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林散文集】《行走在人生边缘》连载十七〈立错了碑子引出的话题〉/ 刘松林(陕西)

立错了碑子引出的话题
●文/刘松林
一上车,我就听见CX和LZ在议论一件荒唐事,说是本市陈仓区一村民给已经死去二十六年的父亲立碑,却立在了别人的坟头。荒唐的是他父亲比别人早去世了二十年,他竟然分不清老坟新坟,而且能够坚持每年在别人坟前祭奠。更荒唐的是在别人发现他立错了碑子后,仍然执迷不悟,以致于被告上法庭,差一点就做DNA测试了。真是荒唐的很!
CX就说还有更荒唐的事呢!今天看电视,一辆轿车撞倒了一辆电动车。看起来这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可是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轿车司机下来,走到被他撞倒的电动车旁边,抱起伤者,是个女人。大家都以为他要送伤者去医院治疗,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把伤者扔进了旁边的河里。事情还没有完,在大家觉得肇事司机将要逃离车祸现场时,他又做出了一件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居然纵身一跃,也跳进了湍急的河水。这是个什么事呢?于是画面回到了以前,原来这俩人既是恋人,又是叔嫂。早在十几年前,当时只有十一岁的肇事司机(小叔子)就爱上了受害者(嫂子),而且几十年初心不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爱情”也越强烈。嫂子终于禁不住小叔子的强烈攻势,与他有了男女之间的那种事。后来被哥哥发现。于是找来双方家长,想做一个了断。嫂子这个时候表现出了极度的决绝,她选择了回归家庭。就在他们说完事回家的路上,驾驶轿车的小叔子与骑电动车的嫂子追尾,发生了上面的事件。
LZ听完,叹了一口气说,这就是孽缘啊!感情这个事情,就是这么怪,认准了,谁也没办法。我们村过去有这么一个小伙,人长得也一般,话也不多,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按照当地风俗,早早地就订了亲,未婚妻还在县上当工人。人们都认为这是小伙祖上烧了高香,才有了这么一门姻缘。要知道,计划经济时期在城里当工人、吃商品粮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美事。在当时,嫁个城里男人都是小概率事件,更何况娶个城里媳妇呢。但就是这么一桩令人羡慕的婚姻,结果却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话说我们村有个商店,是周边几个村的购物中心。有一天,邻村两个姑娘来商店买东西,与小伙子邂逅了,这一邂逅,就有了后面的故事。那两个姑娘都爱上了这个小伙,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小伙也对这两个姑娘动了心。于是就经常借口开会出去约会,一男两女,同处一室。村里人就有了风言风语,渐渐地小伙子的未婚妻也知道了。小伙的家人坚决反对他跟这两个姑娘好,就联系这两个姑娘的家人,进行干预。这事就闹大了,成了当时十里八村的大新闻。大家觉得年轻人玩玩还说得过去,但是要谈婚论嫁,还是得听家里的。这明摆着的大好前途,谁愿意放弃啊?但是小伙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他与其中的一个姑娘私奔了。

