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风情】长篇纪实文学《心劫》连载 20 第一卷 《追忆篇》〈心愿〉/ 作者:王颖悟


心 愿
●文/王颖悟
我曾经这样认为,玉米脱粒机的研制成功,是我整个人生历程中特别值得珍惜和回味的美好时光。在一九七四年秋季,那段紧张而繁忙的试制日子里,整天淹没在文化大革命的口号声中,语录声震耳欲聋,批斗会夜以继日。由于天天如此,“要斗私批修”、“评法批儒”等喊声不绝于耳,连主持批斗会的领导者也感到翻新不出什么新的花样来。但每天的“早请示、晚汇报”和“天天读”却是一天都不能中断的,因为那是关系到对伟大领袖忠于不忠的原则立场问题,谁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然而当时唯独我这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怪人’摒弃历史恩怨,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刚刚参加完对亲人的批斗会,又转身抹掉眼泪,全身心的投入到玉米脱粒机的研制中去。明知自己无法改变现实和命运,唯有如此,才是转移思维的最好方法,倘若稍有成效,也是算作对亲人和自已精神上的最大慰藉。
后来,有人曾经问过我,说我所研制的机械为何尽与农业有关。我默认了他的看法。我明确的告诉他,我生在农村,长在黄土地,是农民的儿子,关注农村是我的本行,我深深懂得稼穑劳作之苦。出于狭隘的本位主义的初衷,假若由于我的雕虫小技,能为改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能使父老乡亲们的脊梁少弯曲一些,能少流些血汗而贡献些绵薄之力,那就是对我精神和灵魂上的最大安慰,也是我的最大心愿,我所付出的心血才会终有所值。
这个玉米脱粒机是在大队创办的“综合修配厂”里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构思、设计、研究实施,到进行制作,一直到试验成功,前后历时将近一月,其产品貌不惊人,结构简单,然而它的工作效率却远远超乎当初时的设想,其‘胃口’之大,令人称奇。有人曾作过估算,假如喂料能够跟得上,大约需十五个人协调配合,每小时可脱玉米净重万斤以上,和过去传统的脱粒法相对照,简直无法比拟。也难怪后来曾有人打趣的说,这真是‘瞎猫逮住了死耗子’,是运气成就了我们,误打误撞获得了成功。这个结构简单,制作粗糙,外表还布满斑斑铁锈的铁怪物,竟能一顿饭功夫将几十椽玉米棒子脱得籽芯分家,实在令有些人不可思议。有人赞叹,有人稀奇,然而在这个轰动一时的效应背后,所隐藏的那种种鲜为人知的痛苦和煎熬,只有亲身经历者最为清楚,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品尝得最为深刻。
大队综合厂的全体会议是在本厂简陋的办公室里召开的。这个队办的小工厂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年时间,设备简陋,活路单一,有一盘铁匠炉和一部台钻,常年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农具加工和零敲碎打的修补活路。现有的厂房原是大队的贮物仓库,后来略加改造,两间房作为车间,另有一间中间隔墙上开一小门与车间相通,里边一张方桌盘一土炕,权作办公室之用。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在后院屋檐下搭一临时工棚,将铁匠炉安置在此,既可减少噪音,也不会影响车间内其它活路的正常运行。几年来,曲曲折折、艰艰难难的与社会同步前进,虽无什么成绩堪供自慰,但却也为日渐增多的农业机械起到了修补、维护和保养的作用。
与会的人员,包括厂长在内总共只有六人,这也是综合厂的全部人马。说起这位新任的,只管理着区区五个人的小厂长,他却和我有着一段不小的渊源。
如今的这个综合厂,就是他一手策划筹办的。当时他是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统领着全大队三千多口子民的生产、生活及行政工作。是他首先发现农机修配工作在推动生产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优秀的后勤保障和维护修理,要想实现毛主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宏伟目标,是绝对不可能的,暂时维持下去,也只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因此他便将成立综合厂的建议提交全队党员和干部会议进行讨论,经过酝酿,最后获得通过。这个大胆的创举,开创了当时各公社都没有修配厂的情况下,大队一级创办机械修理之先河。
