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瑛(德国)
(Ying deng_klein)
按常规,他活不过3岁,他今年已经53了!
医生叫他不要上学读书,考上大学也不会录取他的,他不仅读了大学,还自己做教育事业!
名家大师高度评价他的作品,他的书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他活在聚光灯下,如今却过着暗淡的生活,不仅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而且随时有生命危险!
他叫张震,陕西定边人……
连载之四:
乞讨办学的斗士
它们成了“非法”学校
一所成长在贫困地区的学校,面对的是贫困山乡的孩子们。学校所有的资金筹备都是张震自己的事:几乎每年的校建、设施设备购置、日常开资、教师工资等等,而只有微不足道的还不足支出百分之一的学杂费收入,他却用坚韧的毅力和苦难的践行,坚持了长达十六年之久。
他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压力,学校债务也从始至终地纠缠,却仍然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尽力为需要的人们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张震最初学校简陋的课桌凳
为此,2000年9月10日当地的《榆林日报》以《当代武训——记定边县育才小学董事长张震》为题做了专门报道。
建学校,乡、村不给划批土地,银行、信用社不给贷款,申请办学有关部门不予审批。总之他办学初期,基本得不到行政部门和业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他的学校也成了“非法”学校。但饱受没有文化之苦的老百姓支持他,渴求知识的孩子们给他信心和无限的力量。
把父母的养老钱也垫上
有些贫困村民的孩子交不起只有20元每个学期的学费,他能少收就少收,实在困难就减免,只要能让孩子上学就行。有些困难的孩子是张震上门请来的,不但学费会免,而且课本学习用具都是张震给的。
为给孩子们建个活动操场,他把自家的口粮田兑到学校边的荒滩上,装上篮球架,砌起乒乓球台,架起单双杠……张震的学校,不但教学质量没问题,而且还开设了小学英语课程。到1993年新学期,育才学校的学生已增加到128名。
学生不断增加,只好扩建校舍,乡村不给土地,不得已学校只能在自家院内发展。学校日常建设开支也日渐增大,他不但花完了父母几十年积攒下来的数千元养老钱和妻子带来的钱,连弟弟打工挣的钱他也用来办学,最后实在没钱,为建设学校,他只能四处借高利贷。

张震从1992年到1999年其间,被迫连年修建校舍,图为他和学生一起建校的现场
为了省钱,能自己干的,他不雇人,能自家人干的,不雇外人。他妹妹为学校教书八年,没挣一分钱。第一次建设九间校舍用的1.5万块土坯的黄土,是张震夫妻利用课余时间揭开五六米见方、两米厚的沙盖,然后一掀一掀铲成堆,再一掀一掀甩到地面。
当时正逢盛夏酷暑,火辣辣的太阳暴晒,韩雅婷的胳膊晒成紫红色,针刺般地痛。张震胸部动过手术留下43针的刀口,刀口发炎,每挥一下铁锨就如同刀剜般的痛。就这样,夫妻俩坚持半个月取土400多立方米。
在建设校舍期间,张震既是小工,又是监工,还要教书。一天,张震为不误孩子们下午上课,利用午休时间,到内蒙林场买檩子。他穿过盐碱地,翻过几座大沙丘,用了整整两个半小时才赶到林场,但没有买到。他只得往回走,走到四处没有人家的盐碱地,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顷刻下起了暴雨,他使劲猛蹬自行车往回赶,车下一滑,被重重地摔在泥水中。

