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震:善隐居士、近体诗诗人、籍贯陕西定边,现借居秦岭。住读西安安交通大学时任西安交通大学《团讯》编辑部部长,创办贫困地区教育长达十六年任校长、教师、政协委员等。荣获国内外教育及文学奖近百项,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美国读者文摘等海内外媒体报道的教育名人。诗词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作家文学杂志》、《中华诗词》、《国家诗歌地理》、西班牙《人民日报海外版&联合时报》、美国《海华都市报》、新西兰《人民日报海外版》《先驱报》、印尼《国际日报》、《国际联合报》、《长江诗歌》、《凤凰诗刊》等海内外报刊杂志典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榆林市作家协会(科普创作协会)会员等。创作有近体诗诗集、词集、散文集、小说等。

命运
文‖张震(中国)
一
山乡草屋落啼婴,脸黑唇乌气不平。
谁解家亲悲与苦,贫穷不识病儿情。
二
病年老幼苦饥寒,三代同堂共患难。
一线一针慈母泪,不容儿女逐金丸。
三
祖父承恩抗大班,雄才自毁枉归还。
讲台三尺风云起,落魄柴园举步艰。
祖父懂得多门外国语言,曾被召唤就读延安抗大学校第一期。也曾任国民党军需官。解放后担任公职教师工作。祖父喜欢舞台,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却因为私自修改台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被开除出学校,从此离开城市,漂泊农村。
四
伐木平山战鼓敲,养猪种粟带毛交。
童年恶病身如死,泪掘污泥急喘抛。
“大会战”时期,大批林地等被开辟为农耕地。生产合作社时期,家里养猪是完成国家的任务。
五
原本风田稗莠多,园丁仗尺乱削磨。
至今未忘当年恨,漫话南窗又几何。
六
命运多艰不折腰,何妨几度奈何桥。
春耕梦想秋收怨,红卫兵营魂欲消。

七
语录冲天干劲坚,支农半占校园天。
扬尘席卷草还在,粪垛粮围假报宣。
八
油灯苦读母缝衣,露重星寒捡漏归。
不识锅中肉丝笑,嗟叹人瘦菜糠稀。
九
山路长长泪亦长,寒灯摇曳几城乡。
子牛总理升天阙,万唤千呼日月凉。
注: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山乡人民游行缅怀记忆。
十
沉冤万卷有爷名,爹捧油灯卦不赢。
人去茶凉丧葬补,野山日月本非城。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祖父因为唱戏修改台词被开除公职。后来平反冤案,祖父也在其中,只因为祖父已经去世,只补了一点丧葬费,其他一概未予解决。
十一
边堡城西五里坡,几乡一校少年歌。
病身寄读三秋半,拨乱时逢盛日多。
注:安边中学寄读 。当年在该校就读三年初中和不满半年高中,高中当年末转学定边中学。就读安中期间因病不能上任何体育课,失眠多梦,身体更渐衰弱。周末回十里外家,被同村学童远远摔在身后,渐行渐歇,凄凉不能言。住学期间适逢恢复高考制度,安边中学考取定边县历史上第一例清华大学生,因此声名远播。
边堡:安边镇。
十二
园前园后少人家,学子莘莘路未涯。
爱恨悲欢依旧在,钟声不绝负年华。

十三
田分到户转乾坤,马壮猪肥菽粟繁。
潇洒耕田有余力,奋青四面择新园。
十四
城关问病雪凌凌,医护陈情日月崩。
苦海无常生极乐,归田弃学待仙升。
城关:原定边县城关医院。就在转学定边中学几个月后,感冒引发病重住入城关医院,方知先天性心脏疾病病情危重,听从医嘱弃学归田。
十五
七口人家一炕眠,爹爹彻夜苦抽烟。
人间大爱寻常有,治病救儿心意坚。
十六
日揽砖坯夜饲驴,采编箕帚复耕蔬。
三秋岁月爹消瘦,筹得资金半万余。
十七
父子冬深闯首都,王公书信转恩姑。
回春妙手年关日,直叫山人死复苏。
王公:王国文先生。当年任定边县县委书记,向张倩女士介绍了我遭遇疾病折磨的情况并寻求张女士的帮助。
恩姑:张倩女士。当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0四医院主任医师,是我能够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三0一医院治病的恩人,并提供了粮票、资金等支持。
十八
幸月竹松正月梅,园门肃穆哨兵魁。
一朝惜别频怀旧,不见恩公抱憾回。
恩公:王冬青医师,是我在一九八四年末至一九八五年二月北京三0一医院住院作心脏手术期间主治医生。后来,我应团中央邀请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等作报告、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教育新闻人物表彰会等活动过程中,曾三次专程前往三0一医院外八病室拜望,终因王主任国外讲学、手术、外出开会等未能一见,只得将花篮拜托护士办转交。

