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就义始末/张学勇
14岁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年龄最小的共产党员;15岁英勇就义,中国英雄史上算得上最为著名的女性。为了一种信念,大义凛然走向国民党反动派的铡刀。毛泽东两次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就是刘胡兰。
——题记
整理单位资料室,看到一本泛黄陈旧的连环画《刘胡兰》。刘胡兰的故事,对于我们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原安徽省军区政治部刘加莹副主任多次劝说,“沿着这条路写下去,可谓独树一帜,有看头、耐品味……”老领导的一席话,萌生了想写刘胡兰就义始末的念头。通过观看《刘胡兰》影视剧、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了此文,将刘胡兰就义始末的历史展现读者。
刘胡兰, 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
云周西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东南,汾水河绕过太原流到这里。东面是太岳山脉,西边是吕梁群峰,这里盛产小麦、棉花,是个金不换的好地方。村东的肥沃土地被地主富豪霸占着,贫苦农民只能租种村西的贫瘠土地,村东村西形成了鲜明对照。
刘胡兰出生后,奶奶石三农为图个吉利,给她取名刘富兰。“荣华富贵”的“富”,对穷人家来说,也许是对孩子的一种期盼,希望能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
父亲刘景谦当时是一个28岁的青年,每天披着星星下地,戴着月亮回家,过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使他变的沉默寡言。
生母王变卿身体虚弱多病,特别是生下妹妹爱兰之后,由于囿于世俗偏见,因没有生儿子而忧伤自责。在坐月子期间受了风寒,染上重疾,一病不起。王变卿的病给家里生活蒙上了阴影。家里揭不开锅了,借了地主石廷濮3袋“驴打滚”的高梁。石廷濮害怕红军来了“共”他家的产,强迫刘景谦提前还债。4岁的刘胡兰不明白什么是驴打滚,问奶奶。奶奶说:“驴打滚就是借财主家一升粮食,还的时候要给两升。这次还不起下次就要还四升,越滚越多。”刘胡兰听了,气的小脸一扬,说:“咱们不还他!”
1937年9月的一天下午,妈妈又咳又喘,刘胡兰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一会儿给妈妈擦汗,一会儿给妈妈捶背。妈妈一阵猛烈地咳嗽,吐出一大口鲜血,她拉着刘胡兰的手说:“孩子,妈心里火烧火燎的,想吃点凉东西,给妈买几个梨来吧。”
刘胡兰在大伯家借了钱,跑到很远的地方买来了梨,她双手捧着,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妈妈跟前,心中暗想:“妈妈吃了梨,一定会好起来的。”刘胡兰推开院门,听到一片哭声。她冲进屋里,只见妈妈闭上了眼睛,妹妹在床边大哭。“妈妈,您要的梨买来了!”刘胡兰边哭边把梨塞到妈妈手上。王变卿在贫病交加中离世,时年25岁。
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勤劳善良的胡文秀发自内心地把刘胡兰姐妹俩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胡文秀虽然20岁,却有着3年的妇救会工作经验,算得上是刘胡兰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之一。后来,刘胡兰又有了一个小妹妹刘芳兰和大弟弟刘继英、小弟弟刘继烈。
刘胡兰8岁读书,学校是八路军创办的抗日小学。母亲胡文秀在用废纸订成的小本子上给她写下了“刘胡兰”3个字,将原名中的“富”字有意改成自己的姓氏“胡”字,一个字浸透着母女间的深情厚谊。
由于战争频繁,抗日小学很快停办了。胡文秀便利用家里石盖片做石板,用石灰块在上面教刘胡兰认字、写字,第一次教给刘胡兰认识的字是“毛主席,共产党,八路军,打日本”。
1942年,10岁的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儿童团团长。她主动上前线为八路军送弹药,救护伤员。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将士成为她和小伙伴们的家常便饭。
1945年抗战胜利后,13岁的刘胡兰担任了村妇救会秘书。职责是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带领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看护伤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学习军事技术;协助区委组织土改工作。
