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微论十三行诗的道与术及原型之美》
一一兼致北京大学王泽教授
江苏 周阳生
近来,紫藤山十三行汉诗学院的诗友们与北京大学王泽教授争鸣,大有华山论剑的气势,可惜未能一睹风采。
争锋的事由,出于王泽教授的一篇论文《试论手枪诗的本质、发展方向及未来》,王教授又就"道与术"的话题,另文回应诗友质疑,云:"从道与术的角度,我认为手枪诗是小术(不然为何以'手枪诗′而命名呢?这便说明了一切!)"。王泽教授又云:"自古圣人重道而轻术,而吾同之,故吾不屑于论此,亦无时间论此!"王泽教授还针对诗友争鸣说:"......是掩耳盗铃,故做糊涂,吾不得而知。只是惊诧于其言行与观点,吾已阐明,就看某些人的智慧、眼界、学术水准、素养、天份和悟性了。"
我认真地拜读了教授与诗友们的交锋之文。既为百家争鸣而高兴,又为水火不容而闹心。虽然群中擂台已撤,硝烟渐散,但仍觉芒刺在心,不拔难忍。故而发一家之言,兼答王泽教授之言行。
一,王泽教授论文立题欠允
所谓的"手枪诗",只是十三行汉诗的俗称,并非学名。当初因为在手机上写作,其诗体酷似手枪,而被诗友们趣为"手枪诗"。尽管我对这一称呼也不十分认同,但我的观点是"不提倡、不反对",毕竟"罗卜青菜,各有所爱。"
而教授直接将十三行汉诗定位在"手枪诗"上而试论,只论其表,不究内涵,恐有一叶障目之嫌。将十三行汉诗直接踢出诗门,似乎也有一种"行家里手"的霸道。
十三行诗,由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于2013年首创。七年来,该诗体适者枝发,受到了越来越多诗友的喜爱与追崇。笔者也因其诗体的张力美与内力美,竟痴迷地写了近两千首十三行诗,并出版了用十三行诗写的二百余篇五百多首《神话诗集》。创作之余,还与黄永健教授、中国著名红山文化收藏研究专家乔木一起,将十三行新汉诗与西方十四行诗进行对比,写了《三个火枪手,叫板十四行一一松竹体与商籁体的世纪对话》,认为:西方人未必知道中国古代作文心要一一起承转合,尽管诗无国界,但中国的汉诗在韵式、节奏和整体性上与西诗却有很大差距,但要按"格式塔定律"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论去追求诗体的整体美。另外,我还写了《汉诗的灵魂觉醒一一兼答"二号评委"先生》,认为:写者写其心而灵魂愉悦,评者亦要与人为善,让自已的灵魂升华。如实在不喜欢某种诗体,大可视而不见,任其灵魂在天地间游荡,如此也不失为喜评者的智慧所在"。德国的歌德在《格言与反省》中说:"美,使隐藏的自然法则显现出来,自然的法则如果不因为美而显现,势必永藏不出"。所以我们在欣赏美的作品时,要领悟作者的心境而和他的心声发生共鸣。德国库鲁拿在《遗稿诗集》中写到:"美,是从生命内部射出的光芒"。这种美,美在能与大众发生共鸣,能使诗者灵魂愉悦,这种痴迷又岂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所知悉?
