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芬哲,陕西咸阳乾县人,网名芳草地, 从教十多年,现自办初中数学讲堂,热爱教育,热爱文学。用教育拥抱现实,用文字放飞梦想,爱花爱草,爱山爱水,爱旅游。生活不只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

想带麦粒儿回家
文|芳草地(中国)
夏忙,轰轰隆隆的收割机走后,我在落下的麦粒前驻足,蓝天白云,麦茬地里空无一人,遗落的麦穗在风中摇曳,地头麦粒颗颗,弯下腰,旧事被我一粒一粒地捡起……
小时候 ,我是被老师带到田间拾的麦子,你争我抢,都想着看谁拾的多,毕竟都是孩子,打打闹闹一晌拾不来多少,但人多回来一倒可是一大堆。我记得很清楚的一回,妈妈给我一个白色边缘带着黑色圈子的洋瓷碗和一小笼,让我捡拾路边撒下的麦粒,她便投入到早出晚归的大忙中。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的人群,我轻轻地捡拾路边的麦子,麦粒一颗一颗放碗里,麦穗一节一节放笼中,回到家里和大家拾的放在一起,麦穗用棒槌砸,完了由父亲一点一点收拾,这样下来一个忙天也会拾一袋子多麦子,这可是我们一家人一月的口粮啊!
后来承包责任田后,每年夏天放忙假,父亲身体不好,哥哥也成了家里的主劳力,白天他和妈妈前面收麦,我后面把他们扎的麦捆子一捆一捆地竖起,放成一大堆一大堆,隔一两天,天不亮我们就起床用架子车拉麦上场、摞麦垛、摊场、碾场……抽空了我和姐姐会把自家地里的麦穗一颗不剩地捡拾回来。特别是下点雨后,农忙活暂时不能干,麦茬地里就热闹了!到处都是拾麦的身影,大人小孩到处都是……那时候学生忙假后都得给学校交些麦子(必须自己捡拾的) ,这样的事一直到我93年在薛录教书,那年我还亲自拿秤收过学生拾的麦子 。

90年代 麦客盛行,有钱人家都会叫麦客收麦子,一亩地大概几十元钱吧,麦客大多都是青壮年,每到中午12点,太阳火辣辣的,灼热、烘烤那个毒劲我至今不会忘记,而麦客说12点就是收麦子的好时辰。麦子上镰好割!麦客不易,农民辛苦,赚钱的确艰难!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收割机代替了工……过去的夏忙已成往事,往事依旧,像麦穗一样在眼前摇曳,我再一次弯腰捡起这遗落的麦子。抬头不远处我惊奇地发现一位老婆婆,她正在拾麦,我上前,把我捡到的麦子全装进她的袋子,老人这才发现我:“遭罪了,这么多粮食哈(坏的意思)地里了,我娃就不让我拾,我是偷着拾的……”老婆婆的话那么真诚!眼神里透漏着对粮食的珍爱与遗落的惋惜。现在的麦子的确没人拾,出门打一天工能买一袋半面粉,谁还拾麦子?

谁还拾麦子?大人不会,学生更不会,只有个别年龄大了的老人,经历了饥荒挨饿 ,看着可惜,看着急!”小小一颗粮,温饱大任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今天,踏入田间,落下的麦粒入了我的眼眸,我真想带她们回家!如果我有权利,我会让教育回归现实,让学生适当地走出封闭的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次农忙,捡拾一次麦子,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是积少成多,什么是聚沙成塔,什么是人多力量大,什么叫颗粒归仓!
无奈,我只是一介平民,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有点可笑?不,我不认为 ,我只想——只想让每一颗麦粒回家!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