刚开始村里人还议论纷纷,不到半年就没人再提了。几年后,小伙子带着那姑娘回来了,家里人也就接受了,村里人也不再说什么,现在还过得好好的。所以,世上的事情就是那么回事,特别是感情,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外人也就是说说闲话,不起什么作用。
我说这就是缘分,主要看老天爷是怎么安排的。有些姻缘,大家都看好,可是最终没有成;有些姻缘,怎么看都不合适,可是却成了。这就是人生的魅力!
说话间,我们已经离开了姜谭路,进入通向厥湾村的乡村道路。穿过密集的民居,一下子感觉眼界开阔了,耳根也清净了。漫山遍野都是树,车窗外一片葱绿。连着几天,周边都在下雨,炎热已经被驱赶到南方去了。没有太阳,空气里弥漫着潮湿清凉,风吹在人身上,感觉很舒服。
我又说起过去的一个同事,是市上领导的孩子,在我们这里,也算是高干子弟。家里就他一根独苗,宝贝得不得了。按理说,他什么都好,可就是手脚不干净,爱拿别人的东西。先是做警察,偷了别人自行车,被判了刑,丢了工作。那时候偷一辆自行车就跟现在偷一辆汽车一样。当时的自行车,最便宜的是红旗,一辆180元,最贵的凤凰,一辆250元。而且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票,没票也买不到。而当时一般人的工资也就30元左右,还要是国营大厂子呢。按照工资比例,也够得上现在一辆汽车了。但是他爸是高干,就又给他安排到一家铁路企业工作,然后又调到机关当了干部。由于有这个特长,就不好找媳妇。于是就在外省找了一个,结婚后给调了回来。起初日子还过得去,可那媳妇肚子不争气,生了个女儿。当时计划生育管得严,不能生二胎,两口子就起了矛盾。于是就请朋友来调解。谁知道朋友调解调解,就跟他媳妇调解到一起了。这就只能离婚了,然后又找了个大学生,在事业单位给安排了工作。但是这个大学生肚子还是不争气,又生了个女儿。这一家人都不满意,总不能再离婚吧?于是就这么过。前几年,这个同事突然得急病去世了,跟他的高干父亲一样,都不到退休年龄,都是肾上的病。人都说他父亲原来在政法系统工作,严打时杀人太多,损了阴德,遭报应了。他死后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女人,带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说是他在外面生的。大家都说他是为了生个儿子,挣死了。

就又说老天爷造人,都会留有缺憾,不会让一个人把什么都占全,总会留有遗憾的。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我们把车放在厥湾村委会,向后走了大约不到一百米,向左,就踏上了一段上坡路。拐过一个弯,就是一个小村庄。现在是白天,人们都出去打工了,村子里没有什么人,很安静。一棵杏树长在路边,没人管,熟透的杏都落在地上,摔得一地黄泥。几棵桑树下面,也落了一层桑仁,黑乎乎的一片。树上还有桑仁,CX就去摘。说是味道不错。然后就说现在的人,这么好的果子都不要了;还说现在的孩子,好像也不贪嘴了。就说起我们小时候,总是吃不饱,看见什么都想吃。谁家有个杏树、桑树,就成了全村孩子们的念想了,总是踅摸着去摘几个,解解馋。CX就说他小时候,在卖苹果的车子下面发现一个苹果,可能是不小心掉落的,也可能是人家嫌小不要了的,他悄悄地捡起来起来,装到兜里,拿到没人的地方,细细品尝,感觉那个香甜啊!就说过去粮食都不够吃,水果几乎没有,即就是有,也没有钱买啊!就感慨现在的日子确实是好了。
过了这几户人家,就到了塬顶。视线一下子开阔了,下面是钢管厂的厂房,连成一片。对面远处,是紫草园,长坡塬,中间是抛物线一样的渭河和挤在一起的城市。再拐过一道弯,又是一个村庄,其实也就是三五户人家。几个村民正站在塬边说着什么。

