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五言排律组诗]
《琴动四季》
周阳生
《春琴》
东风频拂柳,
雨曲伴遥琴。
水润翠微出,
云连幽景寻。
满园桑女在,
新叶慰蚕心。
鹤舞迎春到,
莺啼破蜇音。
良宵须惜度,
一刻值千金。
《夏琴》
瀛洲琴曲声,
云雁歇枝聆。
贝叶蜻蜓立,
莲池翠鸟婷。
朝听蝉乱噪,
夜见草飞萤。
把盏邀明月,
停舟醉桂馨。
情歌惊鹊宇,
震落满天星。
《秋琴》
琴籁仲秋曲,
池莲瘦颊成。
嫦娥悲夜色,
玉兔捣愁声。
七夕鹊桥会,
双星牛女情。
山川枫影落,
河汉月常明。
菊圃蜂狂舞,
花田蝶恋萦。
《冬琴》
心仪琴一曲,
飞雪作和鸣。
寒境识三友,
败荷凄五更。
梅花香骨劲,
枫叶梦魂倾。
鹤影翔云外,
鸦声隐月明。
豪言酒中发,
狂醉雁空惊。
《浅说龙文化》
常逢生 乔木 周阳生
昨见维扬雅士常逢生先生散文《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将龙文化的精神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文中特别提到了中国著名红山文化收藏家乔木先生收藏的"中华第一龙"。又勾起来了我与乔木在三年前对红山文化研究的回忆。(见《红山神韵》专著目录与部分论文)
后来,我还写了《红山神韵赋》,赋云:
华夏远古 红山遗韵
史前文化 独帜史铭
玉龙出土 举世震惊
女神复原 母祖显形
学界惊讶 奉为炬炳
母系相承 公主世循
禹杀伯益 女权方尽
天坛祭天 地坛地敬
语出史记 物证为凭
约年八千 玉器初行
先人崇玉 祭祀神灵
商周以降 尚玉未停
时至今朝 其风日盈
玉石文化 源远流清
内涵至伟 美学聚凝
人文精神 玉德传情
乾天阳具 父系中兴
黄帝崇凤 缘于天性
扶犁之乐 丰收咏吟
神农造酒 先人共饮
宿沙煮盐 续寿于民
苍颉造字 结绳方隐
日中为市 贝币为信
织麻为布 缝衣制裙
石埙骨笛 削桐制琴
阪泉之战 同宗争鸣
涿鹿烽火 共御外侵
先人飞天 魂牵梦萦
追逐太阳 向往光明
合盟大会 古国同庆
龙的传人 繁衍至今
天人合一 神州安宁
壮哉中华 民族复兴
红山神韵 国之大幸
红山文化是5300年前华夏文明的源头文化。分布区域在内蒙赤峰和辽宁朝阳的西辽河流域。诗中的描述均有物证和史料佐证。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确认: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古国"时代。
在中国传统龙文化中,还有一画开天,羲皇造龙的传说,有诗为证:
羲皇八物造云龙,
一画开天卦有踪。
古国图腾惊世语,
阴阳意象始文宗。
伏羲,是中国远古三皇之一,华夏民族的人文始宗,也是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他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用八种寓意深刻的符号,概括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的"意象"表现主义创立者,也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传说伏羲在意象中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晰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图腾一一"龙"。龙的传人一词由此而来。
2018年7月,乔木先生参加
"中德红山文化交流大会",其解说词云:
红山文化是5300至8000前发源于中国內蒙古赤峰地区和辽宁省朝阳地区的汉民族史前文化,因赤峰地区的九女山,蕴涵铁矿,山岩呈红色,所以中国考古专家苏秉琦先生将此地称为"红山”,此地域分布约有20万平方公里,此文化延续时间长达2000多年,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晚期逐步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由考古发现的关于"生产、生活、生育、生灵"的文化现象,亦统称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时期的论定,是由出土的文物进行研究而确立的。最早发现于1921年,它是中国汉族文化的源头,据专家考证,中国汉民族的先祖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曾在这段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原始文明古国~~华夏国。所以迄今为至,中国的汉民族还称为"炎黄子孙”和"华夏民族”。
红山文化的发现将中国汉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至少两千多年,当时的红山先人们已熟练地掌握了农耕生产技术,已能自己织衣、做鞋、建房、制陶、制玉、造字、制乐、酿酒、焙茶,已能掌握历法、水文,已广泛使用海盐和以玉石打制的生产生活工具及兵器。中国汉文化中的炎帝"削桐为琴”,黄帝臣子的"宿沙煮盐”、"仓颉造字"、"宁封制陶"、杜康酿酒"及"炎帝制茶"、"凤啣五谷"、"以玉使兵"、"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等等传说与典故都彰显了当时古国的文明。