十九
重症床头对影低,楼台轮椅惜相携。
一园军姐如仙女,山子依依嫁我妻?
二十
岁逢十八两重天,自救迎新结善缘。
活在人间真不易,贫穷愚昧倍熬煎。
自救:手术后,主治医生王冬青医师特别相告,我本来活不过三岁,却因肺动脉血管壁生成米粒般小洞,助血液循环十八年,赖以维持生命。同时,我的疾病是文化落后的自然产物。
二十一
党旗明志社团功,拔萃文章瀚海风。
复读三秋名过市,一朝保送却成空。
党旗明誓: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定边中学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学生党员之一。
社团:高中期间担任定边中学学生会宣传部长,并被录取为榆林市作家协会、科普创作协会会员……被共青团榆林地区委员会表彰为“优秀青年”,定边中学三好学生、优秀干部。
拔萃文章:发表散文、广播稿等多篇。散文《茧手 剪纸 艺术》获陕西省教委“五爱”征文一等奖,论文《定边县马莲滩旅游资源问题初探》获陕西省“三小”论文二等奖、榆林地区一等奖等。
瀚海:担任定边中学《瀚海》(创刊)校报第一任主编,因为校报特色而被省上有关媒体报道。
保送:因突出的表现,被保送读大学,却因心脏手术被陕西省教委取消入学资格。
二十二
宝霞魂断露天遗,梦主天宫玉帝麾。
他日穷乡生死别,燃烧善念至心悲。
宝霞:小妹,一九八八年春节前夕夭折于心脏病,九岁。因不满十二岁不能土葬,被抛尸荒野。这是我坚持回乡助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十三
学府琼楼四海心,梧桐夹道绕园深。
当年人事竹高节,独有山风响亦沉。
学府:西安交通大学
当年人事:当年就读西安交通大学时任职西安交通大学《团讯》编辑部部长及《西安交大》报记者。特指一起工作过的团委领导、同事以及西安交大报社领导。
二十四
壮木纷纷挤市街,山间花鸟卷阴霾。
惊闻学馆舞娼妓,一戏南郎二戏豺。
当年农村教育现状。
南郎:南郭。

二十五(古绝)
当年信访有回函,诸位先生苦劝咸。
奈何我意如磐石,直面风尘悔不凡。
信访:在西安交大读书期间,一直做回贫困家乡兴办教育的准备工作。当时就办学的相关事宜写信中国青年报社咨询并得到回复。
先生:贺伯清、任汝芬等几位恩师。
二十六
犹记秋风菜柳青,衔泥筑瓦做园丁。
白于北望红旗展,野漠南寻盐碱听。
白于:白于山。
野漠:毛乌素沙漠。
二十七
筑瓦连年又建楼,课堂内外写春秋。
风田直面寒贫子,诸项资金自个筹。
诸项资金:频繁的校建、庞大的设施设备、孤残儿童衣食住行、教师培训、教职工工资(最高峰期在校教职工约四十人)等等。
二十八
神州媒体慕名来,日报书刊广电台。
赤子连心系盐碱,风尘无阻大悲催。
日报:泛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商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当年《陕西农民报》)、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香港明报、澳洲日报等海内外报道我贫困地区助学的各种报纸。
书刊:泛指《青年》杂志、《家庭之友》、美国《读者文摘》、《世界名人录》、《共产党人》、《榜样》等各种杂志及典籍。
广电台:泛指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沈阳电影制片厂《黄河》栏目制作组、上海东方电视台、湖南卫视、西安电视台、西安音乐台等各种广播电视节目。
二十九
中央访客忽登门,塞外沙尘待魏君。
泪洒名府讲坛士,不知来日卷风云。
中央:共青团中央,1998年团中央派员来贫困学校访问,不久我被邀请赴北京,演讲座谈并检查我身体状况。然而,由于媒体纷纷曝光和团中央的重视,从此遭到地方个别政客的强力打压。共青团陕西省委预表彰我“优秀青年志愿者”,待到表彰活动结束后,相关部门才将表格转送我手中……
魏君:当年团中央来学校访问的魏树旺部长。
名府:指首都师范大学。当年应团中央安排在首都师范大学做贫困地区教育若干问题的报告。办学期间,曾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做相关报告,并接到伊犁师范学院等邀请。
三十
访客纷纷信甚频,几多安慰几多辛。
欲降胎儿腹中折,萧萧洒泪没荒尘。
访客: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界访问人士,这里主要指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乌鲁木齐铁路、记者“西部行”等青年志愿者团。
信:办学期间,先后回复海内外慰问信件不低于三千封。
折腹:即将出生的胎儿因妻子繁重的工作不幸夭折于腹中。

