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王颖悟耄耋之年作品欣赏】小说《报国寺》连载九(第十四、十五)
●王颖悟(陕西宝鸡)

十四
杨月红的出走,对于整个杨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想当初月红在时,她就象一只活泼可爱的百灵鸟,把她那清脆悦耳、婉转动听的笑声撒满整个庭院,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鲜活的生机。可是随着她的出走,这种和谐美好的氛围被她彻底带走了,走得一干二净,整日间只有她的母亲以泪洗面。她看着女儿卧房内所有的物件,都能勾起她无尽的回忆。每当看到那面镜子,她都会想起起姐妹俩为争抢镜子而斗气的事;每当看到梳妆台上那少得可怜的化妆品,她马上就会联系到姐妹俩淡妆素面、不求奢华、以庄重待人的习性,以及相互帮助梳理发型的亲昵场面。她早就明白‘女大不中留,强留结冤仇’的道理,但她却没有猜透女儿的心思。当初女儿每当有人提起她的婚事时,她都一再推拖,作母亲的明白,这是因为她还钟情于张家公子,当后来逐渐得不到消息,彻底绝望时,她没有发觉也没有及时开导,让她接受事实,慢慢转变观念。谁知她却竟如此决绝,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使全家人难以接受。这简直就象在她的心上插上了一把钢刀,使得她痛不欲生。
去年她曾设想,在附近不远处给女儿找一户人家嫁了出去。不求家产,不图荣华富贵,只要家人正派善良,能靠自己的努力过好日子也就够了。以后等父母老了,能隔三岔五的带上孩子常来娘家看看,说些体己话,叙叙家常,对老人们来说尽享天伦之乐,在精神上也是最大的安慰。可是如今,这些美好的幻想都成了泡影,母女只能在梦中相见,不知自己百年之后还能否再见女儿一回……想到此处,怎不令人肝胆寸断!
杨文和儿子邦宪只停了几天,等调正好情绪以后又一同去货栈经营生意,家里只剩下母亲和邦宪媳妇马秋芳两个人。而秋芳性格内向,不善言词,一晌时间也难得说上三两句话,看着母亲悲戚的样子,只能陪着暗自垂泪。假若她是个能牙利齿、善于表白的女人,陪母亲拉拉家常,说些其它有趣的笑话和见闻,逗母亲开心,这样也可分散老人的注意力,把她的思绪引导向别的事情上,也会减轻老人精神上的压力,不至于日久老人累出病来。
要改变这样的家庭氛围,最好能有一个婴儿。因为有了婴儿,家中就有了生气,也就象征着有了前途和希望。可是秋芳怀孕只有四五个月,本人又困乏倦怠,提不起精神,懒洋洋的,别说引别人开心,就连她也得母亲陪伴。因此,这种现状再也不能这么维持下去了,必须及时改变。
杨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忽然想起自家西隔壁云飞的媳妇小红带着三个月大的儿子常年呆在家里。云飞经常押镖在外,有时外出常几十天不回,小红一人在家既要做饭,又要带孩子,实在不易,整日无人作伴,岂不孤寂?若能约她过来,就恁她的能说会道及机敏灵动,一定能使夫人开心不少。再者通过婴儿这个亲情的粘合剂,又可使她们都不会感到寂寞,又拉近了邻居家的相互感情。这种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凝结成的感情,并不应该因为时间的推移和分宅而居被逐渐冲淡,应该比过去任何时期得到巩固和加强。
