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农民作家王颖悟耄耋之年作品欣赏】小说《报国寺》连载十三(第二十一节)
●王颖悟(宝鸡)

二十一
太阳刚刚爬上东边的山头,整个天空还被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之中,伙计王刚正在货栈的大门口用扫把打扫街道。这是他每天的必修的“功课”,一年之中三百六十五天,除过下雨天,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即就是在下雪天,他仍照扫不误,要把积雪堆起来,运到街尾的田地里,保证院内和街道的干净整洁。杨掌柜曾教导他们,货栈门口的街道就是货栈的脸,要让人人看着顺眼舒服。扫街道时不要斤斤计较,争长论短,和邻居街坊争论谁扫得多,谁扫得少,不要自扫门前雪,多扫一些也不会挣死人。大家都争着多扫,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使整个街道天天保持洁净清新,给外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随着一阵由远而近的马蹄声响,王刚抬头望时,骑马人已到跟前。那人举头望了望门楣上斗大的“悦来货栈”四个大字,立即翻身下马,面对王刚行了一个拱手礼:“请问小哥,这里可是杨掌柜的货栈么?”王刚忙还礼答道:“正是。不知客官是住店还是问讯?”那人听说找对了地方喜不自胜,便松了一口气:“我是专程送来一封书信,幸好在没有多费周折。”说着便从马背的褡裢里取出一个大信封,双手呈在王刚面前。王刚急忙放下手中的扫把,腾出双手,恭敬的把信封接了过来。那人见事已办妥抱拳一揖,道声“后会有期”。然后认镫扳鞍,飞身上马,加上一鞭,霎时间消失在马蹄杨起的土雾中,向北方驰去。
等那人走远,王刚才醒过神来。他看到自己手中的大信封,没有上款和下款,只有中间六个大字赫然入目:“面呈扬文亲启”。他知道这是专送杨掌柜的,便不敢怠慢,将扫把倚在墙跟,持信向内宅走去。大老远他就看见杨掌柜正在舞剑,他没敢打扰等一招式完后,便把信封递了过去。杨掌柜接信后,先是一怔,问明了来人行踪后,转身回帐房阅信去了。王刚仍回到大门口,继续干他未完成的事情。
所有健身练武之人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都要选在晨曦初露时开始行动,因为这时阳气上升,浊气下沉,空气清新,心无旁骛。刚起身时不吃不喝,不拉不撒,通过肢体活动,使关节灵活,身体发热,毛孔舒张,把一天来积聚的污浊之气排出体外。所谓练功,练的就是一口丹田之气,人们常说的“吐故纳新”也就是这个道理。
杨文在洗漱过程中不断地思索,这封信该是何人送来的,为什么这么匆忙,不说明情况就匆匆而去?要说是过去的同僚相访,也该当面叙谈,要说是故友有事相求,也不该这么郑正其事,神神秘秘,他一时茫无头绪。继而他转念一笑,劳什么神,信在眼前,一看便知分晓,何必费此周折,于是就急忙洗漱完毕,回到桌前将信纸平铺在桌上,认真的阅读起来!信纸是一种粗糙的毛边纸,字迹工整而不失洒脱,秀逸灵动,颇有豪爽之气。信是这样写的:“恩公杨文台鉴:承蒙恩公高义,拾金不昧,解危扶困,拯救我等于水火之中,恩同再造,秦某夙夜难安,没齿不忘。本欲及早致谢,终因琐事羁绊、末能成行。大恩不言谢,唯求铭记于心,静待来世补报。今借返家途经宝地之便特登门拜谒。恐冒然造访惊扰尊驾,故先奉书送达上听,以致殷勤之意。不日即可到府,书不尽言,容秦某当面致谢。秦刚叩拜。”
看完书信,杨文方才明白,原来是数目前发生的“玉麒麟”事情,他心中的疑团倾刻间烟消云散。他将此事早已忘记,亏他秦刚还将此事记挂在心间。当时他还担心这一对玉器真的能够挽救一家人的性命?万一当权者贪心不足,或有旁人从中作梗,悔却前言,受害者岂不人财两空,到那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门,只能听天由命了。幸好吉人自有天相,他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在危难之中能够保住一条性命,使全家人免于灾难,真乃是不幸中之大幸了。佛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他杨文真可谓是在这曲折离奇的事件中,又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
既然有奇缘的客人来访,必须隆重接待。他并不奢想得到客人丰厚的回报和万分感激的赞誉,而是真想会一会这位从未谋面的朋友。上一回丢失东西时,经手的是他的两位弟弟,这次才是他秦刚本人,他祖居四川,就职在庆阳,这两地远隔千里,中间还隔着一个清源县,纯粹是这场官司将这三个地方紧紧的串连在一起,岂非是天意的刻意安排?人常说‘同船过渡,都有五百年缘份’,难道说这么多人的意外邂逅,不都得益于‘缘份’的因素么?