这个王书记,生性沉稳,不善言词,遇事不会融汇贯通,说话不喜转弯抹角,怎么想就怎么说,直来直去,这也是他日后仕途中屡遭厄运的致命弱点,要不是这些瑕疪的诟病,就只凭他的远见卓识和超常的智慧,是绝对不会时运不济,终老林泉的沦落到如此地步。
他比我长七、八岁,同宗同性,五百年前是一家。由于同村熟稔,我不喜欢‘书记长、书记短’称呼他,我觉得有些太生分,还不如称他‘王哥’更为亲切和朴素,更有人情味。他也乐于接受。他说他也厌烦这些肉麻的奉承,倒没有兄弟这样的称呼更为融洽。由于政治背景和路线原因,我们相交甚晚。但后来随着‘左’倾思潮的日淡和年龄的增长,我俩竟成了莫逆之交,直到十年前为他送终,我由衷的感谢他对我的知遇之恩。曾记得,那是在一九七一年初秋时节的午后。刚刚完成碾打任务的社员们稍微松了口气就立即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秋苗管理工作。我们一伙人顶着烈日锄完几行玉米后,来到地头的树下准备休息。这时只见几位大队干部边走边说,指指点点的向我们走来。由于都是本村人,彼此认识,社员们就都随便的打个招呼,知趣的向旁边散去,给他们和队干部留出谈话的空间。因为大伙早已形成习惯,知道上级干部下来,不是检查生产,就是指导工作,或是传达精神,普通社员绝对没有倾听这些谈话的必要。

当我正欲离去的时候,王书记叫住了我,让我留下来,说有事要说。我顿时不由心头一震,预感将有什么事情发生。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从来者的人数再到郑重其事的态度,我揣度绝不是什么小事。但转念匆匆盘算,所有家庭背景和历史早已不知捣腾了几千遍,尽人皆知,父亲卧病在床,已三年有余,再不会有什么不轨的言行;母亲一个小脚家庭妇女,已经丧失劳动能力,除过参加游街和批斗会以外,连亲戚家也不去,还要在家看护一群孙子;我们弟兄俩和妯娌俩总是谨小慎微,规规矩矩,处处夹着尾巴过日子,还会能有什么事……?这种祸福莫测的疑惑更加使人惴惴不安,我毕竟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他们跟前。
我估计他们会跟我谈些和家庭划清界限,‘出身不由己,道路自选择’等政治说教,因为这些老生常谈,我已听过不止千遍万遍,耳鼓都已磨出厚茧来。我们子女也曾努力按照政府的号召办事,遵纪守法,积极劳动,可是何曾见到干部们兑现过诺言。他们其中大多数人仍然怀着极为严重的政治偏见,将那些子女们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当作阶级敌人看待,使得泾渭不分,清浊难辨。因此对于这些频繁的谈话,人们早已听得耳腻心烦,纯粹不当一回事儿。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通知我,说是大队党总支的决定,要由我去组织筹建综合修配厂。我楞了一会,定了定神,以为是听错了话,便又反问了一次。他听后,又作了一个肯定的回答。太突然了,我没有丝毫精神准备,不知该如何应答。我万万没有想到,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最下层的我竟然还会有人惦记。一个平时在队里干活没人敢要的人,如今却要去领导别人,这简直太离奇了,离奇得令人难以置信。我怀疑他们选错了人,但却看到了对方信任的目光。我犹豫片刻终于嗫嚅着开了口:“我是个外行,担不起这个担子”。“既然不懂,电碌碡是怎么造出来的?”王书记追问了一句,使我难以回口。我又接着解释:“那是闹着玩,冒碰上的,实在没多大把握”。书记开玩笑了:“你能碰上,说明你在这方面比我强。要是打死我也都碰不上。不要怕,边干边学,我们相信你能干好”。此话使很受鼓舞,但我仍存戒心:“我家庭成份不好……”还没等我说完,他便打断我的话:“我要的是干活的人,要的是成果,是效益。不是搞宣传队全凭嘴皮子吃饭,谁有本事就用谁……”
他的话斩钉截铁,铿锵有力,没有反驳和商讨的余地。最后他又和小队领导进行了沟通,安排好一切后续事宜,嘱咐我处理完遗留事情,立即去大队开始工作。
自从离校返乡以后,又经过北山垦荒,南山育林,我已基本预测到自己一生的生活基调,这是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随着日益加剧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我们这个阶层的人时时处在风口浪尖之上,随时都会有被波涛吞没的危险。因此,我早就有了精神准备,决心在农村干一辈子。我们的祖先就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移民来陕西,驻足眉邑西北,临河而居,以农耕为业,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已延续六百余载,我们这些农民的后代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祖宗的遗志,而自命清高去蔑视农民呢?这也或许是我郁郁不得志的自我安慰罢了。