杨文让秋芳向小红传达了他的意思,小红立即满口应答。第二天吃过早饭,她就抱着儿子来到杨家。左一个伯父,右一个伯母,甜甜的声音叫得人心里极舒服。别看她年龄不大,可是她见多识广,阅历不浅。当初在北方小镇上母女二人为了维持生活,就在自家的门面房里开了一间小小的烧饼铺。由于手艺好,诚信经营,生意不错,经常是顾客盈门。因此她对世情冷暖和人际交往都看得一清二楚,待人接物除过心诚意正之外,就是巧嘴一张。人人都爱听好话,只有把客人说高兴了,他才愿意掏钱。她能把一个愁绪满满怀的人通过拐弯摸角的技巧开导得心花怒放,愁眉抒展。
她对吴氏夫人说:“伯母,我月红姐是个有心志的人,她想的开,看得远,比我们这些离了男人养活就活不下去的人强得多。她的心在高处,在远处,你要是强把她留在身边,那是会憋出病来的。那时你还得侍候她看病吃药,反而会成了你的负担。这时你会后悔,还不如当初放她出去,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放开他,让她飞到她想去的地方,也不必为她担心,她是个有主见,有心计的人,决不会吃亏。再者,我娘家父母早已亡故,我再也没有了亲人,你和伯父又这样疼爱我们,帮我们成家立业,这样的大恩大德何日才能报答。从今往后你就把我们当作你的儿女,我就代替月红姐在你和伯父跟前行孝,一直待奉你们到终生。”说到伤心处,真的落下泪来。母女俩相拥而泣。母亲用手绢为她擦拭泪水,瞬间二人的亲情达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
情绪稍微稳定以后,她又破涕为笑。她向夫人说:“保不定哪一年哪一天,我的姐姐会领着她威武英俊的丈夫和聪明活泼的小外孙,突然来到咱们面前。那时你会高兴得合不拢嘴,骄傲的对外人说‘我的女儿有眼力,她没有错,她是我们杨家的荣耀和光彩!’你就专等这一幸福时刻的早日到来吧!”
这真是一付灵丹妙药,老夫人的心情在的百般开导和小孩的逗乐中日趋开朗,寂静了许久的庭院又有了笑语和婴儿的哭啼声。不久阮云召的媳妇杜红英也加入到这个谈天说地的行列中。几个女人之间用她们特有的沟通方式,使得彼此的友谊得到更深刻的升华,并达到和谐的统一,使家庭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秩序,没有使其走向失控的边缘。

十五
其实,惦记月红出走的人不只是杨门一家,另外还有周家宗族的老族长周信老人。
使他惋惜的是,这么刚烈坚毅的女孩,正是他挑选儿媳的最佳选择,可是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和迟疑不决而错失良机,至今思之追悔莫及。
周老的先房妻子郑氏连生三个女儿,自己已年过五旬,害怕生子无望,断了周家香火,于是又续娶二房马氏。果然第二年就产下一子,取名周昉,真是天遂人愿。全家喜不自禁,视若掌上明珠。由于过于溺爱,疏于管教,致使自小就养成恣意任性,挥金如土的坏毛病,不思进取,专爱斗鸡走狗,声色犬马。及至长大,更难管教,周老束手无策,任恁老人费尽心思磨破嘴皮,他仍不悔改。周家曾多次找人算卦问卜,都说非得给他娶一性情刚烈、又胸有主见的女子为妻,方能镇住他身上的邪魔,不然他很难改邪归正。
其实,他长大以后的许多坏毛病,是因为有人在背后暗地鼓动和引导下逐渐形成的。人常说‘学坏容易改正难。’周老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因心肠太软,凡事总以慈善为怀,要用善行来感化人,下不了狠心。没有对来自幕后的黑手采取反击,对这些教唆者的阴谋认识不足,没有理解这些人的险恶用心。人家已从他家业的继承人上动起了手脚,希望让他的儿子自毁长城,而自收渔翁之利。他还被蒙在鼓里,没有充分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这位在背地里暗动手脚的人名叫江禄才,年龄二十五、六岁,家就住在周家附近。这个人不务正业,专在街面上寻衅闹事,包揽词讼、从中牟利以中饱私囊。