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屈的生命
文|邓瑛(德国)
(Ying deng_klein)
按常规,他活不过3岁,他今年已经53了!
医生叫他不要上学读书,考上大学也不会录取他的,他不仅读了大学,还自己做教育事业!
名家大师高度评价他的作品,他的书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他活在聚光灯下,如今却过着暗淡的生活,不仅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而且随时有生命危险!
他叫张震,陕西定边人……
连载之五:
让灵魂在文字里重生
在寺庙里方才活出尊严
面对着亲人相继离去,不堪重负和灵魂在哀嚎的张震终于抛弃了那所学校,从此背负着170余万元的债务流浪天涯。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守法公民,想凭借一份工作解决这笔债务无疑是天方夜谭。学校的两幢楼房,又因为处在偏僻的农村,无人租赁更无人购置,至今已荒废十个春秋。楼顶长满了哀草,雨水侵蚀,任其成为残壁败垣。
他只是个教书先生,骨子里就没有商家的头脑,所以他更没有能力踏进商海,把自己从“罪恶”里拯救出去。
在距离山西太原以南几十公里处,有个同过村。村子里居住着三百五十来户人家。村后头,坐落着两处寺庙,分别取名崇福寺和龙象寺。就在五六年前,两座寺庙全部萧条和荒废着,被作为村里的仓库等用处。这时候,来了位大法师,耗费了几年光阴,把庙门和庙堂等作了一番仔细修葺,重塑了佛祖金身,并且加盖起很多间寮房。从此,两座寺庙的香火不断兴盛起来。
僧人居士们在忙碌佛事,张震则一个人呆在寮房,凝练着饱含泪水的文字。
母亲逝世后,他每每流着泪写作长篇自传体小说《灵魂碎片》(后改为《野苦菜》)。
每天,当他切实疲累困乏的时候,会到山门外的小菜园去踱步,一边欣赏流翠,一边仔细想些问题。他也经常坐在大殿的佛像前,阅读那燃烧的烛光。就在大家谁也不愿搅扰的情况下,完成了《灵魂碎片》的初稿。
在此之前,他经历了内蒙 、榆林等地辗转隐居的生活,前后大概五个月的时间。在崇福寺,他活出点人样和尊严来。
他的隐居实在是一种无奈,他的法号即是“善隐居士”。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学校扔掉了,债主们频繁登门讨债却无力偿还债务的事实;恐怖的内心世界和父亲随时的咆哮;求得一份安静完成书稿……

他的大脑里,也时刻闪现着母亲和弟弟的影子,在债务和情感的噩梦里折磨,他的灵魂也被谎言和幻想淹没。“我需要逃避,需要离开,需要宁静,于是,就走到一个个别人无法找到的地方。”
他在孤独地着宣泄自己,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每每流着泪水——“把我裸露出去,把我的血累控诉出去,直到发疯了的那一天。”
“一定要给孩子找个好后爸啊!”
在隐居的很长时间里,心一直牵挂着。原本就有很多的放不下——残疾的老爸,身居异地的孩子们,一双侄男女,他们都是他生命里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必须由他担负责任,他们或者是很老,或者太小。
在电话里,女儿哭了……没有考取附中,问他怎么办。没有钱,女儿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读奥数,这门课程却是学校里升学考试必考的内容,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这是他做父亲的失职。女儿打电话的时候,他的妻子在一边谩骂。
他们回了西安,生活很清贫,而且一直依赖妻子大姐的接济。