如今有人不弃,找上门来,而且是书记亲自造访,我大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从信任的目光中我看到了希望。为了如此微末技术,他屈驾枉顾,足见其心诚意切。我是个特重感情的人。我清楚,他在全大队三千多口人中能选中我,是对我的最大信任和鼓励,对我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信任二字值千金’,我要是不好好干,或是干不出什么成绩来,实在是对不起他的一片苦心。‘士为知已者死’、‘大将投于明主,有货卖与识家’。自从进综合厂的第一天起,我就抱定这样的信念,不为争名逐利,不求出人头地,为了酬谢知遇之恩,我将始终勤奋不息,呕心沥血的工作,坚持到离开综合厂的那一天。
接到通知的第二天,我便直接来到大队办公室。王书记拉开抽屉,取出一沓钱,送到我面前。我迟疑着不敢去接。他让我把钱收好,便宣布了他的约法三章:管好用好这一千五百元钱。这是大队给综合厂投入的启动资金。从今天起,综合厂就宣告成立,先由我竖起这个招牌。暂时由我一人筹办,购买所需工具和材料,再逐渐物色其他的人。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财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暂时先由我一个管理资金和财务,每一分钱的收入和支出都必须条理分明,清清楚楚,其余的话不用多说,以后具体如何经营,请好自为之。
这是个烫手的山芋,使我一时茫然不知从何着手,这是个千钧重担,我唯恐力不从心。这个综合厂是全村群众殷切的期望,是三千多口人炽热的心。这一千五百元钱是全体村民的血汗钱,如若用之不当或血本无归,那我将成为千古罪人,永留骂名于后世,也无颜面对家乡父老,愧对他们对我的期望。我深切的认识到他们对我的信任程度简直可以说是无以复加,单就这种诚挚的情分,我岂有不竭尽忠心,效犬马之劳,以报答广大民众的厚爱。
干木工活是我的本行,对机械制造只是粗通,连入门的资格都不够,怎敢说独闯荡江湖。现在既然已临难受命,就只有硬着头皮坚持下去,决没有后退的理由和余地。为此我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各处搜罗有关书籍,如饥似渴的学习机械方面的知识,以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为以后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该要作的事情和急需购买的工具作出详尽的计划和安排,列出清单,哪些该急办,哪些该缓办,哪些已办,哪些待办,分门别类,以免临时慌乱,尽量减少外出采购次数,降低时间的浪费和资金消耗,从一点一滴注意资金的节约。
万事开头难。不是我危言耸听,也不是故弄玄虚,把困难扩大化,现试以一件普通事件为例,足可说明道理,一个人要生存,起码先要解决衣食住行诸多事情。现别的不论,单就吃饭而言,必先置有锅、碗、瓢、盆等家具,而后油、盐、柴、米、酱、醋、茶,又是必不可少的原料,试想这种种物件的筹划和置办,也确得费些周折,假若一时考虑欠妥,缺东少西,非得搞得你焦头烂额不可。
不久,大队派来两位技术并不十分娴熟的铁匠,支起了两个铁匠炉,算是有了真正的锻工,专门负责社员群众农用家具的加工和修理。曾记得,当时为了购买一个铁匠用的铁砧子,我和另一位同伴,走眉县城关,再上齐镇,后来一直赶到安乐镇才买到货,因无便车拉运,我们二人硬是用一根木棍将这个一百多斤重的物件抬了回来。
经过二年多的发展和拼博,由当初从零开始,艰苦创业到现在,已初具规模,相继增添了电钻和车床,一般机械简单零件的加工已不成问题。在此期间,曾协助三个生产小队设计加工了电碌碡,同样使他们实现了碾打机械化,让更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活路中解脱出来,算是兑现了我们当初的承诺,为促进农业发展做出了些许微薄的贡献。
时隔不久,大队领导班子调整,原来的王书记因思想赶不上激进的思潮,说话过于直露,受到年轻人的排斥。卸任以后,被委派到综合厂当起了厂长。按新任书记的话说:“当初你力主成立综合厂,几年来也不过如此,且看你以后如何动作!”