他常常是贪心不足,吃着碗里的瞅着锅里的,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成。那年向周家求婚,欲娶周家的三女儿为妻,被拒绝后就恼羞成怒,发誓要把周家搞垮,可是却苦于没有下手的机会。后来苦思冥想,就想出了这个歹毒的主意,他要把周昉引向一个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不归之路,让他成为不可救药的败家子,将自家的房屋、田地等一切财产从他自己的手里一点一点的转送到别人手里,最后落个倾家荡产的结局。
且说这个江家,本是外来户,迁来这里至多不过三四代,是这里少有的杂姓人家。祖上曾以经纪人为业,专在市场上捏手拉拖,操控市场行情以牟取利益。早在四十年前,他的父亲江平涛在集市上为和外地而来的一位地痞争地盘而发生斗殴,结果致对方死亡,被衙门拘禁后判以致死人命罪判劳役五年,并处罚金纹银一百两。情急之下,当时周老的父亲周善发动族人,又联合外族的民众联名具保向衙门申诉,并寻找证人,说当时是外地那人无理取闹,首先大打出手,正要危及江平涛性命时他才被逼还手,是属于防卫过当,误伤人命。县令为了顾及当地乡绅面子,外地那位地痞又无苦主相逼,就得过且过判令江家埋葬死者,仍判罚银五十两,以掩众人耳目。就这样江平涛免去了五年的牢狱之灾,得以逃脱。
按照常理,稍微有点良心的人,都不应该对待周家忘恩负义,以怨报德。可是江禄才见利忘义,比他父亲更胜一筹。他看到周家生意兴隆,诸事昌顺,自家的光景永远不能跟周家相比,先是羡慕,后生嫉妒,再发展到忌恨,恨不能把周家的产业立即据为己有,一直恨得他牙根直痒痒。他对周家的基业觊觎很久,尤其是被拒绝婚姻之后,他复仇的欲望达到了顶峰。他觉得已经到达他实施计划的时候了。他相信,不出三五年,这周家的深宅大院将要改换主人了。
当周昉五六岁时,他已十一二岁,正好领着玩耍。周家人想,自家的小孩子有个大一点的孩子陪着也觉放心,况且两家离的又近,常来常往,也是正常的事情。及至周昉长到十五六岁时,二人往来更为密切。他也经常是顺着周昉的意图,从不违逆,也从不在他耳边不停的劝这劝那,因此周昉就把他当作最好的朋友,经常是言听计从,他的话比父母亲的话更管用。那时江禄才还没有最后那些坏主意,因此,周家连同周老在内都认为他二人处处为伴也不是什么坏事,也就习以为常。但是决没有想到,就在这看似平常的潜移默化中,年轻单纯的周昉却被慢慢的引向了歧途,逐渐的临近深渊。
每隔三五天,江禄才就要请周昉在街上的酒馆吃一顿,而且出手大方,毫不吝啬。几样周昉最爱吃的菜肴外加一壶老酒。周昉说他不会喝酒,浅尝辄止,他就怂恿说:“男子汉不会喝酒算什么男子汉?还不如一个小脚妇人,这样的人不值得交朋友!”在这种言语的相激下,周昉只得舍命陪君子,一点点的酒量大增,竟有几次被灌得酩酊大醉,被人抬回家里。周老在外人面前不好责怪,等酒醒以后又不忍责怪,等过去两三天也就淡忘了。后来他转念一想,男人们喝酒也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他觉得似手喝得有点过早了些,也不知他花费的钱从何而来。他估计,一定是马氏夫人背着他偷偷给的。孩子大了,也该出门交往了,决不能让孩子手头拮据而丢了咱周家人的面子。于是又不时的暗中予以资助,不能让孩子为此而感到难堪。这样一来又无形中助长了儿子挥霍无度、有恃无恐的坏毛病,对儿子的迅速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常说:“饭饱生余事。”酒足饭饱之后,江禄才又把周昉领到赌博场。他让周昉试试手气,周昉说他不会赌。江禄才说:“这个并不难,象你这么聪明的人,保证不会输,要是在赌场不发挥些聪明才智,实在太可惜。”说着他就让周昉先拿出一些碎银作为赌注,一试身手,他在旁边作为指导。就在他的一番摆弄后,果然获得头彩,霎时间获利数倍。周昉来了兴头,继续押注,又连连获奖。周昉惊呼,原来这里还有此等乐趣,于是便乐不忘归。说来也怪,至此以后,周昉却是十赌九输,把父母给他的钱早已输得一干二净。他心急想捞,结果越捞越深,债台高筑。后来不得不偷拿家里的东西去典当铺换钱,就连母亲的首饰也被他变卖一空。后来几宗大的亏空都是江禄才给他解了围。但却是用几张卖地的契约为交换条件,被江禄才收入在他的“百宝囊”中。