伙计王刚是上一回“玉麒麟”的见证人,这次又是他接到的信件,看来他也算是有缘人了。他也暗自庆幸这样令人揪心的诬陷冤案有了圆满的结局。钱财乃身外之物,在性命和钱财之间,要人作出选择时,就得有散财消灾的观念。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就是这个道理。他对杨文开玩笑的说:“我们这里人常说‘清源地方邪,说谁谁就来’”,前两天大伙还在议论庆阳的事件已过去两月还没有消息,是不是又出了什么大事,都从北方来的客人中打探,但愿他们全家平安无事。谁知才过两天就接到书信,看来上天也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就在接到信后的第二天傍晚,在一群骑着高头大马汉子的拥簇下,两辆车子从镇东的官道上迤逦而来。其中一辆是有门有窗的轿子车,是内眷和孩子们乘坐的车子;另一辆装载着衣箱衣柜和铺盖行李。虽说秦刚这次不是衣锦荣归,而是落魄返乡,毕竟也在外面混了二十多年,一年之中每人换季的几件衣服总还是必不可少的,况且还有秦刚夫人的妹妹和妹夫带着两个孩子,随秦刚在衙门当差,这两家十余口人的日常用品和衣物已将车子装得满满当当。不明真情的人还以为是哪家衙门大员将整箱的金银珠宝运回自己的家乡呢!
一行人来到货栈大门外,早早的下马停车静等伙计向内通报。不一会儿,杨文就领着儿子杨邦宪和账房、管家等一齐来到大门外面迎接客人。杨文和秦刚互相施礼问候免不了客套一番。二人四目对视,都在仔细的打量着对方,好象要从对方身上找到什么答案似的。他们都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机缘将他们二人串连在一起,而且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今日初次见面,心有灵犀一点通,都似乎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二人又相互向对方介绍了自己的随行人员,各个点头致意。杨文拉着秦刚的手说:“壮士一路奔波劳顿,一定人困马乏,快请进院打点洗漱,等养足精神之后再慢慢叙谈。”秦刚也不谦让,二人携手进到客厅。杨文吩咐伙计帮客人将内眷招呼至内宅将车子赶到院内,安置众人休息吃饭,等一切都安排就绪,才放心地和秦氏三兄弟一同入席就餐,秦刚对这种周到的安排和热情接待十分满意,并表示感激。杨文制止道:“寻常之事不必介意,若说感激就有些生分了,杨某受之有愧。”
众人入席分宾主坐定。客方是秦氏三弟兄,主方是杨文、邦宪和管家老杜。秦刚亲自把盏斟满一杯酒,双手举过头顶,离席单膝就要跪地行礼,被杨文一把扶住:“壮士不必如此,请站起来说话。”这时秦刚说话已有些哽咽、语不成调,但仍双手捧杯:“杨大人请满饮此杯,我这是借花献佛,以向恩公表达致谢之意。若非恩公高义,我等数人早成刀下之鬼,如此大德,只待来世作牛作马相报了。”他又转身面向二位兄弟:“还不快向杨大人敬酒”,于是众人都斟满酒,同时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谈兴正浓。杨文对大伙说:“凡是胸中稍有正义感的人,面对这种关乎数人性命的事都不会袖手旁观,会极力促成,只有那些见利忘义的龌龊小人,目光短浅,不顾大局,不识大体,为了一己私利而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如此曲曲小事,不足挂齿,说多了反而会落入俗套,让外人笑话我们。”