弟媳妇打来电话:她要改嫁。他茫然,想起弟弟,也想着孩子们。说,“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吧,照顾好两个孩子,我没有能力照料你们。”事实上,为了一双孩子,她的弟媳妇至今没有改嫁……
打完电话,心里一热:一定要给孩子找个好后爸啊!他一直在流泪,直到泪水干枯,就在那间权且寄身的小屋。以后,他的心中只是一片空白。
一天,老爸终于耐不住性子,在电话中破口大骂,“你到底管不管老子!”他泣不成声。于是,结束了无奈的隐居,回到空荡荡的校园。
因为不管有多难,他绝不能不管自己的老子。他的愧疚已经很深,不要再给自己种下太多的罪孽。相反,他却没有任何能力,去尽人子最起码的义务。
回到老子身边还没有几天,父亲就带着愤怒,去了女儿家。父亲的身体越来越清瘦,乡下人仿佛指着他的脊梁骨:“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坏种!”
随后,他守着一座空落落的学校,熬去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自然,债主们蜂拥而至。
靠捐赠安葬了父亲、母亲
学校里有价值的东西全部廉价顶了拖欠的教师工资和少许欠债,除了两幢崭新的楼房被扔掉外,别无它物。他回到了儿女们身边。
起先找了份工作,担任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却渐渐发现,这是一间融资公司,是涉嫌诈骗,两个月后便辞了职务,尽管他每个月近万元丰厚的收入。半年后爆出,该公司被查封,相关涉案人员全部被送进了监狱。
以后又经历两间公司,频繁债主索债和公司不景气,所以干脆走上街头做小买卖去了。每天起早贪黑,拖着疲惫的身体,骑着自行车到街头卖些杂物,每日的收入就是家人必须的三餐和孩子们读书供养。大约三年的时间里,他赶集市,到处颠簸……维持生计尚且艰难,更不要说撼动高筑的债台。
然而,“屋漏又遭连夜雨”,将近4万元赊购的货物因为被骗而打了水漂,更使他雪上加霜。所有的这一切,在2013年父亲彻底瘫痪后,最终宣告终结。他的诗词创作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他在自序里写到,“四年多来,在身心憔悴、漂泊不定和被无情诅咒中,写作几乎是我唯一的寄托,甚至是力量和希望——因为,我为解脱高筑债台而拼命地努力,最终都化为泡影。这些作品是我灵魂的产儿,或感、或叹、或喜、或悲、或幻、或疑……每一滴血,都浸透着经历、呐喊、惆怅、甚至幻想。当然,所历、所闻、所见,是我五十年生活的提炼,绝不是这几个年头的街头巷尾。”
“到了这般天地,我为人子却无力敬孝,我为人父却无力养育儿女,我是这个世界上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乞丐’和两次为地方政要叩头却无任何结果的怜者。”遭遇父亲完全瘫痪的打击,使张震彻底绝望,又一次去了太原崇福寺,直到父亲生命垂危,回到床边厮守了半个多月。
2014年11月6日,凄凉的老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带着所有的牵挂和哀怨闭上了眼睛。父亲住院和丧葬,是叔伯和高中一些同学伸出爱心之手,先后捐赠资金约7万元。那是些最心碎的日子,父亲、母亲(母亲一直记坟)同时安葬,还把弟弟的灵魂请回灵台……
(我们可以在张震老师的qq空间里,看到那些凄凉的不能再凄凉的日子。)
数载茫茫又除夕
这些年,对他的家人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春节。2016年病情加重后,更是只能孤独在家里,即使弟弟迁坟也没有能力去祭奠的现场。
如今,当他走过一条长街,两只手就会肿胀,坐几站公交车就会犯夺命的心绞痛。他甚至没有钱买维持生命的药,有三个月,因为赊欠物业费而家里断电。这个冬天和过往一样,家里没有暖气(更没有空调)。
刚过去的这个除夕日,他写作《十恨》一首,同时与当天《写作<十恨>于除夕序》。
《十恨》写道:
冲破天机怒恶饕,爹娘兄弟冢哀号。
廣庠历劫林田废,骨肉迟归孽债熬。
愤笔悲情难付梓,附身顽疾比屠刀。
心酸莫过亲朋弃,囚我诗家不得翱。
《写作<十恨>于除夕序》又写道:
西风瘦过怕回春,年复一年无故人。
数载茫茫又除夕,埋头十恨慰浮尘。
这就是常人根本不敢想象的属于他的除夕!其情其景无不动人心魄,令人感伤。
然而,这也正是他现实生活和人生经历的写照,是活生生的人生教材,难怪很多人称他“当代杜甫”了。

“我的人生很少快乐,这一切都是宿命。我就像一只飞虫,被缠在蜘蛛的网上,挣扎着,悲哀着,煎熬着,直到被蜘蛛吃掉的那一天。我也像飞蛾扑火,最后被烧的粉身碎骨。孩子们都小,自己又顽疾折磨。我的心一直在流泪……”他说。
去年,旅居日本的学者戴宇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加上轻松筹)为他资助了9000余元资金,却如同他救命的稻草……
写作、写作,还是写作!
将近六年,他不是做文学梦而是一场万般无奈、万劫不复的赌博。这套集传统文化于一体,六百页左右被号称“古今历史第一本”的诗集就是这样写作出来……
偷闲问己惜时无,屈指流年百业疏。
燕又归来花复绽,青春不返悔当初。
——《赠儿郎》
一向孤芳寂寂羞,妍开老屋古村头。
如今十里人烟渺,谁晓春花果熟秋?
——《村口那树桃》
百磨万琢字千金,十卷诗书五味沉。
笔底春秋天下事,指尖家国后人心。
凡尘尽在三分地,遥路频闻八面音。
格律妆成富园木,时光裁作翠山林。
——《诗情》
长安病树忆华韶,塞外寒梅雪未消。
案上孤灯照霜鬓,屏中信息叹今朝。
五千学子随波去,三十年轮作烛烧。
纵使相逢不相识,良师琢玉却萍漂。
——《对话恩师》
瘦骨才情响白于,风霜六十断中途。
糠糟炼乳欢儿女,雨雪耕犁赡舅姑。
不论凡尘皆世理,何煎黑发任泉枯。
碑前十跪三千泪,不晓天街苦尽无。
——《母亲》
然而,这套承载着太多社会意义和拯救他命运的诗集,又由于高昂的出版费至今无法问世。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今天,他倍受心绞痛的折磨,却无力医治,只能扛着扛着再扛着,却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地写作……
作家、文艺评论家马晓安先生在他的评论里这样写到:“离开我家的那个下午,忽然间看见他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则消息,‘在纺织城地铁站,幸被几名工作人员救治,感谢您们!’我一惊,忙打电话询问。张震告诉我,他的心绞痛病又犯了。这已经是接连两次住院后第五次犯病了。我一时心湿,点一颗烟,定下了心,认真读他的诗。” 由此可见一斑。
2017年6月7日,中国陕西三秦都市报报道的《他曾经如武训一样办学 张震:写作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中有如下文字:
“6月4日,‘张震诗词及名家书画插图作品报告会’在西安举行,他没有任何文稿的报告及来自家乡师友的证明,深深地感动了每位来宾。”
“他写经历、写现实、写心情,他要让每首诗都有故事。四年多来,张震从写打油诗蜕变到写格律诗。为了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作品有意义、有内涵、有可读性,一年多来,他遍访西安市名家,并通过网络和电话与各省书画名家联系。经过努力,这部有近三十个省的四百余幅书画家插图的三卷本诗集《煮酒一壶月一窗》,已被陕西人民出版社列入今年出版计划,但38万元的出版费用使作者陷入深深的迷茫中。书中或名家书录他的诗,或他为名家画作题诗。该作品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卷首语。因为感动于他对社会的那份责任与真诚,钟明善、雷珍民、赵熊、王西京、李成海、王蒙、卫双良等各界名家二十余人欣然题词。”