周昉长到十七八岁,逐渐懂得了男女之事。江禄才投其所好,便给他设计了新的圈套。有一天他看到周昉手头有了活钱,便对他说:“最近听说望春楼来了一位头牌女角名叫巧巧,不只色艺双绝,而且床上功夫了得,何不风流一回,也不枉来人世一场!”周昉正中下怀,就半推半就的来到妓院。就此开始,彻底将他陷入无底洞中,难以自拔,后来若非高人相救,必定命丧温柔富贵乡中。
在妓院一月有余,所有费用都来自地契尽都收入江禄才囊中。而自己身染梅毒,浑身奇痒,皮肤溃烂,骨瘦如柴,弱不禁风。老鸨见他再无油水可榨,便命人痛打一顿赶出院门。数九寒天倒卧在风雪之中,而此时的江禄才暗暗窃喜,盼望着他早点死去。
谁知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当晚半夜时分,一辆马车急驰而来,车上下来一蒙面大汉,在街角拐弯处找到昏死的周昉,试了试尚有鼻息,便将他抱上车,调转马车急驰而去,瞬间消失在茫茫暗夜中。
当周昉清醒时,发觉自己躺在窑洞内的热炕上。他不明白这是什么地方,自己是怎么到这里来的?但只见窑内干净整洁,里边有佛像、供桌、香炉和一对点亮的蜡烛。窑壁上还挂有一口宝剑和尘拂,看布置,俨然是一座佛堂。他身旁有一位长须道长和一名道童。那道童正给他手臂上涂抹药膏,道长在旁亲自指点。他刚欲起身,道长立即用手按住他的肩头,示意他不要起身,并告诉他只管静心养病,不要多问。知道的越多,与自己越不利,以后一切都会明白。他回想起这些天发生的事情,仿佛是作了一场恶梦。鸨儿让人打他时他还清醒,后来就失去了知觉。他觉得这些人禽兽不如,认钱不认人,竟然对他下此狠手。当他遭难的时候,他的禄才哥为什么不来救他,又是什么人把他弄到这里来,到这里来又要干什么事?看来这些人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的一切行踪都在人家的掌控之中,看来要想逃跑已是不可能的了,就只好服服帖帖的听从人家的摆布算了。
周昉的突然失踪,使得周家乱成一锅粥。马氏责怪周老不及时布置寻找,所有下人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唯有周老似乎早有成竹在胸。他从儿子的平日作为和行踪,他预料儿子迟早会有出事的那一天,可是他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最近半年来,儿子也不象过去那样天天要钱,他还以为是儿子收了心,走上了正道。他哪里知道儿子是背地里把家的土地卖了十几亩。后来儿子几天夜不归宿,他还以为是和同伴喝酒取乐 ,也就懒得去问,省去了许多烦恼。谁承想却是住在妓院,街巷已经传得纷纷扬扬,只有他还蒙在鼓里。在马氏夫人的哭闹下,他只得安排几路人马,四下出寻,到底该向何处,真似大海捞针。
正在忙乱之际,从大门门扇下面的缝隙中塞进一张纸条。家人忙捡拾起来交给周老,只见上面写道:“既脱险境,绝对安全。祛除顽疾,洗心革面。脱胎换骨,重回世间。还你一个新人,百日之期为限。天机不可泄露,消息切忌外传”。最后署名“世外山人”。周老读后唯有狐疑悲戚,喜忧参半,于是安排出寻计划乃止。