三十一
遍留乞迹达三江,举善初心不易降。
筹物来归逢集卖,爹娘病葬倚同窗。
乞迹:为学校能够长期生存,更好地服务家乡贫困孩童的教育需要,经常奔波北京、山东、宁夏、上海、浙江、湖北、内蒙、西安等省市筹集物资。
筹物:指筹得的顾衣等物。
同窗:部分高中同学。
三十二
弱木临沙乱伐糟,黄龙蔽日卷蓬蒿。
林田万亩承包管,不学虚名秀绮袍。
2001年春末夏初,我在毛乌苏沙漠边缘督建郑寨子村学,目睹了号称万亩的长城林场不成材树木被砍伐并拉去几卡车,心生怜悯、困惑和感伤。当年末,带伤(在安装学校供暖水箱时导致右臂骨折,正打着石膏)进入林地考察并承包管护,建立了学校绿色教育基地,后来因为学校陷入危机而无能为力。
三十三
历尽艰难善境浓,太多旧事早尘封。
无端壮志扶贫业,惹得人生烈火凶。
2001年早春,从《陕西农民报》(现更名为《陕西农村报》)看到了陕西省妇联“红凤”工程大批贫困学生等待援助,立即根据线索和相关负责人宁女士取得联系,索要了六十多名学生资料,经过呼吁和搭桥,先后三百余名陕西籍大学生收到贫困资助。除此之外,还为西安交大、西安美院、西安影视学院、西安煤炭学院等贫困大学生引资助学。修建了郑寨子村学及陕南多所农村贫困学校。见当年“陕西新闻”、红凤工程简报及其他相关档案。
三十四
政协普九访乡村,会议专题吏不言。
十六春秋竭心力,卖身救校卖奇冤。
“普九”期间,政协组织三十余名教育界委员(笔者当年系政协委员,全程参加了相关活动)视察学校并组织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及政府领导召开专题会议。会上就现有学校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向政府提出诚恳的建议,政协领导亦和相关政府领导进行了沟通。无奈政客们独断专行,根本不予理睬。末了,一句“公与私混什么”了事。相反,地方政客却炮制出我不愿意并校的谎言,淹没了所有的真相。在绝望之际,我被迫“卖身救校”,宣泄我的教育悲剧。
三十五
爹辅儿童病讲台,弟帮学校命无回。
寻常泪奔白于墓,哭到楼荒败木摧。
儿年和少年时提,父亲一直担任大队会计。北京为我治病后,为还欠款远走沈阳,任沈阳军区后勤部建筑队会计。我回乡办学,亦弃职返乡,助我办学。在讲台上遭遇脑梗塞,后瘫痪去世。父亲被村民称为“扫盲教师”。弟弟主要帮学校负担教育教学资金的筹措。那时候,学校开商店、跑公交营运等,想方设法筹措严重短缺的资金,很多时间无奈地借高利贷(学校在农村,得不到银行贷款)。零四年末,弟弟外出筹款途中遭遇车祸,时年34岁,当年其女儿年仅七岁、儿子出生57天。
白于:白于山。
三十六
孔庙亭轩武训坟,空埋肝胆五原君。
一权一地一时代,终是烟花亦是云。
三十七
频遭病变隐终南,试种鸡鹅不惹贪。
若见财狼体肥壮,千刀万剐梦方酣。
(2020年4~5月写于终南山下南豆角村。)

读张震组诗《命运》
文| 吴川淮(中国)
诗者,史矣情矣真矣!古人以诗纪事,以情感人。当今以古体诗来记录生活的愈来愈少,所以读张震的组诗,就别有一种感动。他以古体七言绝句的形式,写了自己从出生到人生坎坷翻覆的生活情状,读之令人感怀,令人沉思,令人奋进……
他的诗歌,有一部分注释,说明这一首诗的背景缘由,也说明这不是一首简单的诗歌,而是饱蕴着生活艰难与生命的追求。他有怨,有追求,有无奈,有奋进,激情饱满而又自顾徘徊。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张震的组诗,恰恰体现了“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他是自觉地坚韧地以诗为抒发自己情怀的一种根本的形式,从百般的生活艰辛中艰难前行。
《命运》可以作为一种样板,它为世人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文本”,也提供了当代以诗为史的一种范本。可以说,《命运》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个人记忆和时代记忆。

评论家吴川淮简介:
吴川淮,号漆居齋主人,祖籍江西南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第六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兼中国书画美术馆副馆长,中国民族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著有《漆居齋读书记》(一、二辑)、《书法名作赏析》、《以书为道》、《朦胧诗赏析》、《川云集》、《涵蕴无语》、《吴川淮书法集》等。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