经历五年多漫长而刻骨铭心的磨炼,承载了苦雨腥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张震把自己人生历练为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字。
评论家理野老师如此评论到,“应该是作者经历颇多又曲折,故而作品涉及到层层面面、林林总总,而且皆有独到见解与诠释。内容都实实在在,非常现实,绝无空洞与无病呻吟之嫌。诗句朴素而不直白,亦庄亦谐,易懂又余味无穷,是新时代难得的首首具力度之作。尤其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沉的情愫,完全可以击中人心,这一点,更为值得称道之处。”
他说,“这些年,陕北富裕了,教育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而我及其家人什么也没有,除了忍受,甚至不敢奢望踏入富丽堂皇的医院大门半步。我只能关心这部诗集的问世,因为它们寄托着我所有的心思,更关联着我能否过上人的日子。我只能把写作视作工作,然后换来一份最低的也是最起码的生活保障。完全可以这样说:我受的苦不是人应该承受的!因此,我好期盼诗集在社会人士共同关爱下早日面世,不论哪一种形式——赞助、预定、版权转让或者其他;我不犯病和正常人似乎一样,一旦犯病就很要命,我被折磨的不敢出门;我更渴望自己能早早地从婆娑中真正走出来,并且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我感恩社会,感恩每一位关注我悲惨遭遇的人。”
这位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而感动着社会的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一位令我们肃然起敬的生命不止、创作不息的宿命人,我们能够为他做些什么呢?!
后 记
张震,位卑未敢忘忧国,身残常怀济世志。在《不屈的生命》被《人民作家》刊载的这段日子里,我仍然不能够放下心来,因为我知道他太多的故事、无奈、痛苦。
当我得知,身居海外的诗人李志军(微信名紫君)女士在知悉张震老师近四个月没有能力买药的时候,从事过医学的她,立即寄去了近三千元的必备药品,并捐助五千元资金解他燃眉之急。我又一次感动得热泪盈眶,也为苦难的张震老师看到了希望。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海内外的爱心人士关爱他。
在我认识张震的很久时间里,有很多人赞美他充满情感的诗,他的诗有时很凄凉,好像在倾诉、在流血。和他聊天,他却闪烁其词,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打开心结,倾诉着。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一直在研究他,收集关于他的非常丰富的材料,我的眼睛经常湿漉漉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一直在关注着张震老师,如苏清风、周光玉,还有西班牙的厉雄、新西兰的淑文等等,大家都在为他的遭遇着急。
他的女儿为了养家,大学的她几乎不去校园上课,靠做手工艺品支持尚在初中读书的弟弟,乃至于手指变形,两年前就应该手术,而至今也没有手术……
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有慈善人士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如果大家能够爱心征订他一套诗集,有了爱心就会有和谐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才温暖啊!“人间自有真情在”,张震老师的微信644069750或者15202958380。
写作《不屈的生命》,包括搜集广泛而确作的材料,先后将近八个月的时间。感谢《人民作家》的刊发!感谢意大利《华人头条》的及时转发!希望有更多的媒体能关注张震的人生故事!
2018年5月4日

诗人简介:
鄧瑛 , 筆名和曾用名:毛毛、櫻子。資深文化名人,著名社會活動家。現為香港國際名師名家名人聯合會榮譽副主席,國際聯合報社執行總編,世界詩歌聯合總會常務主席,作協會員、歐洲華文詩會會員,國際田園詩會顧問,鳳凰詩社歐洲總社會員等。長期從事文化藝術領域和駐外機構工作,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為人謙和,文字優美,其作品和人品皆深受大家喜愛!

朗诵者简介(女声):
李丽,网名盼,陕西人,教育工作者,《盼枝花》平台主编,荔枝FM1622987主播,朗诵的作品在多家平台发表。《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朗诵者简介(男声):
张建国,男,江苏大丰人,从事广播播音工作,诵读爱好者。《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注:本文转自《人民作家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