珍奇的东西见多了都易被忽视呢?人呵,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改变,竟会生出不同的感受和心境来。

二
那是参加期刊研讨会的桂林之行期间。会议之余,浏览叠彩山和芦笛岩。正是桃花谢过,丁香玫瑰又开。空气里透着芳香,我们的车在轻拂的柳丝和斜织的烟雨中,沿桃花江缓缓而行。秀峰雨色,美美的,甜甜的,一派的迷离朦胧。一路上,一溜的摊点:菠萝、水果、时装、尖顶斗笠、精巧石雕……叫卖声声,喧闹不绝。桂林给我的印象,除了景美就是小贩的热情了。细里想,没有更能拨动心弦的东西。
出芦笛岩,穿行亭宇之间,上下坡坡坎坎,从溶洞奇幻狭长幽暗的境界里走出,阳光明媚,满目的花树柳烟,我的心境仍是平静的。桂林的奇峰秀水已装心头,还会有什么呢?我泰然地清理思绪。
天空又洒起小兩来,细雨点点,突然,一声轻啼,伴着飘飘拂拂的花香,穿越鼎沸的市声,悠悠荡荡,像凌晨的一声鸡鸣,像寂静旷野突然的呼喊,撩人心弦!接着一串啼鸣,时儿高扬,时儿低语,如歌似吟,萦回激荡,尤似行进的队伍领着一支壮观的小鸟乐队,动人的音韵,潮般涌来,啊!久违了的群鸟合鸣,从我记忆深处,又似从故乡的林间,挟着山风,带着花香悠悠而来,美妙非凡!

三
是鸟群落入大街?这儿举行百鸟歌会么?我们穿行在雨丝里,挤过人流,赶上前去。人群中,不见鸟的扑飞,只见几个小孩,十一、二岁,臂弯挂着篮子,嘴里噙着一节芦竹,鸟语从他们嘴里魔幻般流出,游人竟相效仿,一片喧腾!呵,神奇的芦笛!我自然想起它与芦笛岩相称的名字,问过价钱,极便宜,一支两元。我们一人几支,奇珍般买下,体验作小鸟的乐趣,也作纪念。瞬时,我们车厢,六十岁长者,腼腆的姑娘,从作者到编辑,几乎人人都吹奏起来,有的长歌,有的短吟,有的婉啭,有的高吭……,如是行进的客车关满了小鸟,一路的啼声婉啭,响过桂林的长街,又响过小巷,引起沿途人们新奇的注目。我一时间觉得,桂林的山水,漓江的烟雨,阳朔的秀峰是因芦笛的鸣声而生动在我的记忆里的,为此次桂林之行的收获高兴不已。

四
多日后,经贵阳,过娄山,越重庆,回到居住的新城,已是蛙鼓蝉鸣,亲切声声。
放下行囊,孩子迎来,我将一路珍藏的芦笛拿出,送给爱女和邻里的小孩,他们极欢喜地一声呼喊,拿着芦笛,继而一声又一声颤音,在我激动的心里扩展,漫开。没多会儿,错落的楼群里,蓊郁的树丛中,花掩的院区内,热闹的芦笛声与枝头鸟的应合此起彼伏。名城的音韵流淌我居住的新城,给炎炎夏日一派清新!
夜里,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情景使我久久不能入睡。我的新城和南方的芦笛哟,你知我为何失眠么?我想,要是小小的芦笛,和最易让人与大自然亲近的鲜活鸟语,蓬勃地生长在浓荫遮掩的群楼之间,弥漫在我居住的新城街巷,旌湖水岸,人们该是一种怎样的喜悦心情呢!
我美丽的新城,明天,除了重型装备,大型电机,你会以满城飘香的鸟语成为众人瞩目的祖国名城么?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