同年10月,中共文水县委举办了一个“妇女干部训练班”。云周西村选择了4名妇女参加学习,当时没有刘胡兰的名字,组织考虑她才13岁。刘胡兰得知后,从家里偷跑出来参加了这个训练班。班里40多名学员,刘胡兰是最小的一个。
训练班理论内容有: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史、毛主席关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实践内容有:减租反霸斗争,反地主斗争等。一个多月的学习,刘胡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不久,刘胡兰参加了区委组织的土地改革工作组,领导云周西村的土改运动。
1946年6月,内战之火再次燃起。驻扎在文水一带的八路军奉命调往晋西作战,文水县便成了一座空城。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是挑起国共内战的元凶之一。阎锡山在趁驻文水的八路军转移山西西部作战之机,调集近万兵力对晋中地区进行扫荡,声称要“水漫平川”。
阎锡山部72师少将师长艾子谦率领3个团兵力坐镇文水县,当地的地主武装“奋斗复仇自卫队”(南方叫还乡团)也乘机猖狂反扑,文水地区形势极度恶化。
中共文水县委决定让刘胡兰随同部分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得知后,坚决要求留在村里。后来组织批准了她的请求。
阎系部队“水漫平川”后,给云周西村派来了伪村长石佩怀(小名石大成),上任伊始,积极为阎系军队派粮派款,递送情报,瓦解中共工作人员。群众恼恨地称他为“狗村长”。
刘胡兰把这个“狗村长”的所作所为通过中共地下交通员汇报给了区长陈德照,陈德照把此事汇报给了文水县长许光远,并请示处理办法。许县长下达了处死石佩怀的指令。
1946年12月21日晚,寒风凛冽。区长陈德照带领武工队员从西山下来后与共方秘密村长白裕河等人摸进了云周西村,在刘胡兰的放哨掩护下,将“狗村长”石佩怀从被窝里拖出来,当场将其击毙。
祸害村民的“狗村长”石佩怀被处死,惹怒了驻扎山西的国民党阎系部队,他们原以为扫荡这么久,共产党都被赶到山里去了,可没料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共产党的力量竟然如此活跃,于是决定大开杀戒,彻底铲除云周西村的地下党组织。
1947年1月8日,天刚蒙蒙亮,阎锡山部72师215团1营2连连长许得胜及文水县大象镇地主武装“奋斗自卫复仇队”队长吕德芳带队,突袭了云周西村,在伪村长张德润的勾结下,抓走了地下交通员石三槐、民兵王六儿、村农会秘书石五则等6人。
9日,刘胡兰秘密召开村妇女干部、积极分子碰头会,分析形势,安排工作,要求大家即使被捕,也不能出卖同志。
11日晚,阎锡山部72师215团1营营部灯光通明。营长冯效义、副营长侯雨寅、特派员兼机枪连指导员张全宝、2连连长许得胜、机枪连长李国卿、大象镇“奋斗复仇自卫队”队长吕德芳、新任云周西村村长孟永安等一群人围桌而坐,气氛十分紧张。冯效义脸色铁青宣读师长艾子谦的指令:“该营此次开展工作进行松懈,做法太软。云周西村既有坏份子在活动,为何不积极设法铲除,致使村长遭到杀害。显其该营警惕不高,做法不够。今后做法要硬,去掉书生习气,勿存妇人之仁,速将陈德照、刘胡兰等扣获归案法办……”
几个头目听了,有点坐不住气了,决定第二天拂晓,围剿云周西村。具体分工:李国卿负责警戒,许得胜负责扣捕人,孟永安负责召集全村民众开会,吕德芳负责杀人行刑,张全宝负责总指挥。
11日夜,区长陈德照带领几个武工队员秘密潜入云周西村,找来了刘胡兰,要求她立即转移到西山。刘胡兰坚持第二天再走,因为有些事情要处理,有些机密文件要烧毁。她紧张地工作了一夜,先从炕洞里取出文件烧毁,又到村里石三槐、石六儿家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到一切工作安排就绪,公鸡开始打鸣了。
1月12日拂晓,刘胡兰一边哼着小调儿,一边收拾行装,准备离开云周西村去西山,这时,村里响起了锣声。
张全宝、许得胜、吕德芳带领阎匪2连和“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封锁了所有的路口,严禁任何人进出村庄。阎匪鸣锣吆喝着,强令老百姓到村口观音庙前广场集合。
胡文秀一把拉住刘胡兰的手说:“胡兰子,你快到隔壁金忠嫂家躲一躲吧,她五六天前才生了孩子,敌人要查问,你就说是伺候‘坐月子’的。”
刘胡兰来到邻居金忠嫂家里,看到那里已经躲了好几个人,她唯恐连累大家,便去了观音庙广场。
被逼到观音庙前的村民有200多人,男的站在南边,女的站在北边。敌人在观音庙西边护村堰前架起了机枪。
“都给我坐下,哪一个是刘胡兰?”大胡子张全宝大吼大叫。
“她就是刘胡兰!”