当年《榆林日报》第一、三版大篇幅报道他办学实况
他本身身体虚弱,加之劳累奔波,疲惫不堪的他实在没有力气爬起来,只得双臂紧抱脑袋侧身卧在雨水中,暴雨下了近一个小时,他也在泥水中滚了近一个小时,办学校酸甜苦辣的泪水与雨水泥水交织在一起……多年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张震常年超负荷地工作,使他患上风湿病、肩周炎、心脏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
(节选自2000年9月10日《榆林日报》《当代武训——记定边县育才小学董事长张震》之《为办好学校倾其一切》)
乞讨办学志更坚
张震的办学义举,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孩子们的拥戴,学校良好的社会声誉让张震欣慰,但巨额的高利贷压得张震喘不过气来。1995年10月,一万元借款到期,债主上门要他一个星期内还钱,否则就带人来扒教室拉桌凳。没办法,张震让妻子韩雅婷狠心放下出生才六个月的女儿娜娜,连夜赶往临潼娘家借钱。张震一边教学一边带女儿,女儿饿了哭闹,张震只好敲开邻居家的门给女儿讨奶吃,再哭他只能抱着她满地转圈,几天后妻子终于从娘家借回来7800元……
(节选自《榆林日报》2000年9月10日《当代武训——记定边县育才小学董事长张震》之《乞讨办学志更坚》)

当年《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了他的办学实况
2005年1月10日,定边县石洞沟乡育才学校西区宿舍,张震替父亲拔下吊针,看着也在打点滴的母亲,脸上一片漠然。一个7岁的女孩儿无声地蹲在墙角,手里摆弄着一支铅笔,小女孩已然知道自己的父亲再也回不来了。“这是大孩子,小的才57天,还在怀里抱着呢!我去西安,是张贵送的我,但我回来,最后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张震一脸胡须,显得有些颓丧。
他的弟弟张贵是负责后勤的职工,2004年12月21日,育才学校债权人前来学校讨债,张贵无奈之下去朋友家借钱,但在国道上遇到了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父母闻听噩耗,双双病倒,张贵的妻子也住进了医院。
(节选自《三秦都市报》2005年1月13日特别报道《定边校长 我要支撑到底》之《“我对不起弟弟”》)
在十六年的办学生涯中,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把校园学子爱心捐赠的衣物、图书以及学校捐助的桌凳等物品拉回故乡,可以用在教学的留下,衣物则卖钱填补学校经费的严重不足。
他实在心力憔悴,为了心灵的慰藉,有一次,他抱着自己三岁的女儿,闯荡上海等地将近两个月。
船漏偏逢连夜雨
他每天都有繁重的课业,几乎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晚上还要送路远不敢回家的学生;学校历年修建的一草一木几乎他亲手置办。
他因为送学生,栽入过路边五六米的大坑;也因为置办建校材料,被暴雨淹没在前不着店后不着村的原野;为了筹措资金经常骑着自行车夜行在路途中,不管是冬雪还是秋霜;为了节约严重不足的办学资金,很多的工程自己干,挖土、和泥、做小工……他今天疾病的折磨,对于一个五十才出头的人来说很残酷,我们不难想到曾经的遭遇对他身体埋下的祸根。
2001年夏,大雨冲坏了两排简易校舍,一时间成了危房,他被迫修建了30间教学楼。

张震弟弟张贵为筹资还上门讨债债主建校款,葬身车祸,时年34岁,留下当年仅7岁的女儿和57天的儿子
2002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达到软硬件的高标准及验收要求,为了使学校继续服务家乡教育事业,他通过民间贷款并借遍几乎所有亲人朋友,又咬着牙修建了48间教学楼并添设了计算机、西安交大远程教育、图书室等。
这个时间,在校师生达到约700名(其中招聘的教职员工约40名),几乎清一色的家乡贫困儿童,他们来自附近三个乡镇。
从此,他背负了170余万元的债务直到今天。
2004年末,因为34岁弟弟丧生在车轮下,经历了丧子打击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2007年9月病故于医病的长途,时年60岁。
他的父亲2001年于讲台上突发脑梗导致左臂瘫痪,历经一次次打击后全身瘫痪,于2014年11月凄凉离世。