王书记的到任,彻底改变了我长期以来窘迫的处境,使我如释重负,从此我就可以专心致志的学好我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不必为安排活路,支配人员而操心,不必为坚持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劳动纪律的管理而自找烦恼。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但我自信,我绝对是一个知恩图报,能够摆正自己位置的人。我经常忠告我的同事们,要认真踏实的劳动,遵守上班时间和规章制度,要十分珍惜这份难得的信任和荣誉,对得起全大队的父老乡亲。可是有几个人能够听得进这出自肺腑的良言,甚至有人在背后点火:“同样是挣工分,人家摇笔杆,却让咱们抡大锤”。我自知根基浅薄,无法抗衡,也只有洁身自好,刻意干好自己的本份工作,以求得问心无愧。这种矛盾既不能处理,又不能上交,就只能任其维持现状,继续发展下去,就目前状况而言,还没有发展到崩溃的边缘。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扪心自问,为什么我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厄运,不为他人和社会所包容,难道都是别人的错,自己就那么冰清玉洁,毫无瑕疵?但我细细盘点自己这多年来在待人处事、生活细节各方面都作到谨小慎微,待人谦恭礼让,唯恐礼数不周,说话字斟句酌最怕伤及政策和他人感情;虽有薄艺在身,从来不敢居功自许,轻慢别人,为什么总有个别人不依不饶耿耿于怀,忌恨我的存在?思忖良久,我终于悟出了其中原委,总怪我过于执着,争胜心太强,办事太认真,过高的估计了周围干部和群众的‘正能量’把人心想象得过于善良。假若我是一个默默无闻,庸庸碌碌的人,永远是别人役使的对象,就不会成为有些人攻击猜忌的对象,是忌贤妒能的思潮在起着主导作用。这正应了古人那句“飓风过岗,伏草唯存”的精辟论断。
王书记的到来,使我更加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我明显感到是该发挥智慧的时候了。此时不博,更待何时。我要把酝酿很久,压抑在胸中的设想全部倾倒出来奉献给我的父老乡亲,奉献给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我相信,只有在他的主持和支持下,这个愿望才会变成现实。因为他有识人之明,能够排除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确保试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如何搞好综合厂的生产,他征求我的意见。看到时机成熟,我便和他促膝长谈,开门见山的把我的看法和设想统统抖了出来。我明确的告诉他,以后不能单靠来料加工和修修补补维持生计,要学会两条腿走路,要出自己的产品。当外来活路不能满足时,干自己的产品活,以克服人浮于事,劳动力浪费等现象。他对我的提议表示赞同。他又问我,目前开发啥产品为好。我说这要慢慢来,随时代的变化而定。但是当前有一件亟待试制的产品,必须立即着手筹办,不然会错失良机,待到来年才去试验了。他问是什么机器,我立即取出早已画好的三维示意草图,交给他审阅,并告诉他,这是玉米脱粒机,是我谋划已久的新玩意。他把图纸粗略看了看,笑着说,他对图纸不懂,并询问我为什么能想到要设计这个机器,我直接向他表明我的观点:“咱农村的现状,你也清楚,历来每年冬季,等玉米干了以后,每个生产队都是所有劳力全部出动,黎明前两三个小时起床,一起列队抡着杠子打玉米,打了头遍打二遍。虽然天气寒冷,白霜满地,但社员们却个个大汗淋漓,头冒热气,即就如此起早贪黑,一个小队的玉米至少也得两、三天才能打完。假若有了这个脱粒机,就会花更少的时间干更多的活,这不就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生产力么?”他听得入迷,看来他对此事很感兴趣。他又慎重的问我对成功有多大把握,我肯定的回答他,我对此设备的结构、布局及可能出现的缺陷和故障已经不止一次的作了排查。按照这个方案制作起来,至少有七成胜算。他喜出望外,立即又反问,大约得多长时间。我说,假若材料应手,不出现别的意外,至多一月时间就能造出样机,完全可以赶得上各个生产队的玉米脱粒工作。