说来也巧,就在周昉失踪当晚,江家突然闯进两位蒙面的不速之客。未等江禄才开口喊叫,即将手帕塞进嘴里,戴上头套,强行掳走。临走时顺便捎走了江禄才的“百宝囊”,也留下一张纸条。家人都知道少东家有一个“百宝囊”,没有人看过,也不知内装何物,只知道主人日夜不离身,看得比他的命都重要,看来今夜造访者是早有精密谋划,是有备而来。等来人和少主人消失在暗夜以后家人才敢将那纸条阅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若到,一切都报。恶贯满盈,下场自找。善恶分明,天理昭昭。害人害己,罪责难逃。一人担责,孽债自消”。最后署名也是“世个山人”四字。家人看后惊愕不已,也不敢报官,怕惹来更大的麻烦。待到第二天听说周家也有人失踪,过来打听消息,互相说起,都不知道这个“世外山人”到底是何许人也,也只是胡乱猜测,惶惶不可终日。只有周老,从信中得知儿子性命无忧,只要百日后儿子能平安归来,他也就别无所求了。
周昉所住的这里前院是一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仙乐’古寺,窑洞在古寺的后院,沿山体而凿。后院偏僻而幽静,是此寺道长静修的住所。这座古寺位于清源县城以西三十多里的大山之中,距周昉的家乡法华寺镇有六七十里路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周昉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夜之间他怎么会被几位素不相识的人弄到这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来。整天被囚禁在这个小天地里,不许外出,不许和别人多交谈,所接触的就只有道长和道童两个人。道长专司诊脉治病,道童除了给他涂抹药膏外,还服侍每天早晚二丸蜜炙药丸,及全天饮食起居。虽然每顿都是清淡素食,但却舒雅爽口,味美宜人。窑内密不透风,又有热炕取暖,外面已是大雪纷飞,窑内却是温暖如春。他在这里虽然住的很舒服,可是曾经在他身上发生过的那些事却一齐重现在他的脑海中。为什么会有人无缘无故的把他弄到这里来,到底想从他身上得到什么?这里离家有多远,父母知不知道他在这里,将来还能不能和家人见面,等等疑团在困扰着他,理不出一点头绪来。他还模糊的记得那天晚上,当他被打得遍体鳞伤,被抛在街上时,他浑身酸痛冷得打颤,那时他猛然醒悟,自己最不该被骗到这里来,为什么有些人希望他快快死掉。眼看死期将近,反倒最想见父母一面,可是一切都为时已晚。当他陷入昏迷状态以后,就发生了令他难以预料的事情,岂非天意乎?
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救助和调养,他的病情大有好转。全身被打的伤痕和毒疮都已结了痂,精神状态也大有起色,憔悴的脸上有了笑颜。看见时机已到,道长便和他慢慢攀谈起来。他从周昉的家中人员家境状况、产业生意以及他的成长过程,直到他不听劝阻肆意挥霍、沉迷赌场,最后身陷妓院,其中细节,他都如数家珍。周昉惊奇,这位陌生而又慈祥的道长为什么能对他家的情况了解得如此清楚?他急忙追问,道长告诉他,不该你知道的事你就别问,知道的多了反倒有损无益。于是他便再不多言,只听道长对他继续讲来。
道长对他说:“你只所以挥霍无度,是因你生在富贵之家,受到过度宠爱,不知道生计艰难。任性妄为,是因为父母不忍责罚,无形中滋长了你目中无人、有恃无恐的习性。所以对于外人的劝阻置若罔闻,甚至反感,认为别人多嘴多舌,干涉自己的生活。头脑简单,分不清是非曲直,认不明好人坏人,以致被人引诱,跳入别人为你设好的陷阱,不能自拔。大祸临头仍然不知悔改,所有灾祸都是因你自身的缺陷而起。正气充溢,才能百邪不侵,你若生活检点,品行端正,何止落此下场?”