这里视线极好,向西向北,没有一点遮挡。八角塬就扼守在群山之间,把山挡在了外面。宝鸡峡的大坝在这里看的非常清楚,渭河就从那里挣脱了山的束缚,可着劲撒起欢来,在这山塬之间,画了几个大大的弧线,尽情挥洒出一片宽阔的滩地。城市也随着河流摆动起来,在河的两边飘移。对面紫草园成阶梯状,一片平地就像舌头一样伸展开来,探向前面的渭河,把规整平齐的舌面展示在天光下,新收割的麦茬闪着金灿灿的光,那样鲜亮。往东,越过城市栉比鳞次的楼房,目光顺着渭河一直向前,是一片朦胧的雾霭。天地如此开阔,我感觉呼吸也顺畅了许多。
这里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CX脱口而出。这里既没有风水,也没有宝地,就是这么个小山村。路边一个农民却接上了话头,他的回答我们出乎意料,却也不乏幽默。这里人老几辈子也没出过个大官,这最近才出了个连长!CX就说你们这里站得高看得远,视野开阔,空气新鲜,风景优美,是个好地方。在这里生活,人心情都舒畅!那农民就说,就是这么个地方,有个什么风景!LZ就说各人有各人的体会,他们在这里生活久了,产生了厌倦心理,看啥都很平常;我们是初来乍到,看啥都新鲜!我就说这山村看起来很美,毕竟生活不方便。在当地人眼里,更多的是生活的艰辛,各人关注点不同。
我们继续往前走,左边是坡地,右边是崖畔塄坎,都是小块的田地,一层一层的,随意分布。刚割了麦子的地里都是半尺高的麦茬,还有撒成一行一行的麦秸,显得凌乱荒芜。这要等到秋后,农民才会再种植小麦。中间这四个多月,地就这样撂荒了。这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我前几天去凤翔,大片大片的地就这样荒着。现在的农民都这样,有地不种吧,怕人说闲话,于是就种上一料,比如小麦,比如玉米,够自己吃就行了。反正又不用交公粮,还可以领取国家种粮补贴。实际上从经济角度看,种粮食是最划不来的事情。种一亩小麦,往年收成好,亩产八百斤,还能落下一百元钱,今年收成不好,亩产就是五六百斤,种一亩地还要倒贴一百多,真是不划算。所以,农民都出去打工了,一天好赖能收入百十元,比种粮食划算多了。

CX就说这样下去,这么大国家,这么多人,一旦发生大的战争、自然灾害,都吃什么呀?我说这些都是国家层面应该考虑的问题,普通老百姓只要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管那么多干啥?就说起二十年前,村里的人都在种树苗,一亩苹果苗能卖十几二十万元,一亩杨树苗能卖十几万元。我和父亲在家里分析说粮食是战略资源,谁也离不了,国家一定会重视,肯定不会让种粮食的人吃亏的,所以就坚持种粮食,从而错过了一次赚钱的机会。现在想起来,真是幼稚得很,屁民操的国家主席的心!
于是就说到现在城市的无节制开发,圈的都是好地,都是顾眼前,谁还管以后!
右边塄坎上长了一排高大的椿树,都已经开花,一串串粉嫩的花从浓密的绿叶中挣脱出来,远远看过去,就像是谁在树上搭了一条条粉色的花环。这花刚开的时候是粉色的,结了荚,就慢慢退去颜色,变成鹅黄,浅绿,成熟了,就成了白色,然后发黑。路边不时会有一颗花椒树,一团一团的花椒挤在一起,有的已经上色,由青绿变成粉红,再有一个月,就到了采摘季节了,那时候,花椒就变成深红了。一阵风吹来,花椒特有的香气便弥散开来,香里透着麻,麻里透着香。
转过一道弯,秦岭就展示在眼前。那一道道的崇山峻岭都覆盖在浓厚的绿荫里,一层层向后推移,一层比一层高。能见度很好,连远处山的褶皱都看的清清楚楚。LZ指着远处的山梁说那是嘉陵江源头的风力发电机,看的清楚得很!CX也说是啊,今天居然能看这么远!我眼睛不好,看不见。只能跟着他们的话题走。

路边几株酸枣还在开花,已经没有了刚开始的浓密和香气。也许是花快要开败了的原因吧。核桃倒是很繁,看来这里地势高,没有受到霜冻的影响。我们沿路向下,又到了一个小山村。道路两边都是村民们种的蔬菜,豆角和黄瓜已经长成,一串串的豆角在叶子下面晃荡,不断还有花在开;黄瓜都是一个一个的生长,相比于一串一串生长的豆角,显得有点孤单。西葫芦不扯蔓,挤成一堆,都已经长老了,也不见有人摘。西红柿还没有红,都是青蛋蛋,在毛茸茸的叶片下面泛着青白的光。红薯蔓已经扯开,快把地面罩严了。几只鸡在路边的树荫下刨食,看见人也不跑,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村子沿路边的塄坎一字展开,不到十几户人家,很安静。大多数都是新盖的房子,砖混结构,场院也用水泥硬化了,看着很整洁。有一户人家好像很长时间已经没人住了,院子里长满了荒草,房子还是土木结构,在一片砖混结构的新房里,显得沧桑而破败。院子里面长了一簇擀杖花,足有一人多高,正热热闹闹地开放,给这荒凉的小院增添了几分生机。