借着酒兴,秦刚说话就象连珠炮:“不妥不妥。你认为是小事,我却认为是大事。因为各人站的位置不同。你认为此事不值一提是因你胸怀宽广,不以功劳自居,不在人前眩耀,是谦恭的表现。而我认为此事是大事,是因为这种精神千金难买,全家人要永远感恩戴德,永世铭记,并要一代代的传扬下去。”他又呷了一口酒接着说:“就拿钓鱼城之战为例,事后评论不一。有人说你杨元帅手握重兵,本可与敌决一死战,马革裹尸,为国效忠,落个青史留名。而你却屈膝媚敌,将城池让给外番,终归难逃叛国骂名,留得残躯又有何用?这种迂腐的说法我决难苟同。他们认为‘文死谏,武死战’,马革裹尸才是最高境界。全然不去顾及当时的环境和形势,愚昧的认为,你当时带领全城军民和元军拼个同归于尽,就会落个忠烈之名,落个名垂青史。岂不知面对二十余万强敌,用五六万军民的血肉之躯和敌兵相拼,能否达到同归于尽的目的,只能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己虽然得到了一点清誉,然而这五六万军民的灵魂将如何安置,这个历史责任将如何向国人交待?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没有勾践的忍辱负重和卧薪尝胆,就没有后来灭吴复国的壮举。因此我认为那年的钓鱼城自动撤离是明智的选择,是旷世之举。古人云,不以胜败论英雄,你杨元帅仍不失为中华奇男儿,是国人的榜样……
听了秦刚的一番评论,杨文很受感动。他感动的不是秦刚的吹捧和恭维,更重要的是世间还有不少能够体察他苦衷的人,能和他心心相映。他从当初作出这样决定时就没有多想,只求能无愧于心,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列祖列宗和父老乡亲。虽然他也听到过不少评论,但都没有秦刚讲得这么透彻和深刻,于是又更一步加深了他对秦刚的理解和认识。他觉得此人有胆识有真知卓见,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借着酒酣之际向对方发出邀请,让他们一行人在这里多住几天,好让他聊尽地主之谊,顺便达到讨教的目的。
秦刚连忙纠正:“何敢论‘讨教’二字,冒昧造访,已属叨扰,再若多住,于心不安,但恩公盛情难却只好从 命,我代表家人在这里预先向恩公致谢。”言讫,众人又同时一饮而尽。
“酒逢知己千杯少”。众人一直饮到月上东山兴尽而散。就在前边客厅畅谈豪饮的同时,吴夫人和邦宪媳妇在后边内宅设筵招待一行女眷,为她们接风洗尘。在远离故乡的异地他乡受到如此隆重的接待,使飘泊流离的客人们大为感动,仿佛一夜间又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热土,投入了亲人温暖的怀抱,感到无限的温馨。