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存是女神庙、祭坛、积石塚和玉器。而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则是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C形玉龙和被称为"中华第一凤"的出土于女神庙的玉凤。中国古代汉文化中有"人中龙凤”一词,初指炎黄二帝,后指老子孔子,现泛指人中豪杰。中国汉民族龙凤文化源远流长,深入民心,龙凤呈祥、龙的传人等成语、俗语扎根在汉文化之中。
于1971年在中国內蒙古翁牛特旗发现的,1985年被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等专家称为"中华第一龙”的C形碧玉龙,是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1985年中国的《人民画报》海外版用整版篇幅登载了这件玉龙的照片,苏秉琦先生也在《人民画报》上发表文章,充分肯定了红山文化和红山碧玉C形龙的重要历史地位。该玉龙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国家永久性收藏。但这种C形玉龙,在红山文化中,并非孤证,民间仍有多件收藏。(参见乔木、周阳生著《从红山龙形玉器解读红山龙文化及其传承》、《红山玉凤首的文化解读》)。
中国的玉文化源于6000年前,远远早于丝绸文化。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和中国大陆故宫博物馆于2012年8月联合在中墨两地举办了《山川菁英》的中墨古代文明展,两国专家共认,世界三大玉文化版块中,最早的是约6200年前的东亚玉文化圈,其次是中美洲玉文化圈(约1500~1800年前),第三板块是1200年前至今的南太平洋玉文化圈。而启动东亚玉文化的是中国,并共认玛雅的玉文化是红山玉文化的分支。(参见乔木、周阳生著《玛雅玉文化是红山玉文化分支之新物证解读》)。
在音乐文化方面,炎帝用桐木制作的"五弦琴"(亦称"神农琴"),是中国民族乐器初步形成的标志。据中国古籍《广雅》记载: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又据《新论-琴道篇》载:琴,神农造也,神农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还从劳动号子和鸟兽的叫声中得到启发,派伶伦刑天作出了"扶犁之乐”和"丰收之咏”的乐曲,供族人唱舞。
红山文化中的乐器较多,光中国古艺轩红山文化艺术馆就珍藏有5600年至8000年前的玉磬、石埙、骨笛、玉质葫芦箫,埙、笛迄今仍可吹奏(参见乔木、周阳生所写的关于红山玉磬石埙骨笛的研究文章)。
中国史前的红山文化,用物证验证了汉民族的发展史和人文史观,也雄辩地证明了汉族的生存生活并创造原始文明的空间。
史前红山文化有三个关键词:
一是:华夏民族。二是:炎黄子孙。三是:龙的传人。
叠三倒四地回忆了部分旧识,最后填词《长相思-红山龙梦》而结篇。
赤峰巅。
九女翩。
华夏龙腾惊九天。
菁英一世缘。
人凌烟。
心饮泉。
悬梦红山化杜鹃。
痴情望月圆。
[链接常逢生散文]
《长颈鹿美语:"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天气闷热,白天没有怎么行走,便没有了风景,晚上回来时便写了几个"龙"字,便想到了龙、龙脉、龙城和龙的精神。而真正让我想写龙字的是古艺轩主人乔木先生,因为他收藏了红山玉器"C型龙",而C型龙说明在6000年一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了龙的崇拜。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东方文化的图腾,是一尊至高无上的神,威严而不可冒犯。龙不仅是整个民族的图腾,人间的皇帝都被称为真龙天子,就连主宰万物的玉皇大帝,坐的都是龙椅,因为在飞禽走兽之中,龙的形象最为庄严神圣,而且法力无边,所以把龙作为坐骑,随之坐骑也就成了龙椅,龙椅只有皇帝能坐,所以龙便有了"𢅛"的写法。
龙不是随便可以产生的,而是有龙脉的,所谓龙脉是中古传统堪舆术中对一种特殊地理形态的叫法,实际上就是民间传说中的藏风蓄水、大富大贵的风水宝地。风水学中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龙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头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而水则是龙的血液,所以古人常常用"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来寻找龙脉。昆仑山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地位,所以古人把它称为"龙脉之祖",由此向东南延伸伸出三条龙脉,一条是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走太原,渡海而止,大体上是沿黄河通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并继续延伸,北京、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另一条是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大体上通过黄河、长江之间的地区,包括四川、陕西、河北、湖北、安徽、山东,到达渤海终止,西安、洛阳、济南等,均为中龙气聚之所;还有一条是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大体上是沿长江通过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南部地区入海而止,人们通常把香港、广州、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划为南龙。这三条龙的干脉生出支脉,支脉又生出支脉,犹如人体血管和经络一样,遍布于中华大地。这些山脉构成了一幅华夏巨龙图,西方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条沉睡的的巨龙。一般来说,龙脉灵气聚集之地,都是皇陵最佳选择之地,比如在龙脉上有三个皇陵,一个是挖不开(乾陵,怎么也找不到入口),一个是不敢挖(秦始皇墓,暗藏了无数机关),一个是不能挖(黄帝陵,是中华儿女的文明始祖)。