二,十三诗的道与术
王铎教授将十三行诗定为"小术",且不论其定性准确与否,但我却十分不满教授的措辞,颇有居圣傲庶的态度。你说:"自古圣人重道而轻术",但古人重道者并不轻术",因为道是术的基础,术是道的表现。孔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揭示出了道是规律,而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践行中创新。
既然术是道的表现形式,就没必要以大小来区别,难到小术就无道吗?如此一来,阁下连"小术"都排挤歧视,又怎能领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真谛呢?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任何一种诗体的发展史都会经历发轫期、形成期、成熟期、繁盛期、变异期、衰落期、复兴期、消亡期。或称之为"溯源、酝酿、成熟、变异、复兴。诗体的发展除适众外,还需要诗体的研究理论支撑,使之成为流派。
故笔者曾从艺术"原型"的角度,浅论十三行诗的"原型"之美,研究王泽教授口中的"小术"。
三,十三行诗的"原型"之美
"原型"一词,是西方学者荣格所创,用以描述人类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属于心理世界最深层的东西。对此,我国著名美学家滕守尧曾解读"原型"有三个层次:一是原始的纯真、素朴、平淡;二是原始的激情和生命的涌动;三是原始的智慧模型。仔细品味"原型"的词义与内涵后,我们不难发现"十三行诗"就蕴涵了"原型之美”。
(一),无意识萌发。
十三行诗首创于黄永健教授,是他在与同学唱和中的"无意识"之作,由于他研究中国诗词理论多年,心理世界积淀了各种诗体的模型与发展史,故能在"无意识"中厚积薄发自创个性诗体。这种"个性"对人对艺术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个性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世间万物如没有区别,世界就失去了丰富性,物种就不能发展,生机也就会消失。所以我也称十三行诗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实体",正因如此,我才象众多诗友一样,从最初"无意识"的喜爱其纯真、素朴、平淡、易写、易发,升华为"集体无意识"去探究其"更丰富的内涵"。
(二),新汉诗觉醒,
十三行诗的原型,源于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以十三行诗标准体"三七体"来讲,其:33、44、55、66、77、33、7排列式,包涵了中国古典之"三字诗、三字令、四六骈文赋、五言七言诗和词牌格式,集各种诗词格式而自成一体,我称之为"新汉诗觉醒",是诗体与时俱进的个性张扬,十三行诗同样具备四六骈文的对仗、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同样可以有骚体句、诗体句、叠字句的和谐美、音乐美、典雅美。亦同样可以有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的借义。同时也包涵了五绝、七绝、七律诗的平仄用韵和格律,及词牌的分节和用韵规律。可以说,十三行诗这一原型特征是其它现代诗无法比拟的,所以我大胆地称之为"新汉诗觉醒",这种觉醒是传承、是弘扬、是创新。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不求超越求创新。关于在十三行诗中如何求得对仗、工整、对偶和用典,我曾撷笠翁句写过一首《品茗焚香读春秋》。
四书读
五经修
神农举耜
太公垂钩
羲帝画八卦
禹王法明畴
五湖尽归范蠡
三径陶潜隐幽
秦女有缘能跨羽
轩辕涿鹿诛蚩尤
钟子琴
谪仙悠
品茗焚香读春秋!
我还经常与喜欢写词的文友交流,让他们尝试把十三行诗当作"松竹词"来写,因为十三行诗也完全具备词的特征。为此我也写过以"松竹词"为词牌的十三行词。如《松竹词-雪》:
雪仙子,思凡尘。
带来雪景,
美妙绝伦。
寒松戴玉冠,
腊梅铸香身。
极目银蛇飞舞,
放眼蜡象狂巡。
咏雪诗词古今有,
独喜伟人沁园春。
天地景,
日月津。
心境合一写诗人。
(三),有意识升华。
十三行诗还可激情演变为"二六体”和"一五体",如"二六体"我曾写过《诗经吟》,当时阅读《诗经》,深感风雅颂之美,赋比兴之韵。《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故写了"二六体"的十三行诗。
歌谣
经寻
风雅颂
雕龙心
国土之风
朝廷之音
宗庙之神说
人文之古今
开篇文王太姒
在河之洲恋吟
诗风
拂林
松下品茗弄琴!