第二天早饭后,秦刚兴致勃勃的来到客厅,他拉着杨文的手邀他去马厩,欣尝他的宝马。杨文欣然同行,来到马厩。并排拴着的七八匹马正在吃草,看到有人前来个个打着响鼻,似乎在向来人致意。这都是客人带来的,除过两头拉车的外,其余都是客人的坐骑。二人来到一匹红马跟前,杨文突然眼前一亮,只见这匹马比别的马高过一个马头,毛色通红,膘肥体壮,四蹄蹬开,昂头挺胸,威武雄壮。双目炯炯,身上没有一丝杂毛,只在额心上方有一菱形白色印记,煞象一只竖着的眼睛。见主人来到面前,不停的用前蹄刨着地面。主人介绍说,这匹马是他从马贩子手中重金购买的,比一般马高出五倍的价钱。他看中的就是此马高大雄伟和奇特的外形。后来他找了一位相马师品评时,那人果然说这是一匹宝马,是唐太宗六骏中卷毛骢一类的名马。额心中的那片白毛俗称‘天眼’,能识奸邪鬼怪,向主人提示预警,奔跑神速,四蹄如飞,且耐力持久。真可谓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此话一点不假。虽然衙门中有马匹可供办案,但是为了办事得心应手,他还是舍弃‘公’马不用,专爱骑自己的‘私’马。“说老实话,我是成也这匹马,败也这匹马,还险些因为这匹马搭上了全家人的性命。”最后他这样叹道。
杨文不解的问:“这话从何说起?愿闻其祥。”秦刚说:“先不说这个,等慢慢告诉你。现在要紧的是检验一下你和这匹马有没有缘份,顺便看一下你的骑术如何。”他没有把话说透,怕杨文心生疑窦。好在杨文一心专注在马匹身上,没有听出话中有话,便掩饰过去。他吩咐二弟三弟把红马拉到院中,备好鞍鞯,辔头,精心整饰一番。人常说‘人靠衣裳马靠鞍’,这一番打扮,使得红马更加威武雄壮,延颈长嘶,足可撼天动地。虽说那件精雕细作的马鞍不是金裹银镶,而所有外皮都是由铜皮打就,又配上绣花垫子,更是锃亮耀眼,让人赞不绝口。
秦刚把缰绳递给杨文,示意他上马一试身手。杨文欣然从命,正欲上马时秦刚又嘱咐道:“此马岔生,扬蹄尥蹶子,总想把人甩下来,只要你连经三招,就会平安无事。双腿夹紧马肚就是前进的信号,要它停止时,不能只扯马缰,还须拉动马鬃,就会停止下来,切记切记!”
杨文一足踩镫,一手板鞍,飞身上马。突然受惊的马儿果然性如烈火,四蹄腾空,狂嘶乱跳,时而昂首长鸣打着立挺,时而后蹄刨地就地打转,大有不获全胜决不罢休之意。杨文果然好身手,征战多年,什么样的烈马没见过,他沉稳老练,轻易化解了这危险的前三招,然后拨转马头,驶出院门顺着官道向远方驰去。众人追出门外,但只见人和马如离弦之箭,风驰电掣般的向远方飞去,瞬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身后只留下一团团土雾。
不一会又转回原地,杨文滚鞍下马,竖起大姆指,连称“好马,好马”。秦刚见时机成熟,就接着说:“既然恩公尝识此马,我就将马献给恩公,宝马配英雄正当其时。”杨文未等他说完就急忙摇手:“使不得,君子不夺人所爱,我岂能如此做事,况且无功受禄于礼不当。”“什么无功受禄,你的功劳天高地厚。”秦刚极力分辨:“要是没有前段的那场交往,你要是想用银子买那还得看我愿意不愿意卖。另有一个原因,我这次返乡,非农即商,此马在我跨下已发挥不了什么作用,难道你就忍心让这匹马老死槽头么?你若再坚辞不受,就是瞧不起我秦某人,没有把我当朋友对待,咱俩以后就彻底断交,行同陌路,我们就立却走人……。”
杨文见他急红了眼就急忙满脸陪笑,知道他是个烈性汉子,诚心相赠,自己若再推三阻四,反而会将事态闹僵。于是连忙赔礼:“不要心急,此事还得从长计议。说什么要走,我还没有听完这匹良马的故事呢!走,请进客厅说话。”言毕,挽着秦刚的手回到了内院,他一定要等弄清了秦刚的所有作为和人品以及良马的来历之后才能作出决定。到底此人可不可深交,不能单凭表相和片面了解就能定夺的,这也是多年的社交经验和他独特的精明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