CX走进一户人家,喊了半天,出来一个年轻人,好像在睡觉。我们要了几个凳子,坐在他家场院外面的路边。
没有太阳,也没有风,一坐下来,就感觉一股飒爽的清凉从心底弥散开来。路对面的塄坎边,栽了些红叶李、黄杨,还有野生的枸树、槐树。正是黄杨开花的时候,每个枝干的顶端都冒出一团团小米粒大小的花,米白色,很是显眼。邻居家的场院边上,几株月季在默默地开放。
CX说这是王家山村,从这里下去,就是塔稍沟,向西是寺沟岭,中间是康家山,我们之前都去过的。从我们停车的厥湾向南,过安沟,就是买樱桃遇见蛇的刘家槽。我原来只知道这是一块连成一体的山塬,不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沟壑崖弯,更不知道这山山峁峁、沟沟壑壑里面都有人家,也不知道这迷宫一样的山峁还是彼此相连。在感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我更对人类无处不在的生命力而赞叹!在这个星球上,只要有一滴水,一片土,哪怕是在荒蛮的小岛,或者是寸草不生的沙漠上,还是在大山之巅,都会留下人类的足迹。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顽强的生命,也是目前已知的宇宙里最具有创造力的生命。
山村的静谧、恬静一下子展露无余。除了远处传来的几声鸟叫,什么声音也没有。这半山上的几户人家,出门是万顷碧山,抬头是明净的蓝天,不像城里,天空中总是笼罩着一层雾霾,看见个蓝天都要发朋友圈晒自豪。坡下是一片沟壑,不挡一点视线,既显示出层次,又放得开胸襟,显得既疏朗,又不空旷,既密集,又不拥挤。再养上几只鸡,种上几分菜,真个是悠闲自在、享受人生。更重要的是这里离市区很近,十几分钟车程就进入市中心,购物、医疗也还方便,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路就在这一面坡上盘旋。再往下,是一片玉米田。玉米已经一人高了,有的已经开始吐穗。从上面往下看,塄坎上一棵杏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黄色的杏子在树枝上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几乎都看不见树叶。这么繁的杏树我是第一次见到。我们就说能不能去摘几个尝尝。LZ说树下面好像有人在卸果子,可以过去看看。转过一道弯,几个农民开着一辆三轮车,架着梯子在卸油桃。这是一片果园,不到一亩大小,路边是几株桃树,里面还有苹果、梨。CX在树下捡了一棵油桃,给在树下忙活的农民说,我是从树下面捡的,没事吧?那农民说,那个都不能吃,你要吃了到车子上去拿。停靠在路边的三轮车上,放着几个框子,里面装满了刚采摘的油桃。CX说不用不用,我就是尝尝味。然后掰开来,咬一口,说味道不错啊,很甜!之后我们就问农民那棵杏树是不是他家的?农民说是的,我们就说看样子杏已经成熟了,你怎么不去卸?那农民说那个没人要,又不值钱,卸它干啥?
我们顺着果园往下走,看大多数的果树都荒了,没有修剪,枝枝叉叉胡乱伸展,果子密的一个挨着一个,挤在一起,把枝干都压弯了,这样的果子都长不大,也卖不了。地上长满了杂草,都快一人高了。就说现在的农民都不种地了,受不下那个颇烦。不过想想也有道理,这果树辛辛苦苦种一年,施肥,除草,浇水,剪枝,打叉,拾花,授粉,套袋,防虫防霜防冻,到了,批发一斤不到一块钱,零卖一斤两块来钱,真是得不偿失。还不如出去打工来钱快。“三农”问题是个大课题,但从目前情况看,越解决问题越多,看来还是没有抓住关键。
经过一个小村庄,CX指着右手的一条小路说,从这里过去,就是王家山村委会。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隐隐约约能看见一座戏楼。这是宝鸡周边农村的一大特色,村村有戏楼。看来这里的民间对文化还是很重视的。穿过村庄,树越来越密,眼界也越来越窄,只能看到周边几十米范围。一棵红叶李上结了果子,LZ摘下一个,让CX吃,CX说怕酸,坚决不吃。又说前几天在寺沟岭上了迷雾的当,一次倒了牙,不能再吃了。

