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蔡一鸣的诗路历程(四十七)
在镇江蔡一鸣游览了著名的招隐山。招隐山是镇江特有的隐士文化地,也是中国隐士文化的圣殿。是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长期隐居地,米芾称这里为“山林在城中,城中有山林”,并题下了“城市山林”的墨宝;还有南朝的梁昭明太子萧统修筑的“增华阁”、“读书台”,并在此编写出流传千古的“昭明文选”。蔡一鸣写了一首《招隐山访粱昭明读书台》的诗。昭明即南朝梁的萧统(501~531)梁之宗室,文学家。蔡一鸣在诗中说:“登临怀古趁春晴,断碣摩挲眼倍明。纵有遗踪凭石案,(台上有石案,相传昭明读书处)惜无此际起书声。江天啸傲空余我,壇坫从容独让卿。是处青山合招隐,何堪兴废忆台城。”诗中流露了蔡一鸣面对1500多年前招隐山上遗迹的感叹,他不断地用手“摩挲”山上的断碣石刻,发出“江天啸傲空余我”的浩叹,抒发了他壮志不已的雄心。台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其地本三国时吴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此后不久蔡一鸣到了南京。
不久蔡一鸣又有北京之行,从他自撰简历中,从1936年的4月到8月直至翌年8月,受冯玉祥的介绍,一直在冀察绥靖公署、防空学校、陆军砲兵学校直到第三战区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南北往来。因此他写了《复有燕京之行留别金陵诸友》七绝三首,他在诗中说:“风尘牢落应惭我,慷慨平生数故人。从此掉歌燕市去,新亭回首总伤神。”所谓燕京即北京,金陵即南京。燕市,战国时燕国的国都,此处代指北京。新亭,位于南京市西苑台区一带,是六朝时期国都建康南部的军事保垒,此处也借指南京。蔡一鸣在诗中接着写道:“半生怀抱有谁知?宿草墓门恸我师。乔木于今零落甚,临歧空复赋新诗。”蔡一鸣在诗中感叹怀才不遇,他叹道“半生怀抱有谁知”。所谓墓门,是指《国风·陈风·墓门》在《诗经》的一首诗,诗用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对恶势力的鄙夷,痛斥之意。恸,大哭。临歧,指古人送别时在岔路口处分手。蔡一鸣在最后一首七绝中写道:“昔年鸥鹭盟犹在,眼底鸡虫得失多。漫向京华伤憔悴,名山事业未蹉跎。”鸥鹭盟,是一历史典故,比喻隐逸生活与海鸥、白鹭为友。鸡虫得失,是一成语,意思是一般比较小的得失,不值得计较。蹉跎,指虚度光阴,形容人做事亳无斗志,浪费时间。
2020.7.9.夜
作者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地方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