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房四宝,与文人形影不离,也称“四友”。在文房四宝的历史上,纸的出场最晚,砚却可能是最早——按传说,砚是黄帝发明的;而纸,我们一般只追溯到蔡伦。两者出身之贵贱,也是不言而喻了。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对砚也有详细介绍:“砚,石滑也。”砚还常被人们俗称为“砚台”,其他名字还有砚田、砚池、砚海、墨砚、墨池、墨海、墨盘等。
虽然现在砚的实用功能大大降低,可是人们还是无法割舍对它的追逐和喜爱,收藏和鉴赏砚是中国及周边一些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而收藏古砚台,则愈显珍奇。由石砚,扩展到奇石文房四宝,也便成了自然而然和文化深入的必然,将文人情怀倾注进奇石文房中。
在赣西,有一个中国唯一一个以花卉命名的行政县,叫莲花县,莲花县古时称安城,也称庐陵,属吉州所管,“庐潇理学,碧云文章”这八个字就能看出,此处多出文人墨客,这里著名的古今文人颇多,唐时宰相姚崇,明朝理学家刘元卿,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抗元名将文天祥无不与砚台有深厚的情宜,而两位名将虽不是莲花本土人士,但与莲花有着深厚的渊源,故砚溪砚石山所产砚台,都是他们之所爱,清末帝师朱益藩乃莲花本土人士,与砚溪砚石所制砚台更是情有所寄,这些名将大儒,他们习读诗书,书写文章,与今人不同,他们要用砚台研墨,然后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砚台,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凡读书之人,哪个没有几方砚台,不说是名砚,最普通的砚终归是要有的。

莲花县南岭砚溪砚石山产砚石,其石灰青,细腻,其硬度适宜制砚,研墨易出,古时吉州多书院,用砚量多,故吉州制砚工匠,除知吉州本土有制砚之石,也知其莲花出产砚石,所以匠人便来莲花采石制砚,除供应莲花学子之外,还售与邻县学子,近售萍乡,安福,永新,茶陵,攸县,而远及遂川,遂川是周边书院最多的地方,到如今还保留着八大书院,以供今人舒情怀古。
砚溪还有一说,砚溪原名江口,因夏季雨季此处易积水,其形如砚,加之又产砚石,古人按风水之说,此地易出文人,后把江口改为砚溪。
在普通人眼中,砚可能只是一块石板,但在爱砚人和文人的眼中,它们却是不同凡响的。特别是一些优质石料的发现,加上制砚匠人娴熟的制作手艺,让砚台成了珍玩藏品。至此,亦有了广东肇庆端砚、安徽歙县歙砚、甘肃卓尼洮河砚、山西绛县澄泥砚的“四大名砚”。一方砚,讲述的是工艺美学的故事,而遇到一方好石好砚,讲述的不仅仅是美学的故事,更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至美。

砚溪的砚石在青山绿水中中孕育而成,光滑的石肤如同经年滋养所形成的“包浆”,古奥的纹饰如同大自然的密码,观之,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和浓郁的文化情结油然而生。一个被传统文化熏陶已久的文化人,一定会将那份情感珍藏起来,因为那是对文化的珍视,也是对自我灵魂的尊重。
砚,文房四宝必不可少。从秦汉至今,历经多个朝代,砚在书房中都享有重要的地位。笔可秃,墨可枯,纸可尽,唯有砚只要悉心呵护,就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雪小禅写过“墨是纸与笔的桥梁,笔染了墨落到纸上,黑白之间,全是江山与光阴,也是禅机与人世。”那么,砚又是什么呢?砚是无限大的载物,装载着荣、辱、兴、衰的千秋史。文人的内心与故事,仿佛那些墨,在砚台中被咀嚼,被聆听,被触摸,最终的书写,不过是对内心的印证。文人爱砚,爱的是书桌前对自己内心的静心聆听,爱的是砚矢志不渝的相伴。
砚溪之石,石砚之母,是文人敬仰的圣物,汝若有一方砚溪砚台,此生当活的值了。
砚溪,莲花的文房宝库。
注:砚溪村位于莲花县南岭乡的东部,由原来的江口村、千坊村合并而成,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380户1396人(全系汉族江右人),其中个体工商户8家,运输户13户。全村有党员59名。砚溪村生态环境优美,各个村落依次镶嵌在依山傍水之中,千坊河宛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植被保持良好,素有原始森林天然氧吧之称,是旅游观光的胜地,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005亩,林地面积约9000亩,河道近10公里。砚溪村地下资源丰富,煤炭储量极为丰富,有树坑煤矿等企业。全村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茶、油菜等。


作者简介:丁瑜,湖北利川人,现为安源作协会员,赣西文学学会会员。

主播简介:竹馨,喜欢文学,热爱诵读,愿用声音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诗韵墨语》专职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