谈话结束时,他说他要作详细考虑。干与不干,明天再作决定。即就是要干,也得召开综合厂全体会议,让大伙心里明白,劲往一处使,智向一处用,只有众志才能成城。他的良苦用心我完全理解,因为这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必须慎之又慎。往往第一步棋路的成败会决定整个战略战局的命运。试想,假若这次脱粒机的试验不能成功,广大群众会怎样看他,大队党支部又会怎样评价他。尤其在农村,在沉积已久的世俗观念的影响下,看待问题过于偏激,有时纯粹不给你留下一丝改正的机会,干啥事都讲‘一炮打响’,万一出现闪失,邪风比正气往往来的更加猛烈,诸如“没本事,少逞能”、“没有金钢钻,就少揽瓷器活”的风言浪语会刮得你东倒西歪。假若成功了,他会漠然视之“运气好,瞎雀儿碰上个蔫谷穗”淡淡一笑,一了百了,全然不去体会成功背后的艰辛付出和人生百味。早在去年,我也曾在同事中征求过试制的意见结果,未获通过。有同情者也劝过我,不搞革新,照样能挣工分,何必担此风险。如今形势发生了变化,有人扛大旗,作后盾,我还有什么可顾忌的,“顺水扬帆正当时”我对此举充满了信心。

在会上,王书记宣布了试制玉米脱粒机的决定,他让我出示设计方案,让大家讨论,广泛汲取大伙的建议和意见,集思广益,以求得设想的更加完善。在获得观点统一,没有异议的情况下,试制的工作就从此拉开了序幕。
其实,这个脱粒机的结构原理非常简单。它是由两个园形滚筒组成,外筒分成上下两半,下半部钻满圆孔,作为底筛,固定在机架上。上半部作为活盖,一边用活页连接,一边用罗拴扣紧,是为了便于加工和维修。中间有一通轴,带动内滚筒旋转,全靠布满筒身拨齿的高速运行而达到脱粒的效果。为了防止玉米棒在筒内往复旋转,特地在上盖的内侧固定有几排斜行布局的三角铁,它和拨齿之间的间距以玉米芯子能通过为宜。间距过大,则玉米脱不净,间距过小,则破碎率增大,且玉米芯子易碎,给后续清理工作带来麻烦。另外上盖内侧三角铁的斜度还有一定的方向和角度,它在剥净玉米的同时,还对玉米芯的走向有一定的导流作用。当开动机器正常运行时,玉米棒由处于顶部一端的漏斗进料口喂入,经过脱粒,籽粒由筛底流出,而玉米芯则由滚筒的另一端排到自振式筛内,将混乱杂处的玉米粒隔离出来,这样就彻底的完成了玉米的脱粒任务。
开始的第一步就是找材料。按照最初的设计,外筒的直径以500毫米为宜,内筒直径为300毫米最佳。可是遍找各处,都没有合适尺寸的钢管,最后只好用直径250毫米的去替代。为了保证内外滚筒之间的间隙,就只能改变设计方案,用调整拨齿的长短及上盖内侧斜行角铁的高低来达到设计的要求。所以,在此后的加工过程中,因材料的变更改变设计方案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我们一直都是本着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方针, 实在没有合适的,就用代用品,以不影响质量为原则。如此下来,也确实节约了不少资金,降低了制造成本。
要干出一件产品,光有胆略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其所需的加工条件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当时没有氧气,没有切割机,没有手砂轮和手电钻,但硬是凭着一股苦干加蛮干的恒劲将产品试制成功。其中几件特别突出的事例,使我至今回味无穷,它将在我脑海中终生打上深深的印记,给我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在一家单位找到了直径500毫米的外筒材料,有5米多长。我们只需要一米,没有氧气,怎么切断,无奈之下,只好用钢锯条锯开。当时那家单位的领导认为不可能,便取笑的说,要是你们用手锯锯断,我们连材料钱都不要。我和王书记边锯边转,用了一上午时间,费了五根锯条,终于将一米外筒锯了下来,惊得围观者啧啧称奇。