“给我带上来!”
在现场,由于被人认出,匪徒吕德芳从人群中上去抓她。刘胡兰怒斥道:“我自己会走!”
此时,刘胡兰与母亲在一起,她掏出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奶奶给的银戒指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交给母亲。“妈妈,帮我收着,千万别丢了”。
胡文秀看着眼前的刘胡兰,她明白自己担心的那一刻终究还是到来了,不禁流下了绝望的泪水。
“复仇队”的人逼着她进了观音庙的西厢房接受审讯。大胡子张全宝妄想从刘胡兰身上打开缺口,威逼利诱,审讯了1个多小时。刘胡兰不为所动。张全宝恼羞成怒,对敌兵一挥手说:“带出去!”
刘胡兰与3天前被捕的石三槐、石六儿、陈树荣、石进辉、张年成、刘树山被五花大绑押了出来。
大胡子张全宝和许得胜宣布了7人的“罪名”后,要村民进一步“揭发”他们的罪状,但村民们没有一人说话。张全宝气急败坏,命令刽子手准备行刑。几个阎匪军和“复仇队”的人从村里抬来三口铡刀,抱来了一些木棍。
山西省档案馆里有张全宝伏法供认刘胡兰就义时的两段对话。
第一段,张全宝问:“刘胡兰是好人还是坏人?”一个老汉答道:“是好人!”张全宝说:“你说是好人先铡你”。当时,全场乡亲们哀求张全宝放过刘胡兰。张全宝回答说:“绝不能饶恕!”
第二段,许得胜问:“刘胡兰,你们村里还有谁是共产党员?”刘胡兰说:“再没有,只是我一个。”“你要是不交代,就只有死。”“死又怎样,再过十几年,我又是那么大!”
阎匪行凶开始了,他们先将石三槐、石六儿等6人乱棍打昏后,再拖入铡口,铡死一个,张全宝问一句:“你怕不怕?你说出共产党员来,就不杀你。”刘胡兰回答:“我死也没说的。”张全宝又问:“你自白了,给你一块地。”刘胡兰眼睛冒着怒火,“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
铡刀旁只剩下了刘胡兰一个人,铡刀的座子被鲜血染红了,刀刃被崩卷了,刽子手们的手在瑟瑟发抖。一些村民不忍再看,偷偷背过身去。
寒风中,刘胡兰像钢铁巨人一样站在刑场中间。她把头上的毛巾整了整,转向母亲和妹妹爱兰子的方向,深情地望了一眼。然后,又在另外一群人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匪徒强行把她的头扭转过来,不让她回望自己的亲人们。
大胡子张全宝看见刘胡兰若有所悟,认为她一改故辙。却不料刘胡兰陡然回过头来,震怒地直视张全宝,大声喝问:“我咋个死法?”大胡子张全宝恶狠狠地瞪着血红的眼珠,指着身首分离的6具尸体,歇斯底里地吼道:“一个样!不说,也铡死你!”