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崇拜,所以很多的地方,都因为有龙或龙路过,起名便于龙有关,比如盐城的龙冈,就因为与龙有关,就连盐城的内港湖也改为名聚龙湖,原来在伍佑处准备挖个龙湖,后来又起名南海了。据笔者所知,全国称为龙城的有八个地级市、县或县级市。比如广西的柳州,相传南朝大同年间,有八龙戏水于柳江,故名龙城;江苏的常州,在齐、梁两代出了15个皇帝,所以称为龙城;甘肃的天水,因为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氏的出生之地,是羲皇故里,所以也叫做龙城。还有安徽的萧县、湖南的湘乡、山东的诸城、河南的濮阳,都因为与龙有关,都称为龙城。
其实,龙是中华文化的化身,是东方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据说龙身上集中了人们常见的九种动物最具优势的器,马头、鹿角、虎眼、牛耳、猪鼻、鲤须、蛇身、鹰爪、燕尾,九九归一,融合成形。正因如此,才具备了神威无比,天下无敌的本领,彰显着博大宽容、刚健威武、高贵祥和的王者气象,是民族核心精神的生动写照。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都因为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每一个有中华血性和气节之人,都应该珍惜和爱护好中华龙脉,誓死捍卫好祖国的大好河山,弘扬和传承龙之精神,团结合力,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开拓奋进,给天下带来祥和与太平。
《微论乔木禅画艺术的创新智慧》
周阳生
一叶禅师乔木的禅画艺术"是非凡气质的非凡产物(英-王尔德)",是映在知识和悟性中的气质,是用禅火涅槃出的凤凰。他用艺术将平凡的生活提升到禅意的境界,让人禅,让人悟。
日本圆朝大师说过:"切莫模仿别人的艺术,自己要创造独树一帜的艺术。"乔木先生的禅画艺术,就是自己独创的画派,我称之为"无相禅意派"。他不同于古今禅意画之具象,而是用书法线条,简笔构造出各种形态的无相众生。他说:"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应高于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敢于不拘一格的去探索创新,若能够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是很幸运的事……"。在我看来,乔木先生已经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并在这条路上,让自己的艺术思想,充满灵感与意象,让自己的艺术天赋,枝叶愈茂,花开愈盛。
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说过:"我不懂什么是抽象派,什么是立体派。我只知道创造!创造!再创造!"。乔木先生就是秉承了这种"创造!创造!再创造!"的理念,用充满智慧的上帝之手,创造出了种种禅意与禅境。
希腊文艺评论家赛门狄士说过:"画是无言的诗,诗是能言的画。",近三年来,我与乔木编印过两本《禅诗禅画集》,收录了我三百余首格律诗词与乔木的三百多幅不同体裁的禅画。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要经过一定的成长过程,更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所以我还撰写了多篇介绍乔木禅画艺术的论文,阐述了乔木无相禅画的思想与境界,以求让更多的人了解乔木禅画艺术的高妙之处一一"无相禅意",并把这种至善至真的禅意植入人类心灵深处,透过艺术的形象与现在及未来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心灵的交流。
在我心中,乔木先生的无相禅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美。这种美,是乔木先生从灵魂深处射出的梵光,是一种心灵之美,是一种禅意之美。
汉代符理云:"真正的智慧是知道那些最值得知道的事,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我与乔木之心,皆是如此。我醉于诗词,乔木醉于禅画,并非是求一时之兴趣,而是为弘扬、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结篇之余,吾于瀛洲莲堂为禅师填词《如梦令》,以喻人生如梦,回向如令。
梵意令人开悟。
莲境寻修心路。
无相众生相,
苦海菩舟济渡。
远骛,
远骛。
邀月瀛洲信步。
注:本词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论大道与小术有感而发
罗培永
大家好:
喝酒不?
一起举杯,
不亦乐乎!