机架的下料,一律用手锯完成。在没有气割的情况下,铁板的下料又是一道难题。我们只好用錾子加大锤的笨办法,艰难的象蚂蚁啃骨头一样,一件一件的去完成。单就外筒下部筛底上那三百多个圆孔,我们三个人就整整钻了三天。因要不停的挪动和变换位置,还要扶住那笨重的工件,其加工的难度令人简直不可思议。没有超常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绝对会望而却步的。
历时二十二天,脱粒机终于完成。初试时,除了玉米粒从出芯口飞出伤人外,其它一切运行正常。我们立即进行现场修改,用铁皮加工了一个孤形外罩,将飞溅出的玉米籽粒收住。这个凝聚了综合厂全体成员心血和汗水的新产品终于面世了。也是王书记上任以来第一件辉煌战果。它也更加鼓舞了我们以后继续奋斗的决心,为后来成批加工电夯,研制其它新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试制成功以后,当年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过去一般生产队全体社员三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个小队接一个小队,唯恐抢不到手。半月以来,几乎游遍了大半个公社。其性能之良好,速度之快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时隔半年,县农机研究所领导亲自找上门来,责怪我们为什么有了发明创造不向他们汇报,并说明,不论什么新产品,要想审定和推广必须先通过他们这一关。同时宣布两项决定,一是推荐该产品参加县上乡镇企业成果巡展,二是农机研究所将派专人前来绘制正式图纸,以我们综合厂为基地,拨专款进行批量生产。这真是令人振奋的大好消息。我们都没有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能让领导如此重视。大伙都喜出望外,翘首盼望那辉煌时刻的到来。
真是命运多舛。在顺利完成县上巡展以后,领导所宣布的第二个承诺也因国家大形势的变化而中途停止。正当图纸绘制一半时,突然接到通知,因全国军工企业大批下马,该项试制工程取消。这个曾轰动一时,看来前程美好的事情将从此销声匿迹了。这无疑是对我们的最大打击,好象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好在我们当初制造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父老乡亲们的劳动强度,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名扬天下,所以影响不大。同时,我们也充分理解目前的处境。军工下马,转为民品,县属企业、乡镇企业尚难自保,而象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队办小厂又何足挂齿。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在大的气候影响下,百花俱已凋零,我们一花岂能独秀。
试制成功,尘埃落定,任务完成,心愿已了。虽然后来没有实现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机会,但吾愿足矣。我首先感谢大队领导和党组织能给我提供展示抱负的平台,再次感谢王书记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特别感谢同事们在试制过程中的通力合作和苦干中的奉献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种有利因素的促成,才使我全身心、心无旁鹜的投入到边加工,边改进的过程中去,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和失误,使我的心愿变成现实,让这个众人心仪已久,高效节能的新产品一气呵成,迅速的诞生在世人面前,算是对家乡父老乡亲一点小小的奉献,也向人们说明了我没有碌碌无为的来到这个本来不该出生的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