于是往回走。LZ又说起崔永元怒怼冯小刚一事。我们就说,如果不是崔永元这么闹腾,还真不知道《手机》影射的是他。既然《手机》伤害了他的名誉,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也对他的家庭造成了伤害,他为什么不去法院起诉呢?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方式?还要牵扯进去那么多无关的人和无关的事呢?崔永元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实际上崔永元就是拿范冰冰的天价片酬和冯小刚的美国别墅,激起民众的仇富情绪,制造社会热点话题。于是就说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哪一次农民起义、哪一次改朝换代最初不都是提出“均贫富、均田地”的口号,但哪一次革命成功后实现了这种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这是一个民族的心结,也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乌托邦。所以在中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一个“中”字,即中庸之道,也就是一种平衡,这是建立在理想基础上的平衡,有别于西方社会那种建立在契约之上的平衡。所以中国人喜欢革命,喜欢折腾,喜欢通过不停地变换游戏规则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总是在不断完善游戏规则,企图把人的各种行为都纳入到一定的规范当中,以此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一个民族传统和文化基因的问题,孰优孰劣,不做辨析。
我们从刚才几个农民说话的地方向右,又上了一个台阶。这里有个白衣寺,后面还住了几户人家。这才是这厥湾村最高的地方。所谓白衣寺,就是一幢建在高台上的建筑,三间大小。从场院上立的石碑可以看出,这白衣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上世纪七十年代拆除。现在看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建筑。旁边有两幢房子,靠里面的一幢里住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我们去打招呼,他只用肢体语言表达,不说一句话,目光中露出冷冷的光。CX说这可能是个老光棍,过独了。靠路边的一幢里住着一位老人,看我们来了,很热情,又是搬凳子,又是问吃喝。从交谈中我们知道,老人姓赵,今年八十岁。老伴去世了,只有一个女儿,嫁到西山献头岭了。家里就他一个人,已经失去劳动能力了,汶川地震时,国家给他盖了这两间房,就是因为有房住,不能评为贫困户,就靠每月一百元的养老金和五十元的高龄补贴生活。想住敬老院,还要交钱,没办法,就这么熬。

“我几回都叫人给我捎老鼠药,把我涝(毒)死算了,可就是没人给我捎!”我们就问老人她女儿的情况怎么样,老人说也是只能顾住嘴,女儿有两个娃娃,大的在北京的清华大学上学,已经工作了,每年回来都要来看我,给我买好吃的!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小的也在上大学,就是没有大的上的学校好!老人停了一会,接着说,村里人都等我死呢,我死了,这房子就成庙里的了!
CX和LZ就掏出十块钱给老人,老人千恩万谢的收了。我们顺着小路,穿过一片牡荆和独独扫的林子,下到下面的路上。一个农民骑着电动车,带了两筐油桃过来,CX说油桃不错嘛,那农民说还可以,然后兴冲冲地走了。
天黑了。穿过一片浓荫覆盖的山路,十几分钟后,我们就进入姜谭路。街上已经华灯初上,车辆的轰鸣声夹杂着人们的呼喊声,嘈嘈杂杂的。空气也变的污浊了,没有了山上的清香。风吹在人脸上,热烘烘的。这就是我们的城市。
LZ就发起了感慨,下午去的这个地方很好,眼界开阔;特别是天气好,凉凉爽爽的,不像个夏天,感觉很舒服!CX也说今年夏天如果一直这样,晴两天,下两天,那就好过了!这时我打开天气预报,后面三天都是阴雨天气,气温最高要降10度以上。大家都说好,看来老天还是善解人意的!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但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