三碗不过岗,
千盅斗龙虎。
有谋可成豪杰
无胆莫来凑数
结兄弟天长地久,
拜把子石烂海枯。
怯场者,
不要上,
临阵变节是懦夫!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虞美人-寄梅花书屋主人震三兄》
周阳生
晨见维扬雅士常逢生发"梅花书屋"主人凌震三临清代吴让之(号让翁)隶书的图片,吾见发小震三兄,虽然龄近七秩,却是鹤发童颜。其身板如笔直,笑面似花开。其隶书圆润如玉,不逊让翁。 凌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原盐城电视台副台长、主任编辑,现为盐城市书协名誉主席。曾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羊城晚报》、《书法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多万字,并出版了15万字的文艺随笔《永远的魅力》。
震三兄,人缘极好,友人都尊称其为"三哥"。"三"字蕴藏着"永远的魅力"。
《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史记-律书》云:"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老子-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之禅意与魅力所在。
闲叙于此,吾取"梅花三弄"开句,将凌寒留香,志趣高洁的梅花化作"虞美人"而填词赠送三哥。
梅花三弄情何了,
琴曲谁人晓?
书窗昨夜凛秋风,
袅袅墨香回绕在兰穹。
龙蛇笔势云中驾,
大气遥天也。
舞文濡砚乐无愁,
心似串场河水向东流。
注:1,梅花三弄,一弄断人肠,二弄费思量,三弄风波扬。有一种金代元好问笔下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身心相许"的词境。
2,串场河,是盐城的母亲河。
3,本词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各两仄韵、两平韵。
《七律-暮岁自勉诗》
一一和宋代余良弼《教子诗》
周阳生
晨读宋代余良弼《教子诗》,诗云:
白发无凭吾老矣,
青春不再汝知乎。
年将弱冠非童子,
学不成名非丈夫。
幸有明窗并净几,
何劳凿壁与编蒲。
功成欲目殊头角,
记取韩公训阿符。
余良弼这首《教子诗》脍炙人口,并以"良弼课儿"入编童物《龙文鞭影》中。吾和诗写暮年心境,
霜痕染白萦双鬓,
未晚桑榆奏夕琴。
岸畔濂溪莲梵影,
篱边五柳菊禅心。
旧年不解吟诗苦,
新岁惟勤倚仗寻。
雨泛蝉鸣秋色破,
风摧芰乱弄清音。
注:1,北宋文学家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散文《爱莲说》,脍炙人口,广传后世。
2,东晋末陶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一生爱菊爱酒,是古代田园诗派之祖。
《七律-隐士闲情》
一一读宋代魏野《书逸人屋壁》
诗/周阳生 书画/陈亚 常逢生 乔木
晨读宋代魏野《书逸人屋壁》诗:
羡君还似我,居处傍林泉。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娴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魏野这首隐逸诗,笔致空灵,意象清琦,既有幽居之趣,又有闲淡之情。特别是鱼吞墨之"吞″与鹤避烟之"避″,尤为生动传神。
又见乔木禅画,禅意盎然,逸人莲境禅茶,淡心空灵,悟道悟清。
吾品诗赏画,撰七律《逸士闲情》植入魏野诗境和乔木画境而吟。
历代诗家书屋香,
幽居静玩笔盈芳。
鱼吞砚墨鹅池去,
鹤避茶烟蝶梦庄。
何处清辉罗织女,
可怜素影是牛郎。
林间隐士多闲情,
最爱陶公醉菊逸。
[注]东晋陶渊明,一生喜酒爱菊。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虞美人-花旦晓慧》
周阳生
津城京剧票友朱慧先生,是著名花旦,其扮相清丽,宛如天仙,戏妆纷呈,文武兼备,引得无数慧粉竞折腰。今见晓慧发《红唇絮语》七言诗两首,絮语学戏的心路历程,吾为其不忘初心,弘扬国粹京剧的情怀而感动。故欣填《虞美人》存念。
津城花旦明星亮,
笑靥桃花放。
袖云萦月舞霓裳,
玉指纤柔绕曲溢秋香。
霞衣凤冕红鸾状,
妆彩超时尚。
醉迷蜂蝶醉迷郎,
灯火阑珊恍见慧兰芳。
注:本词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各两仄韵、两平韵。
[链接]
《红唇絮语(二首)》
朱慧
朱唇欲滴展芳容,
纤纤玉指点点红。
不输娇媚不争宠,
一弯清水出芙蓉。
纯情善行怀侠骨,
皓齿红颜品德淑。
坚守真挚历风雨,
相如文君可比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