张震遭遇了重重打击后,在网易博客流泪诉说,黑龙江网友为他制作了《血泪旅程》专题幻灯片
源于修建教学楼,他借遍了亲戚朋友,但又无偿还能力,使他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再也无法找到资金支持了。
当年,妹妹家想办法借给他9万元资金修建教学楼,而五年前,妹妹家还在读小学的孩子突发糖尿病从此带上胰岛素泵,而他至今无力还钱;他的邻居三叔帮他贷别人家四万元,而债主家男主人至今离世快五年,他也无能力去偿还……
一桩桩、一幕幕源自于他的家庭矛盾不断上演着。
艰难的自救
青少年时期的遭遇,使他饱尝了痛苦的滋味和由此而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同情心。再加上周遭环境里太多的贫困,时时折磨着他的心灵,也召唤着他善良的行为。
乡村学校多是民办教师,工资待遇极低而且长期拖欠,甚至拖欠长达十二年之久。乡村教师面对家庭生活等众多困难,却连一个月百十来元工资无法得到保证,严重地打击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于是,他通过相关渠道将材料具实反映到新华社,不久某县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被曝光,使数以千计的教师工资得到了发放。
贫困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是最大薄弱环节之一,很多学校存在安全隐患。定边县郑寨子学校在毛乌苏沙漠的边缘,校舍破烂不堪,漏风漏雨,房顶梁木变形。后来拆除时,乡学区校长大惊失色。因为其中一间校舍大梁一头只是马蹄状顶在墙上,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在张震老师呼吁下,定边县郑寨子小学严重危陋的校园得到重新修建村部为感恩张震老师,为他颁发了“荣誉校长”证书
在他的呼吁下,得到了相关组织的重视并爱心援建,以此为契机,陕南的好几所乡村学校也得到了援建。
偏僻农村,永远是贫困和文化落后最为集中的地方,当然,城市也不乏贫困人家。有了贫困就面对了广大贫困学子的上学问题。
2001年夏,他从《陕西农民报》看到陕西省妇联“红凤”工程众多大学贫困生面对上学难的信息,就去信相关组织索要了一些学生的资料,并经过他的呼吁,先后有三百多名陕西籍特困大学生得到了有效的资助,而这些获得资助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和默默的奉献。

在张震老师呼吁下,先后有陕西省300余名特困大学生得到援助。图为陕西省妇联“红凤”工程为感谢他的善举,为他颁发的朋友圈荣誉证书。
关于他凄切的生活现状,2013年8月8日,定边县人民政府、定边县政协、定边县石洞沟乡人民政府、定边县石洞沟乡学区、定边县石洞沟乡乔圈梁村村民委员会联合给他出具了《关于张震同志举债兴办贫困地区教育义举终遭债务纠缠至今的情况证明并呼吁书》,无疑对他来说就是一张废纸。


地方政府因为他办学导致的一系列遭遇,联合为他出具了证明材料和“呼吁书”
(十六年扎根贫困山乡教育,培养3000余名贫困儿童(包括31名孤儿),却导致170余万元高筑的债台,几座亲人凄凉的坟墓……被花环堆砌起来的灵魂,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打击,也忍受了太多太多的人间凄凉,张震何去何从?是就此倒下?还是……?敬请关注《人民作家》,下周日继续为您呈献:《不屈的生命》连载之五:让灵魂在文字里重生!)

作者简介:
鄧瑛 , 筆名和曾用名:毛毛、櫻子。資深文化名人,著名社會活動家。現為香港國際名師名家名人聯合會榮譽副主席,國際聯合報社執行總編,世界詩歌聯合總會常務主席,作協會員、歐洲華文詩會會員,國際田園詩會顧問,鳳凰詩社歐洲總社會員等,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等。長期從事文化藝術領域和駐外機構工作。為人謙和,文字優美,其作品和人品皆深受大家喜愛!

朗诵者简介(女声):
李丽,网名盼,陕西人,教育工作者,《盼枝花》平台主编,荔枝FM1622987主播,朗诵的作品在多家平台发表。《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朗诵者简介(男声):
张建国,男,江苏大丰人,从事广播播音工作,诵读爱好者。《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注:原文刊载在《人民作家选刊》