道长见他沉吟不语,似有所悟,便接着又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正因为你有许多毛病,这正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造成可乘之机。他们正是利用了你这些弱点,来实施他们的恶毒计划,他是要用你的手亲自把自家的家业,一步一步的送给他,还不显山露水。象江禄才就是这样的人,你却还把他当作救世主在处处帮你的忙,你一直到死,还不知是谁害了你,你真是糊涂至极!”说着他把江禄才的“百宝囊”摊开在他的面前,让他自己亲自翻阅里面的字据。——实际这个物件周昉十分熟悉,他是江禄才随时都带在身边,寸步不离的一个皮制小包。他曾多次看见,江禄才每次将他写给自己的字据装进此包——里边有他写的卖地契约五六份,还有江禄才替他支付赌债的欠条,更有多年来吃喝玩乐所花费的账单,另另总总,加起来能把他的家产折完。这就等于说,等他一死,江禄才拿着这些字据告到衙门,那时死无对证,有字据为凭,他的父母及家人就只有净身出户一条路可走了,……看到这里,他惊出一身冷汗。他暗地咒骂这些人面兽心的家伙。道长看见火候已到,便趁热打铁:“你的所作所为不只毁了你自己,还将累及你的家人。你仔细想一想,你一生都给家里贡献了什么,你的作法对得起谁?难道说父母辛苦把你养大,为的就是得到这样的结果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他嚎啕大哭。道长也不劝阻,让他尽情抒发。通过眼泪,洗清他心灵上的污垢,涤荡他扭曲的灵魂,表达他的忏悔。只有通过思想深处的激烈搏杀,才能分辨是非,认识错误,达到痛改前非的目的。
转眼间冬去春来,春光明媚。道长的灵丹妙药,彻底治好了梅毒,谆谆的教导,拯救了他的灵魂,只觉得神清气爽,容光焕发。他说过去的周昉已经死亡,现在站在人面前的是完全脱胎换骨的全新之人,这都得益于道长的慈航普渡,给他创造了一个重新作人的机会。于是在临别前他向道长行了隆重的三叩九拜之礼,特地感谢道长的再造之恩。道长告诉他说:“不必谢我,我也是受朋友之托,行道义之事,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不过为了忘记来时路,保守秘密,还得受些委屈。”于是给他戴上头套,命人用马车将他送到家门口,然后迅速的驾车离去,他连一句谢字都未来得及说。
家人团聚,叙不完的思念之情。周昉和父亲回忆往事,恍若梦境一般。周老问儿子,可曾探明此事是何人所为,好知恩当报。周昉说道长曾嘱咐过不要细问根底,细问有害无益。周老估计就其身手,非阮氏兄弟莫属。一定是感激自己对他们的多次帮助而救危扶困。既救助儿子,又翦除祸根,不露声色,无据可查,设想巧妙,不留痕迹。是否如他所想,也不好细问。他觉得正是这些年来由于他广行善事,才能得到好的报应,这就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周老给儿子选择配偶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杨家二小姐。他当时也不明白,为什么杨文对女儿的婚事迟迟不作决断。他又转念一想,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又经过了这么一段曲折的遭遇,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虽然死里逃生化险为夷,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一个难以抹去的污点。他觉得儿子配不上人家,是会沾污了冰清玉洁的女孩。他认为这是极不道德的行为。他要是向杨文当面提出来,碍于以往的交情,杨文或许破不下面子会满口答应,这种违心的许诺,女儿不一定会满意,那时反倒会弄巧成拙,双方都处于尴尬的处境……他反复思考,最后作出决定,忍痛割爱,以后坚决不提此事,保持原来的交往关系。可是谁也没有料到,时隔不久,姑娘就离家出走。他除过惋惜之外,但愿姑娘在外,能够生活得舒心快乐、平安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