十三行诗还可正反写,香港诗人刘祖荣和安徽诗人凌子称其为"正反诗体"。我在创作中将其称为"倒映体",其一正一反如同水中倒影,其反写诗的首句,一般以正写诗的结句起篇。以"三七体"为例,反写时也可以"七言"为首句,"三言"为结句。如我曾写过的
《美醉金秋光与影》
一个秋
两处萌
与秋重逢
七彩多情
枫叶正红时
相依相伴行
幽幽丹桂溢香
簇簇金菊笑盈
一阕岁月古今唱
万景入心天地倾
大自然
奇境生
美醉金秋光影清
美醉金秋光影清
大自然
奇境生
一阕岁月古今唱
万景入心天地倾
幽幽丹桂溢香
簇簇金菊笑盈
枫叶正红时
相依相伴行
与秋重逢
七彩多情
一个秋
两处萌
十三行诗亦可双排双写,最初由广州儒商诗人罗培永先生创作,我俩交流时,我将此诗体称之为"双十三行合体诗,并也曾为友人艺术馆"众妙攸归"名家四人书画展写了合体诗:
《众妙攸归舞长缨》
那玉成
方建鸣
王锦霞
梁立兵
名家联展
彩墨飞英
任心修为
精益求精
一画一世界
一书一登瀛
枝干犹扶疏
弥朵傲雪擎
遒丽骨气并存
妍媚云阙芳盈
青竹黄花相晖
妙生翰墨丹菁
书画同源求骨道
巧妙把握心力铿
虚实藏露提和按
干湿相宜重和轻
濯善水
观浮萍
兰亭风
沐玉蜻
任心修为润无声
众妙攸归舞长缨
我还为十三行问世五周年写过六叠十三行诗《松竹君子诗相交》
一一贺中国(深圳)松竹体新汉诗问世五周年
凤舞云
龙腾霄
拨七弦
籁九调
赞唧唧
颂昭昭
唐诗路
宋词桥
承诗经
骈赋幺
歌金缕
品玉铫
松青竹翠
月媚日晁
文人心唱
墨客笔摇
双英箭鸿
群雄射雕
乾笔云逍
坤墨笺遥
解醉有诗
消愁有谣
同写同诵
群议群聊
松云千里合
竹月一钩绡
鸣琴遇知音
亮剑皆英枭
挑战商籁体
微论可续貂
诗写情绵绵
文记爱迢迢
松涛声声远
竹风悠悠飘
人醉南山云
魂逐江火燎
渊明篱下醉菊
屈原江边魂凋
苏轼月游赤壁
杜甫宵吟疆寥
紫藤山风飒飒
青莲池雨潇潇
适者枝发葱郁
百花园中争韶
诗体创新多变
艺苑又发新苗
文化自觉自信
方知国强国饶
北国诸友诗乐乐
南疆众贤文骄骄
桂泉涓涓香有韵
莲水潺潺清无妖
诗交忘形天涯友
文结知音诚相邀
妙音幽幽如玉磬
玄声隐隐似烟消
上帝缠绵我的心
天机化育伴兰蕉
一曲九歌飘云外
五年万人竞折腰
艺娉婷
诗魂销
骐骥笛
凤凰箫
泉归海
月引潮
松枝虬
竹节翘
木成林
春花娇
风雅颂
古风嘹
白驹过隙形姣姣
五载丰收乐陶陶
有松有竹形葱葱
无惧无畏影夭夭
一日一诗好心情
君子好逑分外娆!
十三行诗的写作技巧,是两两成行,隔行用韵。在创作中,我还写了数十首藏头诗和回环韵藏头诗及一韵回环诗。虽都属游戏之作,但这种"有意识的升华"也丰富了十三行诗原型的内涵美。
[十三行藏头诗]
在中国松竹体新汉诗年鉴2016年10月16日在深圳隆重举行首发仪式时,作为松竹一员的我曾写《松竹汉诗十三行年鉴首发成功》藏头诗以遥贺。
松 涛唱
竹 吟风
汉 诗天籁
诗 心如弓
十 月聚南山
三 年见飞熊
行 行吐露心曲
年 年硕果圆梦
鉴 古传承路漫漫
首 创诗体郁葱葱
发 新枝
成 长中
功 在诗友心飞鸿!
《十三行一韵回环诗》
一一贺"东北龙风文学总社"成立
龙生风
风雅彤
彤心天纵
纵横诗中
中兴惊飞鸿
鸿雁掠云踪
踪前知音相逢
逢时文心从容
容于日月万物丰
丰于诗文千秋松
松竹茸
茸文恭
恭贺诗友心雕龙!
如何在原型的无意识中挖掘心底世界最深沉的东西和丰富的內涵,让十三行诗在传承古典诗词中有意识升华,这绝非一日之功。除要熟知古典诗词歌赋的规律外,更要用心去推敲,提炼出最佳的文字组合和立意。英国作家柴斯特菲尔德曾说过:"文学的体裁就是思想的风格"。日本作家横光利一在他的《作家群象》中也写到:"愈是杰出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愈不是源自某种体系,而是由无生有,风格自成"。所以我们要在写作时,用心检视已写下的每一个字,如此才下笔如有神,才能驾驭沛然的冲动而写出简炼之语和金句,这也是我追求的境界和梦想。
(四),有意识融合。
十三行诗因其具有音乐美、结构美,被诸多音乐家和书法家称之为易谱曲、易书法的新诗体。曾担任过"超级女声"深圳赛区评委的梦艺和资深音乐人季旭就曾分别将我的《七夕吟》、《秋月吟》、《美丽的盐城》、《新英雄赞歌》、《万源河之歌》等十三行诗谱曲。
黄永健、常逢生、乔木等书法家还将十三行诗广写书法,并在书法形式上横写如枪如帆,竖写如松如竹。其书法形式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变化,盖源于十三行诗的模型之美、变化之美、内涵之美。
也正是有了这种诸多诗友的有意识升华和其它艺术的融合,才使得十三行诗能从形成期向成熟期稳健的发展。也才能更彰显出十三行诗的原型之美、自然之美、质朴之美、和谐之美和生命之美,并让十三行诗的古风今韵如松竹之长青、日月之辉映。
我与诗友们的这种有意识融合,也是道的表现方式,这在诗歌创作和理论探讨上同样是有益无害的。不知老朽的"悟性",能否达到教授的"眼界"呢?
2020年7月27日识于盐邑爱莲堂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