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腔 缘
●作者:王喜奎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镇上过交流大会,请来了陕西秦腔剧团(不知道是那个剧团)助兴演出,其中有著名的秦腔演员李爱琴。听大人说有时间了去看戏,看李爱琴去。我那时候不知道秦腔是什么,也不知道李爱琴,出于好奇也想去看看。
星期天一大早,姐姐骑着自行车带我去看戏。我们到了戏院门口以后,看到看戏的人特别多,戏院门口排队检票的人站了大半个街道。我们姐弟两排在最后面等候,好不容易挤进了戏院,戏已经开了。戏院子站满了看戏的人,我们两个头小看不见戏台全貌,只能站在大人后面看演员的头和打仗的刀枪。我听不懂,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听见旁边的长者给人讲解,我也凑近细听,原来上演的是《薛刚反唐》。看老者讲的津津有味,我却听的糊里糊涂。
星期一早上早自习,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没有来教室,我们班几个和我一样看过戏的同学说起了星期天看戏的事,全班大部分男同学一听都来凑热闹,一下子围了好多人,七嘴八舌说开了。其中一个年龄大一点的同学给我们讲起了《薛刚反唐》的故事,讲的可带劲了,我们都听的入了迷,老师走我们跟前都没有发现(为这事我们被老师逐个揍了一顿,罚站一节课)。从哪以后《薛刚反唐》的故事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总想知道《薛刚反唐》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后的结果如何?
五年级升学考试结束以后,我找到了《薛刚反唐》演义小说,假期一边放牛一边看小说,有一天放牛看小说的时候,雷雨来了,我小说看的入迷了,打雷都没有听见,直到雨点滴到书上才知道已经下雨了,才发现牛也不见了……

《薛刚反唐》演义小说看完以后,我对演义小说产生了兴趣,后来相继读了《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呼杨合兵》、《隋唐英雄传》、《三侠五义》等多部小说。大多都是唐宋时期的故事,通过阅读小说让我对唐宋时期的历史有了些许了解。
1996年我在乡镇参加工作后,乡上每年的三月十八、四月初五都要唱秦腔。第一年参加工作三月十八唱戏,第一场唱的是《下河东》,第二场是《铡美案》,两场戏我对故事情节都有所了解,也能看的懂,还能给同事讲解。从那以后,只要不出发下村,戏台子下面哪怕只有一个人,哪肯定就是我,我对秦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秦腔结下了难解之缘。
2007年8月份,我调到县城工作,下班以后基本没有什么事,晚上县城的秦腔自乐班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有时间就去秦腔自乐班看看,自乐班秦腔爱好者有初学的大哥大姐,也有久经科场的科班老手,不管看谁唱,我都带着仰慕的心情细细品味。听的多了,灌输了一点耳音,没有人的时候自己一个人也学着吆喝几声,特别是《下河东》、《三对面》,尽管唱的不着调,但是吆喝完了感觉神清气爽,太美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把我推荐给宁州古豳自乐班班主李建发老人。李建发是退休干部,年近八旬,为人和善。在朋友的催促和李老的鼓励下,我第一次站上了“舞台”(在观众面前,没有舞台),第一次清唱《三对面》,到唱完,我身上就像水浇了一样,也不知道自己是咋唱完的(根本合不上伴奏)。好在有李老和各位前辈的安慰和教导,使我没有灰心。他们教导我多听原唱,还给我推荐了张兰秦、李志翔、张晓亮、高喜娟和赵芳等几位秦腔花脸名家,让我好好听名家的演唱,记住演唱节奏和伴奏……

三个月后,我的《三对面》基本能跟上伴奏了,在乐队老师的伴奏下,能较顺利的完成,虽然偶尔还会吃棒子,但是自己已经很满足了。张兰秦老师的花脸唱段《斩单童》:“呼喊一声绑帐外……”哪气势太过瘾了,我很想学唱,每天有时间就听,边听边学,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基本上路了。两段唱腔学会以后,给了我很大的自信,我对秦腔更加执迷了,除了上班,一有时间就唱,家里,路上随时随地唱,唱秦腔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作者:王喜奎;
通讯地址: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碧水嘉园;
联系电话,13830484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