当时,三口铡刀一字排开,前面两口是铡石三槐、石六儿等6人的,最后一口没有用过。
刘胡兰挺起胸膛,迎着呼啸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最后一口铡刀前,单腿跪下,从容地把头放在铡床上。刘胡兰面朝东,一边深情地望向乡亲们,一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匪徒们胆怯了,赶忙抓了一把稻草,盖在刘胡兰的脸上,被刘胡兰扯了下来。
张全宝最后问道:“怕不怕?”刘胡兰异常镇静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气急败坏的刽子手使出吃奶劲按下了铡刀,刘胡兰的头就滚到一边,她的毛巾全成了红的。目睹者无不骨寒毛竖。
据广东乐昌监狱离休老干部李铭回忆:刘胡兰被杀害前,我所在的八路军独立二旅出动了一个营共三个连300多人参与营救,营长一声令下,部队开始急行军,从部队驻扎地奔跑6公里,可惜的是,我们到达现场时,刘胡兰等7人已经惨遭杀害,我看见刘胡兰的头和身子各在一边,铡刀还摆放在那里。面对牺牲的场景,不少新战士都不敢多看。当地老百姓见自己的部队来了,纷纷围了上来,问下一步该怎么办?当时,敌人已经逃之夭夭,考虑到已经走远了,没有追击,部队开始往驻地回撤。临走之前,独立二旅的战士们把染有烈士鲜血的泥土抓上一把揣在怀里,发誓一定要抓到残害刘胡兰的那些阎匪军,一定要为烈士报仇。
1947年2月2日,解放文水县城的战斗正式打响了,在连续不断的爆炸声和“独二旅”官兵“为刘胡兰报仇”的口号中,突击队将红旗插到了文水县的城楼上。在战俘的1500多人中,通过云周西村村民和刘胡兰父母辨认,搜出了参与杀害刘胡兰的凶手十几人,这些人被愤怒的村民押解到刘胡兰的就义处就地正法。
2月5日,《晋绥日报》报道了女共产党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消息,使其英名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同一天,《解放日报》针对此事,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评议性文章。
中共党内著名马列著作翻译家张仲实在山西吕梁山区较早得知了刘胡兰的事迹,并作了详细的调查了解。
时任中共吕梁区党委副书记解学恭对张仲实说,决定在烈士墓前立碑,希望由他撰写碑文。张仲实谦虚地说:“等我回到延安向党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后,还是请中央负责同志为刘胡兰写碑文,这样有利于宣传刘胡兰的事迹。”
3月24日,张仲实返回陕北后,向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完整地报告了刘胡兰的感人事迹。任弼时同志听后甚为感动。
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转移到了子长县的王家坪。任弼时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讲述了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和当时英勇就义的详细场景。毛泽东得知刘胡兰的事迹后,心情非常沉重,问任弼时:“她是共产党员吗?”任弼时回答:“是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入党不到半年,年纪不到15岁。听解学恭同志介绍,她是为了救全村的老百姓而自己走向敌人铡刀的。在敌人的铡刀下,她还对乡亲们说,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听了任弼时的汇报后,对刘胡兰的事迹十分敬佩、深受感动。
据目睹当时情景的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说:当时,主席两眼湿润,并不断轻声地念着“刘胡兰!刘胡兰!”
任弼时见毛泽东如此动情,便趁机说:“吕梁区党委的解学恭同志对我说,想请您为刘胡兰同志的英雄牺牲题词,既表示对她的纪念,也可有利于他们开展宣传刘胡兰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广大群众行动起来,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 毛泽东沉思了一会儿,慢慢地从桌子上拿起笔,在砚台上蘸了蘸,挥毫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遒劲有力的醒目大字。 毛泽东放下笔,对任弼时说:“刘胡兰的事迹要告诉新华社播发,号召全国各解放区,组织学习刘胡兰!”
毛泽东的题词稿送达文水县后,却因战事不慎遗失。
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决定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号召人们向刘胡兰学习。此后,八路军第120师“战斗剧社”以刘胡兰为原型创作了歌剧《刘胡兰》,在各个解放区上演。从此,刘胡兰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1956年12月,共青团山西省委纪念刘胡兰牺牲10周年,恳请毛泽东再次题词。团省委的报告交给团中央办公厅转交中共中央办公厅,由其呈交给毛泽东。
1957年1月9日,毛泽东再次为刘胡兰亲笔题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落款是他那洒脱的“毛泽东题”4个字,这幅题词未注明年月日,为的是体现“重写”的含意。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这幅题词。
1月12日题词被送到云周西村刘胡兰烈士陵园,镌刻在刘胡兰纪念馆巍然高耸的汉白玉石碑上。
毛泽东先后两次为刘胡兰题词,都用的是“伟大”“光荣”的最高称谓,赋予一位农村小姑娘,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作者简介:张学勇,安徽萧县人,26载军旅岁月,曾任团、师、军级单位宣传干事,处长等职。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征文比赛二等奖,《人民日报》社征文比赛三等奖。作品入选国家《国防行政执法浅说》、总政治部《演讲稿荟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大家谈》等书目。出版文集《帷中散记》《军旅岁月》。转业到地方后,痴情码字,笔耕不辍,“知天命”更“知不足”,写作之于我,永远在路上。
责编:荆杰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