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走在小康的路上 作者/王力光 演播/郭战
7月14日,盛夏时节,热浪蒸腾着,我们一行20多人,参加北镇融媒体举办的“我们走在小康路上”主题采访活动。
大市镇华山村,地处医巫闾山北部山区,山高林密,境内的冮家水库,碧水清波,风光怡人,感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泉奇石随处可见,负氧离子高出国家标准,是天然的大氧吧,是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它还是国内著名的传统古村落。
由于地少,林地瘠薄,华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华山村脱贫致富,走在建设小康的路上。
一路上,我们在华山村书记、主任的带领下,来到华山村,颇有气势的山门几个刚劲大字映入眼帘 : 中国传统古村落。刘主任介绍说 : “华山村申报中国传统古村落,2017年开始运作,2018年申报,2019年审批。”在场的人纷纷称赞华山村党支部一班人有独到的眼光,有改造建设华山的大气魄,大手笔。刘主任介绍 : “2018年,在原来荒滩的基础上,建立起大型停车场,极大地方便了来华山游览观光的游客需要。”
刘主任说 : “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奔小康,采取了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引进了水果新品种,建立了水果、药材代销点,电商销售,葡萄酒厂,刘俊文的蜂蜜园,吸引了外地顾客,产品销往北镇,通辽等省内外。现在人年均收入达万八千元,华山村脱贫了。”
提起蜂蜜园,62岁的养蜂人李俊文激动地说 : “生产队没解体的时候,养蜂受限制,都偷着养,现在村里支持养蜂,刘建国书记到处给推销蜂蜜呢。”正说着,刘建国书记拿出2000元钱,说是通辽客人付的蜂蜜款。李俊文说 : “今年受疫情影响,要不,蜂蜜都供不应求,我割的蜜,质量好,不掺假,没有添加剂,糖尿病人都能吃。”
在前面不远处,我们看到沿路梨树结了鸡蛋大的小果子,葡萄树已经长了一串串绿宝石一样的葡萄。今年辽西地区大旱,玉米都卷叶子了,让人看着十分心疼,果农们正在浇灌,抗旱抢收成。 我们来到一户人家,老太太已经88岁了,身板硬朗,这户人家的房屋是经过修缮,恢复当时的原貌。据资料记载,华山村由于地处偏远,古村落保存完整。现有21处历史建筑,其中,清代建筑5栋,民国时期建筑16栋,清末的海平房200多座。
我们参观了这座宅院,屋里老式立柜,麻花被褥,枕头,纺车,院里的东墙上挂满了锄头,锹镐和其他劳动工具,极具年代气息。
我们又来到辽宁省妇联颁发的“美丽示范庭院”获奖者家,获奖家庭男主人是一个瘦小的老汉,但他精神头儿十足,把小庭院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家的庭院真是美丽,院里花草吐露芬芳,一棵油桃树结满了红红的果实,很是诱人。豆角,黄瓜绿叶葱茏,挂满了架。院里没有一根杂草,令人赏心悦目。
刘建国书记说 : “现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的心气足了,侍弄庭院的尽头可高了,现在家家都注重环境美化。”
真是这样,我们进村,看到的是绿色的垃圾箱,住户门前各种花草成行,街道整洁,文化墙醒目亮眼。
在采摘园,我们又领略了别样的风情。采摘园的主人叫陈振玉,50多岁,他说 : “经营这个采摘园已经10年了,园里有30多个新奇特品种果树,其中,歇马杏,猕猴桃……有许多是刘书记帮助引进的新品种。好品种卖到好价钱,有的果子一斤能卖到10到20元钱呢。”陈振玉老汉抱着一周岁的龙凤胎喜气洋洋。正是大旱,可这里的果树靠他们自己研究的滴灌技术,仍然清葱碧绿、果实诱人!
采访告一段落了,可华山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奔小康的一宗宗、一件件实事,在我们头脑定格、生动,一篇篇诗文在头脑里鲜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